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敲杀(敲殺)
打死。《宣和遗事》后集:“何不告 金 主,就此地令将我敲杀,何故只管教我千里外去也。”宋史·虞允文传:“诸将谋曰:‘进有渰杀之祸,退有敲杀之忧,奈何?’”
分類:打死
《漢語大詞典》:敲矢
嚆矢。响箭。 宋 张载 《正蒙·动物》:“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 王夫之 注:“敲……鸣鏑也。三者形破气,气为之鸣。”
《漢語大詞典》:敲头(敲頭)
詈词。该打的东西。 元 杨朝英 《得胜令》曲:“日日醉红楼,归来五更头,问着诸般讳,揪撏不害羞,敲头,敢设箇牙疼咒。”
分類:詈词东西
《韵府拾遗 江韵》:敲撞
王恽番禺诗:用舍时当审,敲撞责果何。
《分类字锦》:月下敲门(月下敲门)
赵孟頫 邛竹杖赠天圣长老仁公仁有诗次其韵诗 瘦节苍骨耸,腻肤黄玉温。苔间时卓地,月下屡敲门。
分类:
《分类字锦》:月杖争敲
鱼元机打毬作: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
分类:杂技
《漢語大詞典》:唾壶敲缺(唾壺敲缺)
见“ 唾壶击缺 ”。
《漢語大詞典》:唾壶击缺(唾壺擊缺)
亦作“ 唾壶敲缺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王处仲 ( 王敦 )每酒后輒咏‘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后以“唾壶击缺”或“唾壶敲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清 钮琇 觚賸·虎林军营唱和:“ 吴愧菴 名 炎 ……同以史事株连,逮繫 虎林军营 。 吴 有《营中送春》诗云:‘一半春光縲絏过,唾壶敲缺待如何。’”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先祖 旦釜公 《巩县幕中五十自寿沁园春》云﹞忧来处,把唾壶敲缺,羯鼓频挝。” 周斌 《和剑华醉歌行》:“毕竟英雄心不死,唾壶击缺剑光紫。”参阅晋书·王敦传
《国语辞典》:偷的锣儿敲不得(偷的锣儿敲不得)  拼音:tōu de luó ér qiāo bù dé
(谚语)比喻做贼心虚或暗地里做的事不能张扬开来。《红楼梦》第六五回:「我也知道你那老太婆难缠。如今把我姐姐拐了来做二房,偷的锣儿敲不得。我也要会会那凤奶奶去,看他是几个脑袋几只手。」也作「偷来的锣鼓打不得」。
《国语辞典》:乱棒胡敲(乱棒胡敲)  拼音:luàn bàng hú qiāo
任意施加刑罚。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俺父亲尚兀是他亲兄弟,却教俺乱棒胡敲忍下的。」也作「乱棒胡枷」、「胡枷乱棒」。
《国语辞典》:撩儿敲儿(撩儿敲儿)  拼音:liáo ér qiāo ér
1.旁敲侧击。如:「有什么不满就说出来,别撩儿敲儿的骂人。」
2.轻微浅薄的样子。如:「他做事总是撩儿敲儿的不肯用心。」
《国语辞典》:敲击乐器(敲击乐器)  拼音:qiāo jí yuè qì
泛称以打、摇动或摩擦方式产生效果的乐器族群。例如鼓、钟、三角铁、木琴、木鱼等。
《国语辞典》:敲击音乐(敲击音乐)  拼音:qiāo jí yīn yuè
1.使用敲击乐器来发声的音乐。
2.一种由非洲土人音乐演变而来的热门音乐。节奏快、歌词多,是其特色。
《国语辞典》:敲锣边儿(敲锣边儿)  拼音:qiāo luó biān ér
从旁煽动。如:「他们两人在吵架,你不知劝说,还敲锣边儿,到底是何居心?」
分类:煽动
《国语辞典》:敲锣击鼓(敲锣击鼓)  拼音:qiāo luó jí gǔ
1.敲打锣鼓。多用于民间游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十二月》:「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也作「敲锣打鼓」。
2.形容大肆宣扬。如:「这么一点小事,又何必敲锣击鼓,弄得人尽皆知。」也作「敲锣打鼓」。
《国语辞典》:三敲六问(三敲六问)  拼音:sān qiāo liù wèn
严刑拷打,逼问实情。《醒世姻缘传》第四八回:「薛教授到了后边,素姐还把那ㄚ头三敲六问的打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