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5,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五教佛身
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不定教
密教六大
六门教授习定论
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
中道教
日本佛教
内教
化行二教
化法四教
化制二教
化教
化仪四教
佛类词典(续上)
五教止观五教佛身
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不定教
密教六大
六门教授习定论
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
中道教
日本佛教
内教
化行二教
化法四教
化制二教
化教
化仪四教
五教止观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华严宗之初祖杜顺著。约五教而明止观。五教章冠经上一曰:「杜顺禅师乃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中略)弘以华严训以一乘,遂造法界观一卷五教止观一卷,是华严根本之章,圆宗最初之观。彼五教止观者即约五教各别止观,故五教之名正始彼观。」
(书名)一卷,华严宗之初祖杜顺著。约五教而明止观。五教章冠经上一曰:「杜顺禅师乃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中略)弘以华严训以一乘,遂造法界观一卷五教止观一卷,是华严根本之章,圆宗最初之观。彼五教止观者即约五教各别止观,故五教之名正始彼观。」
五教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言佛说法时,以五教之异显现各别之佛身也。有丈六金身,千百亿化身,丈六即真佛,丈六即法身,具足十身之称。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五教者,即小、始、终、顿、圆也。佛身即如来之身也。如来之身,遍一切处,本无大小形量,但为众生根器利钝不同,故曲垂方便,演说种种法门,示现种种身相。即有五教佛身之异也。
〔一、小教丈六金身〕,谓如来示现降生出家成道,于鹿野苑说四谛生灭之法,专化二乘。而二乘但见丈六金身,故名小教丈六金身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始教千百亿化身〕,谓如来次说大乘之法,广谈法相,于千百亿世界中,示现种种色身,正化菩萨,兼化二乘。以众生所见各各不同,故名始教千百亿化身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三、终教丈六即真身〕,谓如来次说大乘终极之理,会一切法咸归实性,二乘、阐提悉得成佛,机缘既熟,所见如来丈六之身,即是真常之体,故名终教丈六即真身也。(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四、顿教丈六即法身〕,谓如来不从渐次,唯谈圆顿之理,空有两亡,色心无碍,大乘菩萨了一切法无非法身,故名顿教丈六即法身也。
〔五、圆教具足十身〕,谓如来称性宣扬圆融法界之理,法法互融,尘尘无碍,统诸教差别之身,全法界平等之体。菩提、愿、智等身,无不具足,故名圆教具足十身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术语)华严宗言佛说法时,以五教之异显现各别之佛身也。有丈六金身,千百亿化身,丈六即真佛,丈六即法身,具足十身之称。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五教者,即小、始、终、顿、圆也。佛身即如来之身也。如来之身,遍一切处,本无大小形量,但为众生根器利钝不同,故曲垂方便,演说种种法门,示现种种身相。即有五教佛身之异也。
〔一、小教丈六金身〕,谓如来示现降生出家成道,于鹿野苑说四谛生灭之法,专化二乘。而二乘但见丈六金身,故名小教丈六金身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始教千百亿化身〕,谓如来次说大乘之法,广谈法相,于千百亿世界中,示现种种色身,正化菩萨,兼化二乘。以众生所见各各不同,故名始教千百亿化身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三、终教丈六即真身〕,谓如来次说大乘终极之理,会一切法咸归实性,二乘、阐提悉得成佛,机缘既熟,所见如来丈六之身,即是真常之体,故名终教丈六即真身也。(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四、顿教丈六即法身〕,谓如来不从渐次,唯谈圆顿之理,空有两亡,色心无碍,大乘菩萨了一切法无非法身,故名顿教丈六即法身也。
