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厖然
敦厚貌。 宋 苏轼 《祭张子野文》:“遇人坦率,真古愷悌。厖然老成,又敏且蓺。”
《漢語大詞典》:淳俭(淳儉)
敦厚俭朴。 宋 王禹偁 《单州谢上表》:“况臣早忝掖垣,每亲旒扆,备熟忧勤之旨,饱闻淳俭之风,足以宣扬圣猷,训导属吏。”
分類:敦厚俭朴
《漢語大詞典》:敦懿
敦厚美善。 唐 陈子昂 《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承苛慝之烬,缉頽靡之餘,遂能抚寧矜残,淳耀敦懿。”
分類:敦厚美善
《漢語大詞典》:敦质(敦質)
敦厚质朴。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儒风爱敦质,佛理尚玄师。”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水火称毒》:“﹝ 天竺国 ﹞政教敦质,风俗犹和。”
《漢語大詞典》:敦淳
敦厚淳朴。 南朝 梁 萧统 《宴阑思旧》诗:“ 孝若 信儒雅,稽古文敦淳。”
分類:敦厚淳朴
《漢語大詞典》:淳人
质朴敦厚的人。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角调曲二》:“幸无谢上古之淳人,庶可以封之於比屋。”北史·隋越王侗传:“京都侍卫,西忆乡家, 江 左淳人,南思邦邑。” 唐 陈子昂 《河内县尉陈君硕人墓志铭》:“非淳人淑士,其谁能涅而不渝哉!”
分類:质朴敦厚
《漢語大詞典》:行厚
行为敦厚。 唐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僕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
分類:敦厚
《漢語大詞典》:敦愿
敦厚恭谨。史记·货殖列传:“ 潁川 、 南阳 、 夏 人之居也。 夏 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 潁川 敦愿。”
分類:敦厚恭谨
《漢語大詞典》:惇敏
敦厚聪敏。南齐书·王融传:“母 临川 太守 谢惠宣 女,惇敏妇人也。”
分類:敦厚聪敏
《漢語大詞典》:淳仁
敦厚仁慈。亦指敦厚仁慈的人。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故大 汉 之为政也,崇简易,尚宽柔,进淳仁,举贤才,上下无怨,民用和睦。”
分類:敦厚仁慈
《漢語大詞典》:醇笃(醇篤)
亦作“醕篤”。 敦厚诚笃。 宋 朱熹 《跋赵中丞行实》:“ 赵公 之孝谨醇篤,虽古人犹难之。”明史·隐逸传·杨恒:“ 恒 性醇篤,与人语,出肺肝相示。” 清 恽敬 《读〈孟子〉二》:“是首变 孔子 醕篤谨慎之尺度以趋简易,使后儒之异説得託之,皆由於 孟子 。”
《漢語大詞典》:树惇(樹惇)
亦作“ 树敦 ”。
(1).谓立性敦厚。国语·周语上:“吾闻夫 犬戎 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韦昭 注:“言 犬戎 立性敦厚也。”按,史记·周本纪引作“树敦”。
(2).地名。 吐谷浑 旧都。在今 青海 共和县 境。旧唐书·外戚传·王子颜:“击 吐蕃 ,收 五桥 ,拔 树敦 城。”按,新唐书·王难得传作“树惇”。
《漢語大詞典》:淳善
敦厚和善。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一折:“我老人家如今性子淳善了,若发起村来,怕不筋都敲断你的!” 唐天际 《难忘的行程》:“他说的很淳善,我相信这是他饱经风霜得来的经验。”
分類:敦厚和善
《漢語大詞典》:惇典
(1).谓厚其礼敬。书·洛诰:“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 殷 献民。” 孔 传:“其大厚行典常於 殷 贤人。”
(2).指敦厚的典礼。 明 唐顺之 《廷试策》:“分之以三德六德,皆以广知人之旨也,详之以惇典庸礼,皆以广安民之旨也。”
《漢語大詞典》:惇朴(惇樸)
亦作“ 惇朴 ”。 敦厚朴实。《汉书·成帝纪》:“其与部刺史举惇朴逊让有行义者各一人。” 宋 曾巩 《筠州学记》:“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明史·安然传:“诸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朴无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