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八十无尽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尽意菩萨,说八十种无尽之法门。见无尽意菩萨经。
十无尽句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无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中所说,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之愿,以十无尽而成就,若此十句有尽,则我愿亦尽,此十句无尽,故我愿亦无尽,名为十无尽:一、众生界无尽,诸众生皆依世界而住,世界无尽故众生无尽。二,世间无尽,一切世界依虚空而住,虚空无尽故世界无尽。三、虚空界无尽,虚空遍十方而无有际限,虚空无尽也。四、法界无尽,称于真如之法而说无量之法,法界无尽也。五、涅槃界无尽,无量之众生入于涅槃,涅槃界无尽也。六、佛出现界无尽,佛出现而说法度生无尽也。七、如来智界无尽,如来之智慧,能知自心所缘之法界无尽也。八、心所缘无尽,如来之智所照之境无尽也。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佛智所證之境界无尽也。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世间转者,展转而摄入前之众生界世界虚空界也。法转者,展转而摄入前之法界涅槃界佛出现界也。智转者,展转而摄于前之如来智界心所缘界佛智所入境界也。世法智之三种展转含摄而无穷尽也。见华严经疏二十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华严经十地品中说,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如法界之愿,以十无尽而得成就。若此十句乃有尽者,我愿有尽;以此十句而无尽故,我之大愿,亦无有尽,是名十无尽句也。
〔一、众生界无尽〕,谓诸众生,皆依世界而住其中,众生无有尽故,是名众生界无尽。
〔二、世界无尽〕,谓一切世界,皆依虚空而住,其中世界无有尽故,是名世界无尽。
〔三、虚空界无尽〕,谓十方一切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皆有是空,无有穷尽,是名虚空界无尽。
〔四、法界无尽〕,谓一真法界,体性无尽,称此体故,说无量法,化诸有情,安置涅槃,亦无有尽,是名法界无尽。(一真法界,即一真实之理也。)
〔五、涅槃界无尽〕,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如来度生既毕,入涅槃界,入而复出,出而复入,无穷无尽,是名涅槃界无尽。
〔六、佛出现界无尽〕,谓如来出现度生说法,巧妙方便,神通智慧,无有尽故,是名佛出现界无尽。
〔七、如来智界无尽〕,谓如来智慧,能知自心所缘法界,无有尽故,是名如来智界无尽。
〔八、心所缘无尽〕,谓如来心之所缘,即是智慧所照之境,无有尽故,是名心所缘无尽。
〔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谓佛之智,即是真性,了了常知,能入无尽境界,是名佛智所入境界无尽。
〔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世间转者,谓展转摄前众生界、世界、虚空界也。法转者,谓展转摄前法界、涅槃界、佛出现界也。智转者,谓展转摄前如来智界,心所缘佛智所入境界也。盖此三转,皆言无尽者,以世法智之三种,展转含摄,无有穷尽,是名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
十无尽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说之十重禁戒也。(参见:十重戒)
【佛学常见辞汇】
即梵网经所说的十重禁戒。(参见:十重戒)
十重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作十波罗夷。有显密两种。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佛学次第统编】
梵网经云:「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杀戒 谓慈心怜悯,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
第二、盗戒 谓不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是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 谓守礼自防,不应行欲事也。经云:「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亲属,是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 谓言当诚实,不应虚妄诳他也。经云:「应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是波罗夷罪。」
第五、酤酒戒 谓酒能昏神乱性,故不应酤也。经云:「一切酒不得酤,是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是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 谓不应说他人好恶长短也。经云:「闻外道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辈,令生善信。若反更自说他人罪过,是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 谓不自矜伐,不谤他人也。经云:「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 谓心无鄙吝,悉舍所有也。经云:「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人所须,一切给与。而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反更骂辱者,是波罗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谓不应生忿怒之心也。经云:「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 谓于佛法僧所,常见恭敬尊重,不应谤毁也。经云:「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剌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念妄见,是波罗夷罪。」