〔五、圆教具足十身〕,谓如来称性宣扬圆融法界之理,法法互融,尘尘无碍,统诸教差别之身,全法界平等之体。菩提、愿、智等身,无不具足,故名圆教具足十身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之略名。
(经名)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之略名。
不定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化仪四教之一。如来以不思议之力,能令众生,于说小乘中得大乘之益,于说大乘中得小乘之益。如是得益不同者,谓之不定教。即同听异闻得益不同之教法也。
【三藏法数】
谓别有经,虽非顿、渐所摄,而明佛性常住,即胜鬘经及金光明经等,是名不定教。
【三藏法数】
不定者,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听法之众,或闻小法而證大果;或闻大法而證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故名不定教。
(术语)台家所立化仪四教之一。如来以不思议之力,能令众生,于说小乘中得大乘之益,于说大乘中得小乘之益。如是得益不同者,谓之不定教。即同听异闻得益不同之教法也。
【三藏法数】
谓别有经,虽非顿、渐所摄,而明佛性常住,即胜鬘经及金光明经等,是名不定教。
【三藏法数】
不定者,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听法之众,或闻小法而證大果;或闻大法而證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故名不定教。
密教六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说六大之体性本有常住,即胎金两部理智之二法身也。盖密教不如显教别立无相之真如,故法界之诸法,不过五蕴,即色心之二法,今开色之一而为五大,合受等四蕴而为一识大。此中五大为本有常住,凡圣一如,故为本有胎藏界之理法身,识有情智迷悟之别,故为始成金刚界之智法身。但色心本自不二,色即心,故五大即五智。心即色,故五智即五大。理法身固非顽迷无智,智法身固为常性不变,其种子色形等如图。六大中识大之形色,密教谓心法有实之形色,其色白,其形圆。其證则引金刚顶经一:「我见自心形如月轮。」之说。谓凡夫所见,虽无隔历质碍,然佛眼所见,则有周遍法界无碍自在之色。若不然,则不惟与显教法身无相之说同,月轮之说亦无用矣。然日本台密以此月轮为伪相之譬喻,而心法不许有实之色形,与显教同也。智證之金刚界瑜伽记曰:「本国僧中或执心有其形,即月轮是也。若不言有月轮同显教法身言断心灭之说,所以可云心法定有形。若不然,密教月轮之说无用。(中略)今言,此执与当文禅要违,故可以月轮为伪相喻。」案本国之僧者,日本之空海也,智證大师在唐时请决于法全和尚,和尚举两处之违文而非此说。当文者,金刚界仪轨所谓:「无体亦无事,即亦非月,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满月」是也。禅要者,彼释所谓:「伪想一圆明犹如净月」是也。然天台二百题十一有心法形色之疑,而成立有形色。
(名数)密教说六大之体性本有常住,即胎金两部理智之二法身也。盖密教不如显教别立无相之真如,故法界之诸法,不过五蕴,即色心之二法,今开色之一而为五大,合受等四蕴而为一识大。此中五大为本有常住,凡圣一如,故为本有胎藏界之理法身,识有情智迷悟之别,故为始成金刚界之智法身。但色心本自不二,色即心,故五大即五智。心即色,故五智即五大。理法身固非顽迷无智,智法身固为常性不变,其种子色形等如图。六大中识大之形色,密教谓心法有实之形色,其色白,其形圆。其證则引金刚顶经一:「我见自心形如月轮。」之说。谓凡夫所见,虽无隔历质碍,然佛眼所见,则有周遍法界无碍自在之色。若不然,则不惟与显教法身无相之说同,月轮之说亦无用矣。然日本台密以此月轮为伪相之譬喻,而心法不许有实之色形,与显教同也。智證之金刚界瑜伽记曰:「本国僧中或执心有其形,即月轮是也。若不言有月轮同显教法身言断心灭之说,所以可云心法定有形。若不然,密教月轮之说无用。(中略)今言,此执与当文禅要违,故可以月轮为伪相喻。」案本国之僧者,日本之空海也,智證大师在唐时请决于法全和尚,和尚举两处之违文而非此说。当文者,金刚界仪轨所谓:「无体亦无事,即亦非月,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满月」是也。禅要者,彼释所谓:「伪想一圆明犹如净月」是也。然天台二百题十一有心法形色之疑,而成立有形色。
