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工业气压(工業氣壓)
工业上为了计算方便起见,用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受一公斤重的力做压强单位,这个单位叫工业气压。
《國語辭典》:兜得转(兜得轉)  拼音:dōu de zhuǎn
表示各方面关系都好,任何事情都能应付。如:「公关主任是个兜得转的人,什么事情都能处理!」
《漢語大詞典》:急病让夷(急病讓夷)
犹今言将困难留给自己,将方便让给别人。语出《国语·鲁语上》:“贤者急病而让夷。” 宋 王禹偁 《殿中丞赠太常少卿桑公神道碑铭序》:“公曰:‘古人辞易不辞难,急病让夷,吾之志也。’”
《國語辭典》:活变(活變)  拼音:huó bian
1.活泼、机灵。《醉醒石》第八回:「见这王勤,人儿标致,言语伶俐,举动活变,就收在书房中,叫他烹茶洗砚。」
2.筹措、挪借。《金瓶梅》第三一回:「如今上任见官摆酒并治衣服之类,也并许多银子使。一客不烦二主,那处活变去?」
《漢語大詞典》:朝发暮至(朝發暮至)
谓早晨出发晚上就到达。形容路程很近或交通方便。语出后汉书·乌桓传:“居止近塞,朝发穹庐,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 唐 韩愈 《鳄鱼文》:“ 潮 之州,大海在其南……鱷鱼朝发而夕至也。”明史·公鼐传:“ 三才 猷略素优,家近輦轂,可朝发夕至也。” 清 恽敬 《西楚都彭城记》:“然而 西楚 之都,不能朝发夕至,则犹之乎未通也。”《新民晚报》1987.6.11:“部分客车最高时速140公里,特别列车的全程通过时间压缩到15小时以下,做到朝发夕至。”
《國語辭典》:被套  拼音:bèi tào
1.出门时装被褥、衣服、杂物等的袋子。《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左手掮著个被套,右手把个大布袖子晃荡晃荡,在街上脚高步低的撞。」《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店夥忙著骡绳解扣,就要扛那被套。骡夫说:『一个人儿不行;你瞧不得那件头小,分量够一百多斤呢!』」也称为「被搭子」、「被袋」、「被囊」。
2.套在棉被外面,以保护棉絮的布袋。如:「这被套脏了,得拆下来清洗。」
《漢語大詞典》:觑便
亦作“覷便”。 谓瞅个方便的机会。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我央 王婆 赎得些砒霜在此,覷便放在食器内,把与他两个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这房子同那几亩田,不如拿来变了价,带了现银出去,覷便再图别的事业罢。” 涂国林 《难忘的日子》:“有的就利用在码头附近散步的机会,觑便向附近巷子里一溜走了。”
分類:方便机会
《漢語大詞典》:襻膊
宋 代的一种挂在颈项间,用来搂起衣袖方便操作的工具。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宋百马图中马夫》:“ 宋 人记厨娘事,就提及当时见过大场面的厨娘,用银索襻膊进行烹调。可知它是 宋 代劳动人民为便于操作而发明的通用工具。特种的才用银练索,一般大致不外丝麻作成。”参阅“襻膊儿”。
《國語辭典》:顺眼(順眼)  拼音:shùn yǎn
1.美观。如:「模样十分顺眼。」
2.合意。如:「希望这件衣服的款式,能让你瞧得顺眼。」
《國語辭典》:顺脚(順腳)  拼音:shùn jiǎo
1.随意漫步。《红楼梦》第七六回:「顺脚走到这里,忽听见你两个联诗,更觉清雅异常,故此就听住了。」
2.行路近便。《红楼梦》第六二回:「若是开著,保不住那起人图顺脚,超近路从这里走,拦谁的是!」
3.一路前来都无曲折阻碍。也作「顺路」。
《國語辭典》:马裤(馬褲)  拼音:mǎ kù
为便于骑马而做的上宽下窄的长裤。今已演变成长短至膝的半长裤。
二十五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修禅之法,分方便与正修二道,先为方便行,有二十五种,其次正修十乘观法。二十五种之方便行,分为五科:一、具五缘:持戒清净(离三业之非)、衣食具足(蔽形凌饥)、閒居静处(山林兰若)、息诸缘务(学问犹废何况俗事)、近善知识(资我身长我道)。二、诃五欲:诃色(色如热铁丸)、诃声(声如涂毒鼓)、诃香(香如憋龙之气)、诃味(味如沸密汤)、诃触(触如卧师子)。三、弃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此五法盖覆心神,使不能发定慧,故名为盖。四、调五事:调心不沈不浮,调身不缓不急,调息不涩不滑,调眠不节不恣,调食不饥不饱,五事各须中庸。五、行法:欲(欲离妄想颠倒欲得禅定智慧)、精进(持戒弃盖初中后夜勤行精进)、念(贱世法贵禅定智慧之念)、巧慧(筹量世乐与禅定智慧乐之得失轻重)、一心(念慧分明见世间之苦患与定慧之尊贵)。止观四曰:「此二十五法通为一切禅慧方便,诸观不同,故方便亦转。」四教仪曰:「依上四教修行时,各有方便正修,谓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中略)此二十五法为四教前方便,故应须具足,若无此方便者,世间禅定尚不可得,岂况出世妙理乎?」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方便,本台宗所立,然乃通于一切教乘者,故行者于此前方便,应须具足也。
一、具五缘 具五缘者:
一、持戒清净   二、衣食具足  三、闲居静处  四、息诸缘务
五、近善知识
二、诃五欲 诃五欲者:
一、诃色如热金丸  二、诃声如涂毒鼓  三、诃香如憋龙气
四、诃味如沸密汤  五、诃触如卧师子
三、弃五盖 弃五盖者:
一、弃贪欲观不净  二、弃瞋恚观慈悲  三、弃睡眠以精进
四、弃掉悔以数息  五、弃疑以信心
四、调五事 谓五事者:
一、调心,不沉不浮  二、调身,不缓不急  三、调息,不涩不滑
四、调眠,不节不恣  五、调食,不饥不饱
五、行五法 行五法者:
一、欲,欣习无厌   二、精进,晓夜匪懈  三、念,念念相续
