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无味(無味)  拼音:wú wèi
无滋味、趣味。《红楼梦》第三二回:「待要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文明小史》第三一回:「伯集诺诺答应,不敢合他多说话。冯主事觉得无味,也就去了。」
《國語辭典》:语言无味(語言無味)  拼音:yǔ yán wú wèi
言辞单调、枯燥乏味。唐。韩愈 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文明小史》第四一回:「莫怪人家嫌他语言无味,就是他自己也觉得面目可憎了。」
《國語辭典》:索然无味(索然無味)  拼音:suǒ rán wú wèi
无聊乏味、没有意思。《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一二回:「到了次日,天才发亮,便扒起来,叫人开了大门,跑了出来,一口气走到书局门前看时,谁知大门还不曾开,不觉索然无味。」
《国语辞典》:枯燥无味(枯燥无味)  拼音:kū zào wú wèi
单调、呆板而没有趣味。如:「枯燥无味的文章往往不受读者欢迎。」
《国语辞典》:食之无味,弃之不甘(食之无味,弃之不甘)  拼音:shí zhī wú wèi,qì zhī bù gān
比喻东西没什么用途,丢弃又觉得可惜。参见「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条。
《国语辞典》: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拼音:shí zhī wú wèi,qì zhī kě xí
吃起来毫无滋味,丢弃又觉得可惜。语本《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比喻东西没什么用处,又舍不得丢掉。也作「食之无味,弃之不甘」。
《国语辞典》:言语无味(言语无味)  拼音:yán yǔ wú wèi
形容言辞空洞,没有内容。如:「三日不读书,自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分类:言辞空洞
《国语辞典》:冰冷无味(冰冷无味)  拼音:bīng lěng wú wèi
形容事物毫无生趣。《红楼梦》第五四回:「众人见他正言厉色的说了,别无他话,都怔怔的还等往下说,只觉冰冷无味。」
分类:毫无无生
《国语辞典》:淡然无味(淡然无味)  拼音:dàn rán wú wèi
1.食物没有味道。如:「他喝惯了可乐,因此总觉得白开水淡然无味。」
2.平凡没有趣味。如:「她突然从银幕生涯中隐退,因此觉得生活一下子变得淡然无味。」
《国语辞典》:淡薄无味(淡薄无味)  拼音:dàn bó wú wèi
味不浓厚。常指酒而言。《儒林外史》第九回:「像我这酒是扣著水下的,还是这般淡薄无味。」
分类:浓厚
《國語辭典》:淡而无味(淡而無味)  拼音:dàn ér wú wèi
清淡而没有味道。《文明小史》第一七回:「然而不下油盐酱醋各式作料,仍旧是淡而无味。」
分類:没趣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