六门教授习定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无著菩萨造,世亲菩萨释,唐义净译。明以六门习修禅定,而得世出世之果。六门者:一求脱之愿心,二积集胜行之资粮,三使心善住于一处,四资师圆满,五所缘圆满,六作意圆满。
(书名)一卷,无著菩萨造,世亲菩萨释,唐义净译。明以六门习修禅定,而得世出世之果。六门者:一求脱之愿心,二积集胜行之资粮,三使心善住于一处,四资师圆满,五所缘圆满,六作意圆满。
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在净居天,金翅鸟王对文殊说真言密行。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在净居天,金翅鸟王对文殊说真言密行。
中道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时教之一。说有空不偏中道之教也。是法相宗所立。
(术语)三时教之一。说有空不偏中道之教也。是法相宗所立。
日本佛教
【佛学大辞典】
(故事)日本慧若所著释迦传曰:「佛教之入日本也,始于钦明天皇十三年,百济供佛像及经论之役。其后佛教殷兴,计分十数宗派:若俱舍,成实,律,法相,三论,华严,南都之六宗,则上古之宗派也。天台真言之二种,则中古之宗派也。日本之天台,与中国之天台异。相承圆密禅戒四者之法门,以智者大师同之遗教,加入密禅,为一和合宗者也。真言宗与中国之宗旨虽同,而有出蓝之妙。禅宗流派颇多,大别为临济曹洞之二种。净土宗及真宗,各异其宗义,至于所传道绰善导之宗义则一也。日莲宗据天台之圆密戒三者,别于教海出一头地,其他一遍上人之时宗,良忍上人之融通念佛宗,则近古之宗派也。」三国佛教略史总论曰:「先是西洋纪元后第四世期,佛教始入朝鲜。后百馀年,乃再东渐传入日本。又后五十年,厩户皇子出,渐趋隆盛之运。南都七帝崇奉最笃,所谓古京之六宗(六宗者,曰三论,曰成实,曰法相,曰俱舍,曰律,曰华严),皆此际传来也。桓武之朝,天台真言二宗起。加前六宗,为日本佛教八宗。(中略)自高仓帝已后,净土禅宗等之诸宗,始勃然兴,是称日本之新宗。就中北条足利等诸氏奉禅宗,织田尚日莲宗,德川大兴净土宗,而最浃洽民心者,为真宗日莲二宗。若就地方举其最盛者,禅净二宗播布东国,真宗蔓延北国。而镇西三都,诸宗皆盛。四国多弘法之古迹,而安艺概属真宗,备前多扫日莲宗。俗之安艺门徒,则谓备前为法华宗。」
(故事)日本慧若所著释迦传曰:「佛教之入日本也,始于钦明天皇十三年,百济供佛像及经论之役。其后佛教殷兴,计分十数宗派:若俱舍,成实,律,法相,三论,华严,南都之六宗,则上古之宗派也。天台真言之二种,则中古之宗派也。日本之天台,与中国之天台异。相承圆密禅戒四者之法门,以智者大师同之遗教,加入密禅,为一和合宗者也。真言宗与中国之宗旨虽同,而有出蓝之妙。禅宗流派颇多,大别为临济曹洞之二种。净土宗及真宗,各异其宗义,至于所传道绰善导之宗义则一也。日莲宗据天台之圆密戒三者,别于教海出一头地,其他一遍上人之时宗,良忍上人之融通念佛宗,则近古之宗派也。」三国佛教略史总论曰:「先是西洋纪元后第四世期,佛教始入朝鲜。后百馀年,乃再东渐传入日本。又后五十年,厩户皇子出,渐趋隆盛之运。南都七帝崇奉最笃,所谓古京之六宗(六宗者,曰三论,曰成实,曰法相,曰俱舍,曰律,曰华严),皆此际传来也。桓武之朝,天台真言二宗起。加前六宗,为日本佛教八宗。(中略)自高仓帝已后,净土禅宗等之诸宗,始勃然兴,是称日本之新宗。就中北条足利等诸氏奉禅宗,织田尚日莲宗,德川大兴净土宗,而最浃洽民心者,为真宗日莲二宗。若就地方举其最盛者,禅净二宗播布东国,真宗蔓延北国。而镇西三都,诸宗皆盛。四国多弘法之古迹,而安艺概属真宗,备前多扫日莲宗。俗之安艺门徒,则谓备前为法华宗。」
内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家自指其教为内教。以他教为外教。佛祖统纪三十九曰:「沙门道安,作二教论。以儒道九流为外教,释氏为内教。」
(术语)佛家自指其教为内教。以他教为外教。佛祖统纪三十九曰:「沙门道安,作二教论。以儒道九流为外教,释氏为内教。」
化行二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化教与行教也。(参见:化行)