四、巧慧,善得其意  五、一心,一心无异
止观云:「夫道不孤运,弘之在人。人弘胜法,假缘进道,所以须具五缘。缘力既具,当割诸嗜欲,嗜欲外屏,当内净其心。其心若寂,当调试五事。五事调已,行于五法,必至所在。」四教仪云:「此二十五法,为前方便,故应须具足。」
七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七贤位也,是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参见:七贤)。【又】天台涉于诸教立二种之七方便:第一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之菩萨乘,通教之菩萨乘。别教之菩萨乘。此七方便依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华玄义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第二为藏教之声缘二人,通教之声缘菩三人与别教之菩萨,圆教之菩萨也。是在断见思二惑上立之。见七帖见闻。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佛学次第统编】
声闻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七方便,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
一、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
三、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
四、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别相念 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 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虽火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
五、顶位 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所至此,渐明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数】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
〔二、别相念〕,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顶位〕,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七方便人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七方便之人也。(参见:七方便)
七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七贤位也,是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参见:七贤)。【又】天台涉于诸教立二种之七方便:第一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之菩萨乘,通教之菩萨乘。别教之菩萨乘。此七方便依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华玄义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第二为藏教之声缘二人,通教之声缘菩三人与别教之菩萨,圆教之菩萨也。是在断见思二惑上立之。见七帖见闻。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佛学次第统编】
声闻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七方便,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
一、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
三、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
四、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别相念 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 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虽火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
五、顶位 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所至此,渐明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数】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
〔二、别相念〕,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顶位〕,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八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仪轨说,持诵者当具八方便。颂曰:「净浴著净衣,涂香严身体,归命念真言,至诚恭敬礼,焚香忏诸罪,随喜及难请,回向发弘誓,深起大慈悲,如此八方便,勤行勿遗忘,然后净三业,依法作持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