十无尽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十种之法,各含藏无尽之法海,故名十无尽藏:一、行藏,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生于如来之家,增长信解,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使所闻皆信解,故名信藏。二、戒藏,菩萨奉持三世诸佛无尽之净戒,具足圆满,无所毁犯,念诸众生之颠倒破戒,我欲成菩提说真实之法,使离颠倒,同得此戒,是名戒藏。三、惭藏,菩萨忆念过去,不知惭于天,于诸眷属备造众恶,今为诸佛所知而生惭,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欲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之法,使之修惭,是名惭藏。四、愧藏,菩萨自愧往昔及诸众生于五欲之境具行恶法,感垢秽之身,今为诸佛所知,而生愧,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欲速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之法,使之知愧,是名愧藏。五、闻藏,菩萨闻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诸佛菩萨缘觉声闻之出现入灭皆能知悉,念诸众生无有多闻,不知此一切法,我当持多闻藏證得菩提,为众生说之,是名闻藏。六、施藏,菩萨禀性仁慈,常行十施,无有念悔恨之心,又不求果报,但欲利益法界众生,是名施藏,七、慧藏,菩萨智慧具足,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从业所造,悉是虚伪,无有坚固,欲使众生知其实性,广为演说,是名慧藏。八、念藏,菩萨舍离痴惑,得具足念,能忆知一生乃至百千生之成住坏空一劫乃至无数劫,一切诸佛出世说诸佛名号授记修多罗等十二部经及众会根性悉能记忆,是名念藏。九、持藏,菩萨具大威力,于诸佛所说之修多罗法,文句义理,一生受持,乃至无数生受持,及诸佛之名号劫数授记修多罗等无尽无量,皆悉受持而无忘失,是名持藏。十、辩藏,菩萨具大辩才,广为众生演说诸法,一文一句,义理无尽,随众生之根皆使满足,是名辩藏。见华严经二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说十无尽藏:一信藏,二戒藏,三惭藏,四愧藏,五闻藏,六施藏,七慧藏,八念藏,九持藏,十辩藏。见华严经疏二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含藏无尽法海之法,即行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藏者,含摄也。此之十藏,乃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演说,欲令其普入一切佛法之门,成就无上菩提,饶益一切众生。以其各能含摄无尽法海,故皆名为无尽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信藏〕,谓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生如来家,增长信解,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信解,是名信藏。
〔二、戒藏〕,谓菩萨奉持三世诸佛无尽净戒,具足圆满,无所毁犯。念诸众生颠倒破戒,我成菩提,说真实法,令离颠倒,同得此戒,是名戒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三、惭藏〕,谓菩萨忆念过去,不知惭天,于诸眷属,备造众恶;今为诸佛所知,而生于惭。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令修于惭,是名惭藏。
〔四、愧藏〕,谓菩萨自愧往昔,及诸众生,于五欲境,具行恶法,感垢秽身;今为诸佛所知,而生于愧,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速成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令修于愧,是名愧藏。(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五、闻藏〕,谓菩萨闻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出现入灭,皆悉能知;念诸众生,无有多闻,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当持多闻藏,證得菩提,为众生说,是名闻藏。(世间法,即三界中之法;出世间法,即诸佛圣贤之法也。)
〔六、施藏〕,谓菩萨禀性仁慈,常行十施,无有一念悔恨之心,亦不求于果报,但为利益法界众生,是名施藏。(十施者,分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也。)
〔七、慧藏〕,谓菩萨智慧具足,了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从业报诸行因缘所造,悉是虚假,无有坚固;欲令众生知其实性,广为宣说,是名慧藏。
〔八、念藏〕,谓菩萨舍离痴惑,得具足念,能忆知一生乃至无量百千生成住坏空,一劫乃至无数劫一切诸佛出世,各说诸佛名号、授记、修多罗等、十二分经,及众会根性等,尽能记忆,是名念藏。(成、住、坏、空者,即四中劫之名。合此四中劫为一大劫。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十二分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九、持藏〕,谓菩萨具大威力,于诸佛所,说修多罗法,文句义理,一生受持,乃至无数生受持;及诸佛名号、劫数、授记、修多罗等,无量无尽,皆能受持,无有忘失,是名持藏。