(术语)化教与行教也。(参见:化行)
化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化制。通道俗之人,使汎知因果道理,邪正差别之教法,谓之化教,特明佛弟子当守之戒行,谓之行教。又曰制教。律宗之人,以此二教判一代教也。行事钞上一曰:「显理之教,乃有多途,而可以情求,大分为二:一谓化教,此则通道俗。但汎明因果,识达邪正。(中略)二谓行教,唯局内众。定其取舍,立其纲维,显于持犯,决于疑滞。」同资持记上一之二曰:「一代时教,总归化行,开其信解,用舍任缘,故名化教。制其修奉,违反有过,名为行教。」戒疏一上曰:「今以化行二教,用分诸藏,何名化教?如阿含等中开演化导令识邪正因果业性界系诸法,言无所壅,义通道俗,意在静倒,离著为先。教本化人令开慧解,本非对过而立斯教。言行教者,起必由过,随过制约,言唯持犯,事通止作。故教所设非为静倒,但随行科。戒律一宗,局斯教矣。」大乘义章一曰:「化教所说,名修多罗。行教所说,名曰毗尼。汎说事理因果是非,是化教也。辨彰行仪,是行教也。」
(术语)又云化制。通道俗之人,使汎知因果道理,邪正差别之教法,谓之化教,特明佛弟子当守之戒行,谓之行教。又曰制教。律宗之人,以此二教判一代教也。行事钞上一曰:「显理之教,乃有多途,而可以情求,大分为二:一谓化教,此则通道俗。但汎明因果,识达邪正。(中略)二谓行教,唯局内众。定其取舍,立其纲维,显于持犯,决于疑滞。」同资持记上一之二曰:「一代时教,总归化行,开其信解,用舍任缘,故名化教。制其修奉,违反有过,名为行教。」戒疏一上曰:「今以化行二教,用分诸藏,何名化教?如阿含等中开演化导令识邪正因果业性界系诸法,言无所壅,义通道俗,意在静倒,离著为先。教本化人令开慧解,本非对过而立斯教。言行教者,起必由过,随过制约,言唯持犯,事通止作。故教所设非为静倒,但随行科。戒律一宗,局斯教矣。」大乘义章一曰:「化教所说,名修多罗。行教所说,名曰毗尼。汎说事理因果是非,是化教也。辨彰行仪,是行教也。」
化法四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天台之教判藏通别圆也。自教化之内容而分,故有化法之名。(参见:四教)
【佛学常见辞汇】
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即是经律论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旁化菩萨;通教是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三乘通学,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旁机;别教是特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不通于二乘;圆教是对最上利根的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以上藏通别圆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
(术语)谓天台之教判藏通别圆也。自教化之内容而分,故有化法之名。(参见:四教)
【佛学常见辞汇】
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即是经律论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旁化菩萨;通教是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三乘通学,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旁机;别教是特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不通于二乘;圆教是对最上利根的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以上藏通别圆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
四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教种种不同。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参见:化法四教)2。指化仪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为化仪。(参见:化仪四教)
