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姑苏人,俗姓司马,字不用,号逍遥子。年弱冠出家,后隐会稽四明山。钱镠召而不出。涉猎孔、老,博通玄学。工诗,善草隶。卒年五十六。有《六时礼佛文注》及诗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不用,号逍遥子,俗姓司马,苏州(今属江苏)人。幼出家。精通佛典,兼涉儒道之学。从学于雪峰义存,得其禅旨。昭宗时,居洪州10年。后居会稽四明山,与孙合等为林下之游。吴越王钱镠礼请之,乃托病归山。后梁太祖开平中卒,年56。《宋高僧传》卷三〇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不用。姓司马氏。姑苏人。父宛丘县尉。母戴。方妊时。梦异沙门称姓徐。住持流水寺。苦从求寄宿。父亦梦。于盘中书字。殊得意。欲献之天子。旦则各诧所梦。母因自指其腹。谓父曰。果生男。其必归之流水寺乎。盖其家去寺不甚远也。及生岐嶷可爱。性介洁。恶荤膻物。四岁教之诵习。能强识。父滋喜其类己也。且将图婚。以待其成。母不可。竟出家。如前志。年满受具戒。讲通经论。俄弃去。后入闽。依雪峰存公。得禅要。未几。卢陵檀越。挽居三顾山之云亭院。豫章之南平院。皆固辞。时钟氏据洪井。作客十年。终莫晤会。卒游会稽。考槃四明山中。吴越钱氏。闻其名。遣使召之。略上谒遽别。仍以诗谢曰。云鹤性孤单。争堪名利关。衔恩虽入国。辞病却归山。乐安孙合。方逸老奉化。素慢缁侣。诣作则谈笑终日。进士扬弇亦倾盖。开平中示灭。春秋五十六。作平生不入尼寺。不谒公门。不脩名刺。不趋时利。有草隶字式。诸经礼忏文。注道安六时礼佛文。并所述诗歌行世。自号逍遥子。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无作。字不用。姓司马氏。姑苏人也。父陈宛丘县尉。母戴氏。始妊时梦异沙门称姓徐住持流水寺欲寄此安居。言讫跏趺而坐。其父同夜梦于盘中书一字甚称心。自言可以进上天子。至明各说所梦。母曰。意其腹中必沙门也。矢之曰。如生儿放于流水寺出家。及生果岐嶷可爱。且恶荤膻之气。年迨四岁母自教诵习。利金易砺记忆无遗。厥父欲其应童子举业。渐见风范和润。且恒有出尘之意。俄尔父偷窥姚氏之女且美容仪。酷欲取之。母切忌之。因曰或舍是子出家宽汝所取。父乃许之。送入流水寺中。才及月馀姚民仳离。时谓此女是善知识。为作之出家增上缘矣。年二十受具足法。相次讲通删补律钞。法华上生等经百法论。一性五性宗教励精寻究。孔老书篇无不猎涉。后参其玄学于雪峰存禅师。深入堂奥。至庐陵三顾山。檀越造云亭院。豫章创南平院请作住持。皆拂衣而去。前进士唐禀。作藏经碑。述作公避请之由。居洪井十载。且未识洪师钟氏之面。乃游会稽四明。因有终焉之志。吴越武肃王钱氏。仰重召略出四明。因便归山。盖谢病也。有诗杼意呈王。王亦不留。诗云。云鹤性孤单。争堪名利关。衔恩虽入国。辞病却归山。时奉化乐安孙合退居啸傲不交缁伍。唯接作交谈终日。进士杨弇亦慕为林下之游。以梁开平中卒于四明。春秋五十六。初作善草隶笔迹酋健。人多摹写成法。述诸色礼忏文数十本。注道安六时礼佛文一卷并诗歌。并行于代。作不入尼寺不谒公门。不修名刺不趋时利。自号逍遥子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文述。字无作。明之慈溪人。自幼不御不洁。读书吾伊。入口辄成诵。既长。从师受五经。纵观子史百家之书。阅佛书。忽心融神会。恍然如素习。即日白父母。愿出家度生死。落发于东溪牧公。得戒于大用諿公。参历至径山元叟端公。亟称赏之。以为有道之器。过净慈。谒海东屿。亦见器许。然俱无所解悟。遂杖策入天童。见怪石奇禅师。与语契合。奇欲倚之以大其家。即令入室侍书。其后砥平石主是山。又掌藏钥。诸山法侣。遂籍籍闻师声誉。咸愿礼迎宣演大法。会凤跃山等慈法席虚。行宣政院。起师主之。俄迁大梅之护圣。二刹皆衰陋。丛林仪范多废缺。师至。申以约束。人人自律。至其为众说法。则脱略窠臼。拨去枝叶。使听者涣然无疑。名缁奇衲。风靡而至。师之名益闻。帝师锡以觉智圆明之号。归老于福昌。辟一轩于寺之左。扁曰舒啸。湖海名德。若断江月江商隐梦堂诸公。皆迎致其中修供养。缙绅之贤者。亦时时过从。为方外友。如柳道传。黄晋卿。危太朴。李季和。尤号知己。年近七旬益畏烦杂。退居花屿湖。当白莲盛开。月色娟好。趺坐一小艇。泛湖水中。清绝如须菩提可画也。居恒必蚤起。礼拜诵持。虽祁寒溽暑不懈。临众甚严。接宾朋则津然。喜见眉目。抵掌笑语。滚滚不能休。有以为问者。师曰。成就后学。不可不肃。客以欢来。故不然也。三山文海郁公。以一钵行四方。每视其去留为重轻。然独从师游湖上。钦重爱恋。久而忘去。盖阅世愈多。而情之所及者愈淡。乃更求深山密林。浩然长往。使人投筇顿足。以想见其风裁。皇庆二年九月。示疾终。
