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无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学位有九根之别:(一)一退相,二守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脱相,九俱解脱相也。中阿含经第三十福田经曰:「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成实论第一分别贤圣品曰:「阿罗汉有九种:退相、守相、死相、可进相、住相、不坏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不退相。是诸阿罗汉,以得信等根故有差别。(中略)如是九种,名无学人。先十八人及九无学,是二十七人,名为一切世间福田。」大乘义章第十七本释中阿含之文曰:「九中前七,就根以别,后二约法。前七种,犹如毗昙中六种罗汉。六罗汉者,退、思、护、住、升进、不动。彼阿含经分不动人以为二种,故有七。(中略)后二慧解脱及俱解脱,约法以别。前七人中,不得灭定,名慧解脱,得灭定者,名俱解脱。」(二)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七不退法,八独觉,九佛。俱舍论第二十五曰:「居无学位圣者有九,谓七声闻及二觉者。退法等五,不动分二,后先别故,名七声闻。独觉在觉,名二觉者。由下下等九品根异,今无学圣成九差别。」是为唯就根次第立九种之别者,即退法为下下根,思法为下中根,乃至佛为上上根也。又出俱舍论光记二十五,同颂疏二十五等。(参见: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罗汉也。(参见:罗汉)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无学位。中阿含经所说的九无学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俱舍论所说的九无学是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独觉、佛。
(名数)无学位有九根之别:(一)一退相,二守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脱相,九俱解脱相也。中阿含经第三十福田经曰:「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成实论第一分别贤圣品曰:「阿罗汉有九种:退相、守相、死相、可进相、住相、不坏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不退相。是诸阿罗汉,以得信等根故有差别。(中略)如是九种,名无学人。先十八人及九无学,是二十七人,名为一切世间福田。」大乘义章第十七本释中阿含之文曰:「九中前七,就根以别,后二约法。前七种,犹如毗昙中六种罗汉。六罗汉者,退、思、护、住、升进、不动。彼阿含经分不动人以为二种,故有七。(中略)后二慧解脱及俱解脱,约法以别。前七人中,不得灭定,名慧解脱,得灭定者,名俱解脱。」(二)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七不退法,八独觉,九佛。俱舍论第二十五曰:「居无学位圣者有九,谓七声闻及二觉者。退法等五,不动分二,后先别故,名七声闻。独觉在觉,名二觉者。由下下等九品根异,今无学圣成九差别。」是为唯就根次第立九种之别者,即退法为下下根,思法为下中根,乃至佛为上上根也。又出俱舍论光记二十五,同颂疏二十五等。(参见: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罗汉也。(参见:罗汉)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无学位。中阿含经所说的九无学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俱舍论所说的九无学是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独觉、佛。
有学无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有学)。法华经序品曰:「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术语)(参见:有学)。法华经序品曰:「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授学无学人记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九品之名,声闻乘四果中预流、一来、不还之三果云学人,阿罗汉果云无学人。此品记法华迹门三周说法中之因缘周,由于彼等闻往昔之因缘,初回小乘心,发无上菩提心,佛于彼等授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故谓之授学无学人记品,常略名人记品。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九品之名,声闻乘四果中预流、一来、不还之三果云学人,阿罗汉果云无学人。此品记法华迹门三周说法中之因缘周,由于彼等闻往昔之因缘,初回小乘心,发无上菩提心,佛于彼等授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故谓之授学无学人记品,常略名人记品。