(名数)四教种种不同。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参见:化法四教)2。指化仪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为化仪。(参见:化仪四教)
化制二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律宗一家,判一代教为化教制教二者。经论二藏,汎说因果之理,以化道俗,是曰化教,戒律一藏,说比丘之戒法,独制内众,谓之制教。又曰化行。(参见:化行)
(术语)律宗一家,判一代教为化教制教二者。经论二藏,汎说因果之理,以化道俗,是曰化教,戒律一藏,说比丘之戒法,独制内众,谓之制教。又曰化行。(参见:化行)
化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化制。通道俗之人,使汎知因果道理,邪正差别之教法,谓之化教,特明佛弟子当守之戒行,谓之行教。又曰制教。律宗之人,以此二教判一代教也。行事钞上一曰:「显理之教,乃有多途,而可以情求,大分为二:一谓化教,此则通道俗。但汎明因果,识达邪正。(中略)二谓行教,唯局内众。定其取舍,立其纲维,显于持犯,决于疑滞。」同资持记上一之二曰:「一代时教,总归化行,开其信解,用舍任缘,故名化教。制其修奉,违反有过,名为行教。」戒疏一上曰:「今以化行二教,用分诸藏,何名化教?如阿含等中开演化导令识邪正因果业性界系诸法,言无所壅,义通道俗,意在静倒,离著为先。教本化人令开慧解,本非对过而立斯教。言行教者,起必由过,随过制约,言唯持犯,事通止作。故教所设非为静倒,但随行科。戒律一宗,局斯教矣。」大乘义章一曰:「化教所说,名修多罗。行教所说,名曰毗尼。汎说事理因果是非,是化教也。辨彰行仪,是行教也。」
(术语)又云化制。通道俗之人,使汎知因果道理,邪正差别之教法,谓之化教,特明佛弟子当守之戒行,谓之行教。又曰制教。律宗之人,以此二教判一代教也。行事钞上一曰:「显理之教,乃有多途,而可以情求,大分为二:一谓化教,此则通道俗。但汎明因果,识达邪正。(中略)二谓行教,唯局内众。定其取舍,立其纲维,显于持犯,决于疑滞。」同资持记上一之二曰:「一代时教,总归化行,开其信解,用舍任缘,故名化教。制其修奉,违反有过,名为行教。」戒疏一上曰:「今以化行二教,用分诸藏,何名化教?如阿含等中开演化导令识邪正因果业性界系诸法,言无所壅,义通道俗,意在静倒,离著为先。教本化人令开慧解,本非对过而立斯教。言行教者,起必由过,随过制约,言唯持犯,事通止作。故教所设非为静倒,但随行科。戒律一宗,局斯教矣。」大乘义章一曰:「化教所说,名修多罗。行教所说,名曰毗尼。汎说事理因果是非,是化教也。辨彰行仪,是行教也。」
化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化行二教,又化制二教之一。(参见:化行及化制二)
(术语)化行二教,又化制二教之一。(参见:化行及化制二)
化仪四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于形式上分释尊一代之教说为四种。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为上根顿说别教圆教的大法者,名顿教;对中下根渐次开示,自浅至深,次第而渐进者,名渐教;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量,使听众各自领会,而互不相知者,名秘密教;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量,使听众闻解各异,證果不同,或闻小法得大果,或闻大法得小果者,名不定教。以上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
(术语)天台宗于形式上分释尊一代之教说为四种。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为上根顿说别教圆教的大法者,名顿教;对中下根渐次开示,自浅至深,次第而渐进者,名渐教;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量,使听众各自领会,而互不相知者,名秘密教;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量,使听众闻解各异,證果不同,或闻小法得大果,或闻大法得小果者,名不定教。以上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