无作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无表色,旧云无作色。(参见:无表色)
无作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无教,新译曰无表。戒体有二、一作戒,二无作戒,作戒者,谓受戒时如法动作身口意三业,可见闻之业体。无作戒者,谓依此时作戒之缘而生于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动作(即作戒),而一旦生了,则不假身口意之造作,恒常相续,故称为无作。作戒于身口动作息时亦灭,而无作戒则一生之中常相续而发防非止恶之功能,是谓之无作戒体。此戒体向境而防一一之非者,即十戒二百五十戒等。就能防之体立无作戒,就所防之境分别二百五十等相,为发此无作戒故行作戒也。行事钞中一之三曰:「若单立作,作体谢往,不能防非,又不可常作,故须无作。长时防非,若单立无作,则起无所从。不可孤发,要赖作生,二法相藉。」又曰:「杂心云:身动灭已与馀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成论无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故名无作。」又曰:「言无作戒者,以非色非心为体。」此无作戒体,或以为色法,或以为心法,或以为非色非心法,凡有三家不同。(参见:戒体)附录。
无作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无作解脱门。
【佛学常见辞汇】
同无作解脱门。
无作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于一切生死法中离愿求造作念之禅定也。(参见:三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之一。(参见:三解脱门)
【三藏法数】
无作,又云无愿。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即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故名无作解脱门。(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圆顿无作大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所传之圆顿戒也。圆顿及大戒,叹戒德之语,无作,新译家谓为无表。戒体之通称也。戒体为非色非心,住于受者之身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者,决非为可造作发动之法,故曰无作。(参见:无作色)
无作戒体
【佛学常见辞汇】
谓用不著什么作为,心体上自然就有清净戒的德相。
四谛──圆教无作四谛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圆教者,谓事理无碍,法法融摄也。无作四谛者,大乘菩萨圆观诸法,事事即理,无有造作;故云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尘劳本清净,无集可除;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是名圆教无作四谛。(阴入皆如者,阴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也。入即六根六尘,互相涉入,通为十二入也。此阴入之法皆言如者,如即理也;边邪皆中正者,谓空有二边邪倒之见,皆即中正也。)
〔一、苦谛〕,谓此教菩萨,谛审五阴十二入之法,皆即真如,实无苦相可舍,故名苦谛。
〔二、集谛〕,谓此教菩萨,谛审一切烦恼尘劳,性本清净,实无招集生死之相,故名集谛。
〔三、道谛〕,谓此教菩萨,谛审一切诸法,皆即中道,离边邪见,实无烦恼之惑可断,亦无菩提之道可修,故名道谛。
〔四、灭谛〕,谓此教菩萨,谛审生死涅槃,体元不二,实无生死逼迫之苦可断,亦无涅槃之寂灭可乐、可證,故名灭谛。
无作福田
【三藏法数】
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无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无为而作,故名无作福田。
观一切法无作
【三藏法数】
谓此菩萨,观一切诸法,既念念无常,于是了知诸法无有造作之相,是名观一切法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