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93,分133页显示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悲敬二田
慈敬
爱敬
爱敬法
敬上慈下
敬田
敬顺
敬爱
敬爱法
敬礼
学和敬
礼敬
归敬
归敬序
释门归敬仪
悲敬二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悲田与敬田也。加恩田则为三福田。(参见:福田)
福田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亩,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记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佛学常见辞汇】
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慈敬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慈爱之心而敬崇之也。无量寿经曰:「慈敬于佛。」
爱敬
【佛学大辞典】
(术语)爱敬尊贵之人也。无量寿经上曰:「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爱敬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又曰敬爱法。为爱敬神佛之修法也。又使人起爱敬心之修法也。
敬上慈下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上于尊长恭敬供养,下于一切慈悯爱念也。观无量寿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即其意也。故净影观经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者,敬上之行,慈心不杀者,慈下之行。」
敬田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于佛法僧之三宝,恭敬供养,则生无量之福分,故曰敬田。优婆塞戒经三谓为:「功德田。」三福田之一。止观十下曰:「上不见经佛敬田,下不见亲恩之德。」
【佛学常见辞汇】
三福田之一。(参见:三福田)
三福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福田)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报恩福田,父母师长也。二功德福田,佛法僧之三宝也。三贫穷福田,贫穷困苦之人也。见优婆塞戒经二。
【三藏法数】
(出优婆塞戒经)
〔一、报恩福田〕,谓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若能供养恭敬,非惟报答其恩,抑且自然获福,是名报恩福田。
〔二、功德福田〕,谓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报,是名功德福田。(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僧,梵语具云僧伽,华言和合众。)
〔三、贫穷福田〕,谓若见贫穷困苦之人,当起慈悯之心,以己所有资生等物而给施之,虽不求报,则亦自然获福,是名贫穷福田。
敬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敬他顺他之命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敬顺佛故,发大誓愿。」
敬爱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量寿经下曰:「父子兄弟夫妇室家,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又】五种坛法之一。请诸佛菩萨爱护之修法名。又祈一家亲属平和所用之修法名。(参见:秘藏记末。参照祈祷)
敬爱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参见:祈祷)
敬礼
【佛学大辞典】
(杂语)Vandana,恭敬礼拜也。即礼拜佛及法僧也。毗奈耶杂事一曰:「见老婆罗门,即云跪拜。若见苾刍,便云敬礼。」同十五曰:「凡是口云我今敬礼,但是口业申敬。若时曲躬口云畔,此虽是礼,而未具足。然邬波离,于我法律,有二种敬礼。云何为二?一者五轮著地,一者两手捉腨。而皆口云我今敬礼,彼云无病,若不尔者,俱得越法罪。」法华忏法曰:「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佛。」义林章四本曰:「言敬礼者:虔恭曰敬,轨仪称礼。谛发殷诚,屈仪褒赞。申虔恭之道,标敬礼之名。又起殷净心,策殊胜业,申诚归仰,故名敬礼。即通三业,诸教云稽首者,藉身业之稽首,申三业之敬礼。」义林章四本曰:「古云南牟,即是敬礼,应言纳慕或纳莫。」
【佛学常见辞汇】
恭敬礼拜。
学和敬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和敬)
六和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證灭理也,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同赞咏等之口业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空等之见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学和敬,与行和敬言别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旧译仁王经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本业璎珞经上曰:「所谓六和敬:三业、同戒、同见、同行。」嘉祥仁王经疏下曰:「馀经以同利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大乘义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行事钞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已还名事和,即六和也。」祖庭事苑五曰:「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佛学常见辞汇】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證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请参见附表。
六  ┌理 和──證择灭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无诤
└事 和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爱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盖外同他善,谓之和;内自谦卑,谓之敬。今称僧为六和,盖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同见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见和敬也。(种智者,即一切种智也。)
〔三、同行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刚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坏。)
〔五、口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上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谓佛也。)
〔六、意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
礼敬
【佛学大辞典】
(杂语)礼拜恭敬也。法华经提婆品曰:「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普贤行愿品曰:「一者礼敬诸佛。」
归敬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贤善,归依敬礼也。义林章四本有归敬章。
归敬序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于所信之如来,表归命敬礼之序文也。谓经论释之初,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等记。
释门归敬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道宣撰。宋彦起有释门归敬仪护法记,了然有通真记三卷。其护法记仅存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