无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学道圆满,不更修学也。法华玄赞一曰:「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法华嘉祥疏九曰:「若缘真之心更有增进义,是名为学。缘真之心已满,不复进求,是名无学。」
【佛学常见辞汇】
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
(术语)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学道圆满,不更修学也。法华玄赞一曰:「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法华嘉祥疏九曰:「若缘真之心更有增进义,是名为学。缘真之心已满,不复进求,是名无学。」
【佛学常见辞汇】
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
无学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行位到第四果之人也。即阿罗汉果。
【佛学常见辞汇】
證得无学果位的人,即阿罗汉。
(术语)修行位到第四果之人也。即阿罗汉果。
【佛学常见辞汇】
證得无学果位的人,即阿罗汉。
无学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道之一。谓断三界诸惑已尽,證真谛之理,不更要学修之圆满智慧,即阿罗汉之无漏智也。
【三藏法数】
谓声闻断三界见、思惑尽,真谛之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即第四果阿罗汉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术语)三道之一。谓断三界诸惑已尽,證真谛之理,不更要学修之圆满智慧,即阿罗汉之无漏智也。
【三藏法数】
谓声闻断三界见、思惑尽,真谛之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即第四果阿罗汉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学无学
【佛学大辞典】
(术语)研究真理,以断妄惑,谓之学。真理究,妄惑尽,无更可修学者,谓之无学。小乘之学无学,以前三果为学,阿罗汉果为无学。大乘之学无学,以菩萨之十地为学,佛果为无学。文句八上曰:「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研修真理,慕求胜见,名之为学,学位在三果四句真无漏慧也。阿罗汉果,研理已穷,胜见己极,无复所学,故名无学。」嘉祥之法华义疏九曰:「若缘真之心,更有增进义,是名为学。缘真之心,己满不复进求,是名无学。」法华经序品曰:「学无学二千人。」
【佛学常见辞汇】
有学和无学。修正道以断烦恼,叫做有学;悟真理而断烦恼,再无可修学,叫做无学。小乘以前面之三果为有学,最后之阿罗汉果为无学,大乘则以菩萨之十地为有学,至高无上的佛果为无学。
(术语)研究真理,以断妄惑,谓之学。真理究,妄惑尽,无更可修学者,谓之无学。小乘之学无学,以前三果为学,阿罗汉果为无学。大乘之学无学,以菩萨之十地为学,佛果为无学。文句八上曰:「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研修真理,慕求胜见,名之为学,学位在三果四句真无漏慧也。阿罗汉果,研理已穷,胜见己极,无复所学,故名无学。」嘉祥之法华义疏九曰:「若缘真之心,更有增进义,是名为学。缘真之心,己满不复进求,是名无学。」法华经序品曰:「学无学二千人。」
【佛学常见辞汇】
有学和无学。修正道以断烦恼,叫做有学;悟真理而断烦恼,再无可修学,叫做无学。小乘以前面之三果为有学,最后之阿罗汉果为无学,大乘则以菩萨之十地为有学,至高无上的佛果为无学。
无学位
【佛学次第统编】
无学者,言学道圆满,更无修学也。无学位者,谓断至第七十二品解脱道时,證五分法身(见后文),名罗汉果。
此位断分别俱生烦恼并尽。
一、分别起烦恼 依邪思惟,缘起诸邪见之烦恼。
二、俱生起烦恼 依无时以来,恒与身俱之烦恼。
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有馀涅槃。
一、子缚 子种子也。对见思烦恼之苦果,曰子。以烦恼系缚,曰子缚。
二、果缚 生死之苦果,缚我不得解脱,曰果缚。
若灰身灭智,名无馀涅槃。
【三藏法数】
无学位者,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也。此位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无学者,言学道圆满,更无修学也。无学位者,谓断至第七十二品解脱道时,證五分法身(见后文),名罗汉果。
此位断分别俱生烦恼并尽。
一、分别起烦恼 依邪思惟,缘起诸邪见之烦恼。
二、俱生起烦恼 依无时以来,恒与身俱之烦恼。
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有馀涅槃。
一、子缚 子种子也。对见思烦恼之苦果,曰子。以烦恼系缚,曰子缚。
二、果缚 生死之苦果,缚我不得解脱,曰果缚。
若灰身灭智,名无馀涅槃。
【三藏法数】
无学位者,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也。此位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