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礼敬
【佛学大辞典】
(杂语)礼拜恭敬也。法华经提婆品曰:「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普贤行愿品曰:「一者礼敬诸佛。」
归敬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贤善,归依敬礼也。义林章四本有归敬章。
归敬序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于所信之如来,表归命敬礼之序文也。谓经论释之初,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等记。
释门归敬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道宣撰。宋彦起有释门归敬仪护法记,了然有通真记三卷。其护法记仅存卷上。
八敬戒──尼八敬戒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引会正记)
中本起经云:佛成道后,姨母大爱道,求出家学道,佛不许。阿难白佛:愿听出家。佛言:止,止,无使女人入我法中为沙门也。譬如族姓之家,多女少男,即知其家衰弱,不得强盛。阿难再请,佛乃说八敬法,若能依此,听许出家。大爱道顶戴信受,遂度为尼。(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尼,华言女。)
〔一、尼百岁礼初夏比丘足〕,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比丘尼寿虽百岁,若见初受戒比丘才经一夏者,即当礼拜于足下也。
〔二、不得骂谤比丘〕,谓比丘尼当恭敬比丘,不得妄加骂詈谤毁也。
〔三、不得举比丘过〕,谓比丘有过,比丘尼不得举。比丘尼若有过,听比丘举,当自省察也。
〔四、从僧受具戒〕,谓比丘尼奉持具足禁戒,应从大德比丘处求受也。
〔五、有过从僧忏〕,谓比丘尼有过失,应在比丘众中忏悔自首,以除憍慢之心也。
〔六、半月从僧教诫〕,谓比丘尼每月当二次,于大德比丘处求教诫法,以自策进道业也。
〔七、依僧三月安居〕,谓比丘尼结夏三月禁足安居,当与比丘同处,朝夕咨问法义,增益见闻,以自修习也。
〔八、夏讫从僧自恣〕,自,即自陈己过。恣,即恣他举罪。谓从四月十五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夏竟,应从比丘众中行自恣法,有过则对众忏悔也。
不敬信
【三藏法数】
谓人心著邪见,于佛菩萨不生敬信,亦不称赞,而复毁谤,是以离于菩萨行也。
孝养父母,恭敬师长
【三藏法数】
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既能孝养父母,恭敬学法受戒之师,则无悖逆之罪,是即忏悔也。
众不爱敬
【三藏法数】
众不爱敬者,谓犯戒之人,威仪既缺,细行全无,众所憎嫌,而不爱敬也。
敬事上座
【三藏法数】
谓诸比丘,于大德之人,居上座者,恭敬顺事,勤求法要,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同戒和敬
【三藏法数】
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
同见和敬
【三藏法数】
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见和敬也。(种智者,即一切种智也。)
同行和敬
【三藏法数】
谓比丘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身慈和敬
【三藏法数】
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刚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坏。)
口慈和敬
【三藏法数】
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上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谓佛也。)
意慈和敬
【三藏法数】
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