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渔阳人。七岁丧父。以父种芋时节死亡,每年值此时节,即对芋呜咽而哭,终身如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1—586 【介绍】: 北齐西平乐都人,字文宗。才识敏赡,少有令名,以干练见知。北魏静帝末以父功赐爵,除凉州大中正。北齐时以为尚书,祠部郎中,出为范阳郡守、泾州刺史。以恩信待人,甚得人和。入北周,授仪同大将军,司成下大夫。隋文帝开皇初任莒州刺史,至州遇疾去官。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9—840 【介绍】: 唐朝皇帝。穆宗次子,敬宗弟。初名涵,后改现名。敬宗宝历二年,为宦官王守澄等拥立即位。初励精求治,出宫女三千余人,放五坊鹰犬,省冗食千二百余员,政号清明。后宦官挠权,乃用李训、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谋尽诛宦官。事败,训、注等被杀,帝亦被软禁。在位十四年,卒谥元圣昭献皇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9—840 即唐文宗。初名涵,后改名昂。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唐穆宗第二子。穆宗长庆元年(821),封江王。敬宗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即帝位。开成五年(840)卒,谥元圣昭献皇帝。昂恭俭儒雅,听政之暇,博通群籍。尝言:“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何以为人君。”每试进士,多自出题目。及所司进所试,披览吟咏,终日忘倦。常请学士讨论经义,较量古今。又喜与宰相论诗之工拙,常吟杜甫《曲江》诗。善诗,尤好五言,古调清峻。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文宗纪》、《唐诗纪事》卷二。《全唐诗》存诗6首、联句2句。
唐诗汇评
李昂(809-840),即唐文宗。初名涵,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穆宗第二子,敬宗之弟。宝历二年即位,在位十三年。开成五年卒,谥日昭献。昂恭俭儒雅,勤政好学,暇馀与宰臣论诗,讽咏不辍。所作清峻有古声。《全唐诗》存诗七首。
全唐文·卷六十九
帝讳昂。穆宗第二子。元和四年生。长庆元年封江王。名涵。宝历二年十二月即位。改今名。在位十四年。年三十三。谥曰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

作品评论

唐语林
文宗好五言诗,品格与肃、代、宪宗同,而古调尤清峻。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简介
高丽文宗(1019年12月1日—1083年),讳王徽,字烛幽,高丽国的第十一任君主,1046年—1083年在位,在位37年,初名王绪。死后庙号文宗,谥号刚定明大章圣仁孝大王,葬于景陵。
文宗义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五七○
文宗义,徽宗时宣州泾县(今安徽泾县)人。
《漢語大詞典》:仙韶院
唐文宗 时,宫中乐工伶人所住之处。旧唐书·文宗纪下:“﹝ 开成 三年﹞己酉,改法曲为仙韶曲,仍以伶官所处为仙韶院。”
《國語辭典》:西太后  拼音:xī tài hòu
清朝慈禧太后。参见「慈禧太后」条。
《漢語大詞典》:咸丰庚申
咸丰:清文宗年号。庚申:我国农历以干支纪年,庚申年即咸丰十年。例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国语辞典》:牛李党争(牛李党争)  拼音:niú lǐ dǎng zhēng
唐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之世,朝臣牛僧儒与李宗闵结为朋党,与李吉甫、李德裕父子等人不睦,彼此互相排轧,嫌忌日深。两派互争历时四十年,致使朝政败坏。
《国语辞典》:甘露之变(甘露之变)  拼音:gān lù zhī biàn
唐文宗时宦官专政,太和九年,宰相李训等密谋诛除宦官,埋伏甲兵于厅内,诈言后院甘露降,请皇帝观看,藉此引宦官入厅,为宦官仇士良觉察,李等反被杀,史称为「甘露之变」。见《旧唐书。卷一七。文宗本纪下》。
《国语辞典》:奕䜣(奕䜣)  拼音:yì xīn
人名。(西元1832~1898)清宣宗子,文宗立,封恭亲王,英法联军入京,文宗出奔,奕䜣留守,与订条约;同治、光绪间,历参大计,慈禧太后严惮之,后任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卒谥忠。
《国语辞典》:大将之风(大将之风)  拼音:dà jiàng zhī fēng
具有才高服众的风范。如:「他球龄虽浅,但临场表现却颇有大将之风。」唐。文宗〈授高承恭振武麟胜等军节度使制〉:「宽宏得大将之风,质厚有端人之操。」
《国语辞典》:慈安太后  拼音:cí ān tài hòu
清文宗咸丰帝之后。(西元1837~1881)姓钮祜禄,满洲人。咸丰元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时,随咸丰帝逃往热河。次年咸丰死,清穆宗同治帝即位,尊为「皇太后」,与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漢語大詞典》:开成石经(開成石經)
始刊于 唐文宗 大和 七年(公元833年)。成于 开成 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 长安 务本坊 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 大和 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 西安 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