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披头散发(披頭散髮)  拼音:pī tóu sàn fǎ
头发披垂而散乱。《水浒传》第二二回:「那张三又挑唆阎婆去厅上披头散发来告道:『宋江以是宋清隐藏在家,不令出官。相公如何不与老身做主,去拿宋江?』」《文明小史》第九回:「当时男人犹可,一众女人,早已披头散发,哭哭啼啼,倒的倒,跌的跌。」
《漢語大詞典》:浪汗
纵横散乱貌。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雍门子周 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 孟尝君 涕浪汗增欷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 文 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分類:纵横散乱
《漢語大詞典》:狼扈
(1).纵横散乱貌。周礼·秋官·序官“条狼氏” 汉 郑玄 注:“ 杜子春 云:‘条当为涤器之涤。’涤,除也;狼,狼扈道上。” 贾公彦 疏:“谓不蠲之物在道,犹今言狼藉也。”新唐书·李密传:“民食 兴洛仓 者,给授无检,至负取不胜,委於道,践輮狼扈。”
(2).指散乱之物。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街道:“古之王者,於国中之道路,则有条狼氏,涤除道上之狼扈,而使之洁清。” 章炳麟 《訄书·族制》:“三古之世卿,若执桃茢以赤犮其不材之种,然后九州去其狼扈,而集其清淑。虽竞存,非私也。”
(3).跋扈,猖獗。新唐书·元结传:“往年逆贼,东穷海,南 淮 汉 ,西抵 函 秦 ,北彻 幽都 ,丑徒狼扈在四方者几百万,当时之祸可谓剧,而人心危矣。” 宋 王楙 野客丛书·以物性喻人:“惟狼之喻尤多,言其恣食则曰狼餐……言其陆梁则曰狼扈。”
《漢語大詞典》:啰里啰唆(囉裏囉唆)
亦作“ 囉哩囉嗦 ”。
(1).同“ 囉唆 ”。 朱自清 《古文的欣赏》:“如论语白话注之类,可只是敷衍旧注,毫无新义,那注文又啰里啰唆的。” 端木蕻良 《早春》:“‘你快说,到底她在哪儿呢,我要见她。’我讨厌门倌的啰哩啰嗦。”
(2).散乱貌。 朱自清 《潭柘寺戒坛寺》:“我不大喜欢老道的装束,尤其是那满蓄着的长头发,看上去啰里啰唆龌里龌龊的。”
《漢語大詞典》:迷澌
亦作“ 迷廝 ”。 谓神思恍惚散乱。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诘病》:“看他娇啼隐忍,笑譫迷廝,睡眼懵憕。” 清 龚自珍 《送歙吴君序》:“然而心茫洋,目迷澌。”
分類:散乱
《漢語大詞典》:邈散
散乱无章。 梁启超 《中国史叙论》第八节:“敍述数千年之陈跡,汗漫邈散,而无一纲领以贯之。此著者读者之所苦也。”
分類:散乱
五种散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众生之心有五种散乱:一、自然散乱,五识不守自性,随逐外境,念念变迁也。二、外散乱,意根驰动,随逐外尘,起种种之分别也。三、内散乱,心生高下,念念迁流而不定也。四、粗重散乱,计我我所等粗重之法,而不得解脱也。五、思惟散乱,弃舍大乘,忆念小乘,而不得寂静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的心有五种的散乱,即一、自然散乱,谓众生的五识不守自性,随逐外境,念念变迁;二、外散乱,是意根驰动,随逐外尘,起种种的分别;三、内散乱,是心生高下,念念迁流而不定;四、粗重散乱,是计我我所粗重之法,而不得解脱;五、思惟散乱,是弃舍大乘,忆念小乘而不得寂静。
六种散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散乱,谓前五识之自性驰逐外缘不能静定也。二、外散乱,谓修善之时,心驰散于五欲之境而不静寂也。三、内散乱,谓修定之时,心动散于诸尘,不生味著,退失静定也。四、相散乱,谓使他人信自己有德,诈作修善之相,而心退失也。五、粗重散乱,谓修善法之时,生我我所之执及我慢等,为此邪执粗重之力故,而所修之善法不清净也。六、作意散乱,谓馀乘及馀定等依外教作意修习,无有證悟,却生散乱也。杂集论一卷末说之。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一、自性散乱〕,谓五识自性,驰逐外缘,乖于静定,故名自性散乱。(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二、外散乱〕,谓正修善时,于五欲境上,其心驰散,不能寂静,故名外散乱。(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三、内散乱〕,谓修定时,发起沉掉,及于诸尘,而生味著,退失静定,故名内散乱。(沉掉者,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散也。)
〔四、相散乱〕,谓欲令他人信己有德,诈见修善之相,由此因缘,所修善法,渐更退失,故名相散乱。
〔五、粗重散乱〕,谓修善法时,起我、我所执,及我慢等邪见,由此邪执粗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净,是名粗重散乱。(我者,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中,计有我也。我所者,即色身及财宅眷属也。)
〔六、作意散乱〕,谓或依馀乘,或依馀定,作意修习,不能證悟,发起散乱,是名作意散乱。(馀乘者,谓人天乘也。馀定者,谓世间禅定也。)
除散乱心印明
【佛学大辞典】
(印相)先舒左五指,安于脐轮之前,次舒右五指,安于左掌上。结此印已,入于西方无量寿如来之三昧。当观字,其字及我身十方悉皆为红莲华色。能使行者诸众生除散乱之心,入于三昧之位。见摄真实经中。
粗重散乱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种散乱及六种散乱)
【三藏法数】
粗重散乱者,谓计我、我所等粗重之法,不得解脱也。(计我者,谓于色身之中,妄计为我也。我所者,色身及财宅眷属也。)
【三藏法数】
谓修善法时,起我、我所执,及我慢等邪见,由此邪执粗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净,是名粗重散乱。(我者,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中,计有我也。我所者,即色身及财宅眷属也。)
五散乱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自性乱〕,自性散乱者,谓五识不守自性,随逐外境,念念变易也。(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二、外散乱〕,外散乱者,谓意根驰动,随逐外尘,起种种分别也。
〔三、内散乱〕,内散乱者,谓心生高下,念念迁流不定也。
〔四、粗重散乱〕,粗重散乱者,谓计我、我所等粗重之法,不得解脱也。(计我者,谓于色身之中,妄计为我也。我所者,色身及财宅眷属也。)
〔五、思惟散乱〕,思惟散乱者,谓弃舍大乘,忆念小乘,不得寂静也。
外散乱
【三藏法数】
外散乱者,谓意根驰动,随逐外尘,起种种分别也。
【三藏法数】
谓正修善时,于五欲境上,其心驰散,不能寂静,故名外散乱。(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内散乱
【三藏法数】
内散乱者,谓心生高下,念念迁流不定也。
【三藏法数】
谓修定时,发起沉掉,及于诸尘,而生味著,退失静定,故名内散乱。(沉掉者,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散也。)
思惟散乱
【三藏法数】
思惟散乱者,谓弃舍大乘,忆念小乘,不得寂静也。
自性散乱
【三藏法数】
谓五识自性,驰逐外缘,乖于静定,故名自性散乱。(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