〔十、辩藏〕,谓菩萨具大辩才,广为众生演说诸法,或说一品法,乃至无数品法,或一日说,乃至无数劫说。劫数可尽,一文一句,义理难尽。随众生根,皆令满足,是名辩藏。
三无尽庄严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身口意三密各无量无边而无边际,故称为三无尽庄严藏。大疏一曰:「所谓庄严者,从一平等身,普现一切威仪,如是威仪无非密印。从一平等语音普现一切音声,如是音声,无非真言。从一平等心普现一切本尊,如是本尊,无非三昧。然此一一三业差别之相,皆无边际不可度量,故名无尽庄严藏也。」
主伴无尽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万有各为主为伴,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也。与主伴具足项同。
无尽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为法离生灭之相,故为无尽,又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故为无尽。无为法之无尽,权教所谈,有为法之无尽,实教所谈,华严宗盛谈此义。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何谓无尽?谓无为法。」注曰:「肇曰:有为法有三相,故有尽。无为法无三相,故无尽。」大日经疏十四曰:「无尽者,即是无相别名。」
【佛学常见辞汇】
没有穷尽。
三事无尽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布施无尽,菩萨好为布施乃至身命亦能施与而心不疲厌。二持戒无尽,菩萨护持禁戒未曾违舍,复以戒法化人,心不疲厌。三博闻无尽,菩萨博学一切经典乃至谙练世间之艺术,而心不疲厌。见众德三昧经。
【三藏法数】
(出众德三昧经)
〔一、布施无尽〕,谓菩萨好喜布施,不吝财物乃至躯命,悉能施与,心不疲厌,是名布施无尽。
〔二、持戒无尽〕,谓菩萨护持禁戒,未曾违舍。见犯戒者,怜悯悲哀;见奉戒者,尊重爱敬。复以戒法传化他人,心不疲厌,是名持戒无尽。
〔三、博闻无尽〕,谓菩萨闻如是法,即当奉行,思欲化他,必须博学一切经典,与夫世间艺术无不谙练,求闻禀听,心不疲厌,是名博闻无尽。
无尽根
【佛学大辞典】
(植物)药树名也。华严经曰:「雪山顶有药王树,名无尽根。」
无尽财
【佛学大辞典】
(杂名)寺中积金钱贷与他人,使生利息,以供三宝之用者。释氏要览曰:「寺院长生钱。律云无尽财。盖子母展转无尽故。西京记云:寺中有无尽藏。又则天经序云:将二亲所畜,用两京之旧邸,莫不总结招提之宇,咸充无尽之藏。十诵律云:以佛塔物出息,佛听之。僧祇云:供养佛华多,听转卖,买香油。犹多者,转卖入佛无尽财中(详诸律,三宝皆有无尽财)。」
无尽海
【佛学大辞典】
(譬喻)无尽之法譬如海之深广也。华严经二曰:「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
无尽意
【佛学大辞典】
(菩萨)梵名阿差末底Aks!ayamati,佛游宝庄严堂说大集经时,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所来,广说八十无尽之法门,无尽意菩萨经是也。又于法华经会座为普门品之对扬众,取颈上璎珞与观音菩萨。名义集一曰:「阿差末,此云无尽意。」
无尽灯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门名。以一人之法展转开导百千人而无尽,譬如以一灯燃百灯,故云无尽灯。此为横之无尽也。维摩经菩萨品曰:「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又华严之贤首形事实上一种之无尽灯,以表法界缘起重重无尽之意。是亦横之无尽也。佛祖统纪三十三曰:「无尽灯,贤首法藏师。为则天以十镜置八隅,中安佛像,燃灯照之则镜镜现像,以表刹海重重无尽之意。」【又】禅林以长明灯名无尽灯,是竖之无尽也。北涧文集然无尽灯记曰:「净名大士既授万二千人天女无尽灯法门。从而谕之曰:冥者皆明,明终不尽,伊尹所谓以先觉觉后觉也。后世焚膏继晷号无尽灯,非净名心也。」
【佛学常见辞汇】
譬喻一人将法展转开导百千万人,甚至于无穷尽的人,如将一灯点燃起百千万盏的灯,灯灯无尽,光光不绝。
无尽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尽无边之智慧也。瑜祇经曰:「身如妙吉祥,能成无尽慧。」
【佛学常见辞汇】
无穷尽的智慧。
无尽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德广无穷为无尽,包含无尽之德曰藏。大乘义章十四曰:「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含曰藏。」探玄记十九曰:「出生业用无穷,故曰无尽藏。」维摩经佛道品曰:「以祐利众生,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
【佛学常见辞汇】
谓含藏无穷尽的功德。
【俗语佛源】
「无尽」就是源源不断,没有穷尽。《维摩诘经·菩萨品》认为,「无尽」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又佛性广大无穷、妙用无边,谓之「无尽藏」。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十四说:「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念曰藏。」此外,华严宗认为,生灭无常的现象世界(有为法)也是「无尽」的,叫做「无尽缘起」,如众生无尽、世间无尽、虚空界无尽等。佛法广大,要求修行者发愿无尽、布施无尽、持戒无尽乃至博闻无尽。《维摩诘经·菩萨品》用「无尽灯」比喻菩萨化导无量众生,「有法门名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后亦以「无尽藏」泛指事物之无穷尽者。如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