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恭敬修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修之一。(参见:四修)
【佛学常见辞汇】
四修之一。(参见:四修)
四修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无馀修,谓福德与智慧二种之资粮具修而无遗也。二长时修,谓经三大阿僧祇劫而不倦也。三无间修,谓精勤勇猛,无刹那废修也。四尊重修,谓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而不慢也。是就如来之因圆德而言,见俱舍论二十七。【又】一恭敬修,谓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一切之圣众也。二无馀修,谓专称彼佛之名,及专念专想一切圣众,不杂馀业也。三无间修,谓心相续,不以馀业来间,不以贪瞋烦恼间隔也,四长时修,谓前三修以毕命为期,誓不中止也。此就念佛行者而言。见往生礼赞。【又】一长时修,二慇重修,三无间修,四无馀修。是与往生礼赞之意同。见往生要集中本。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所立。一、恭敬修,又名尊重修,即至心恭敬礼念彼佛和圣像,无有懈退;二、无馀修,即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具修而无缺少;三、无间修,即勇猛精进,无有间断;四、长时修,即数十年如一日,到死方休。
崇敬
【佛学大辞典】
(杂语)崇敬贤圣也。大方便报恩经七曰:「若说者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生崇敬。」
善恭敬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说教他之功德及事师之方规。
善敬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善恭敬经之异名。
悲敬二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悲田与敬田也。加恩田则为三福田。(参见:福田)
福田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亩,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记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佛学常见辞汇】
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慈敬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慈爱之心而敬崇之也。无量寿经曰:「慈敬于佛。」
爱敬
【佛学大辞典】
(术语)爱敬尊贵之人也。无量寿经上曰:「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爱敬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又曰敬爱法。为爱敬神佛之修法也。又使人起爱敬心之修法也。
敬上慈下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上于尊长恭敬供养,下于一切慈悯爱念也。观无量寿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即其意也。故净影观经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者,敬上之行,慈心不杀者,慈下之行。」
敬田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于佛法僧之三宝,恭敬供养,则生无量之福分,故曰敬田。优婆塞戒经三谓为:「功德田。」三福田之一。止观十下曰:「上不见经佛敬田,下不见亲恩之德。」
【佛学常见辞汇】
三福田之一。(参见:三福田)
三福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福田)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报恩福田,父母师长也。二功德福田,佛法僧之三宝也。三贫穷福田,贫穷困苦之人也。见优婆塞戒经二。
【三藏法数】
(出优婆塞戒经)
〔一、报恩福田〕,谓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若能供养恭敬,非惟报答其恩,抑且自然获福,是名报恩福田。
〔二、功德福田〕,谓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报,是名功德福田。(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僧,梵语具云僧伽,华言和合众。)
〔三、贫穷福田〕,谓若见贫穷困苦之人,当起慈悯之心,以己所有资生等物而给施之,虽不求报,则亦自然获福,是名贫穷福田。
敬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敬他顺他之命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敬顺佛故,发大誓愿。」
敬爱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量寿经下曰:「父子兄弟夫妇室家,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又】五种坛法之一。请诸佛菩萨爱护之修法名。又祈一家亲属平和所用之修法名。(参见:秘藏记末。参照祈祷)
敬爱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参见:祈祷)
敬礼
【佛学大辞典】
(杂语)Vandana,恭敬礼拜也。即礼拜佛及法僧也。毗奈耶杂事一曰:「见老婆罗门,即云跪拜。若见苾刍,便云敬礼。」同十五曰:「凡是口云我今敬礼,但是口业申敬。若时曲躬口云畔,此虽是礼,而未具足。然邬波离,于我法律,有二种敬礼。云何为二?一者五轮著地,一者两手捉腨。而皆口云我今敬礼,彼云无病,若不尔者,俱得越法罪。」法华忏法曰:「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佛。」义林章四本曰:「言敬礼者:虔恭曰敬,轨仪称礼。谛发殷诚,屈仪褒赞。申虔恭之道,标敬礼之名。又起殷净心,策殊胜业,申诚归仰,故名敬礼。即通三业,诸教云稽首者,藉身业之稽首,申三业之敬礼。」义林章四本曰:「古云南牟,即是敬礼,应言纳慕或纳莫。」
【佛学常见辞汇】
恭敬礼拜。
学和敬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和敬)
六和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證灭理也,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同赞咏等之口业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空等之见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学和敬,与行和敬言别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旧译仁王经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本业璎珞经上曰:「所谓六和敬:三业、同戒、同见、同行。」嘉祥仁王经疏下曰:「馀经以同利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大乘义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行事钞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已还名事和,即六和也。」祖庭事苑五曰:「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佛学常见辞汇】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證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请参见附表。
六  ┌理 和──證择灭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无诤
└事 和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爱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盖外同他善,谓之和;内自谦卑,谓之敬。今称僧为六和,盖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同见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见和敬也。(种智者,即一切种智也。)
〔三、同行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刚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坏。)
〔五、口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上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谓佛也。)
〔六、意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