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5,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下一页
传教灌顶
瑜伽教
瑜伽大教王
瑜伽大教王经
顿教
顿教一乘
顿顿教
顿圆教
经教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蒙古佛教
远师二教
像教
境教理行果
佛类词典(续上)
道教传教灌顶
瑜伽教
瑜伽大教王
瑜伽大教王经
顿教
顿教一乘
顿顿教
顿圆教
经教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蒙古佛教
远师二教
像教
境教理行果
道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道之教也。无量寿经上曰:「出兴于世,光阐道教。」同下曰:「宣布道教,断诸疑网。」其后魏寇谦之以为神仙道之名。(参见:道士)。惟蒙古人尚称佛教为道教。蒙古源流四曰:「崇祀昭释迦牟尼佛于上方福地,大施金银宝贝于释迦牟尼佛,极加敬重。修明道教。」又曰:「遵依从前道教而行,遂赖道教,获享安逸。」案此书中称佛教为道教处甚多,略录一二以例其馀。
(术语)正道之教也。无量寿经上曰:「出兴于世,光阐道教。」同下曰:「宣布道教,断诸疑网。」其后魏寇谦之以为神仙道之名。(参见:道士)。惟蒙古人尚称佛教为道教。蒙古源流四曰:「崇祀昭释迦牟尼佛于上方福地,大施金银宝贝于释迦牟尼佛,极加敬重。修明道教。」又曰:「遵依从前道教而行,遂赖道教,获享安逸。」案此书中称佛教为道教处甚多,略录一二以例其馀。
道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本为释子之称,后遂为神仙家之名,犹如言道教也。法苑珠林六十九曰:「姚书云:始乎汉魏,终暨苻姚。皆号众僧以为道士。至魏太武二年,有寇谦之,始穷道士之名,易祭酒之称。」盂兰盆经疏下曰:「佛教传此方。呼僧为道士。」行事钞资持记下三曰:「道士本释氏之美称,后为黄巾滥窃,遂不称之。」
【佛学常见辞汇】
有道之士。
(术语)本为释子之称,后遂为神仙家之名,犹如言道教也。法苑珠林六十九曰:「姚书云:始乎汉魏,终暨苻姚。皆号众僧以为道士。至魏太武二年,有寇谦之,始穷道士之名,易祭酒之称。」盂兰盆经疏下曰:「佛教传此方。呼僧为道士。」行事钞资持记下三曰:「道士本释氏之美称,后为黄巾滥窃,遂不称之。」
【佛学常见辞汇】
有道之士。
传教灌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传法灌顶,受职灌顶。传受秘密之事法,而绍阿阇梨位之灌顶也。演密钞四曰:「灌顶之言有二种别:一传教灌顶,二结缘灌顶。(中略)二者传教灌顶,从初发心求阿阇梨。为欲绍袭阿阇梨位故,师许可已。为造立漫荼罗具足仪轨而与灌顶,得灌顶已,堪绍师位,故名得传教灌顶,名阿阇梨也。」
(术语)又名传法灌顶,受职灌顶。传受秘密之事法,而绍阿阇梨位之灌顶也。演密钞四曰:「灌顶之言有二种别:一传教灌顶,二结缘灌顶。(中略)二者传教灌顶,从初发心求阿阇梨。为欲绍袭阿阇梨位故,师许可已。为造立漫荼罗具足仪轨而与灌顶,得灌顶已,堪绍师位,故名得传教灌顶,名阿阇梨也。」
瑜伽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总名。密教以三密之瑜伽为宗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密教的总称,因密教是以三密的瑜伽为宗。
(术语)密教总名。密教以三密之瑜伽为宗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密教的总称,因密教是以三密的瑜伽为宗。
瑜伽大教王
【佛学大辞典】
(菩萨)称金刚界之诸经。大教王经上曰:「我今归命礼,瑜伽大教王,开演一佛乘,如来三密藏。」
(菩萨)称金刚界之诸经。大教王经上曰:「我今归命礼,瑜伽大教王,开演一佛乘,如来三密藏。」
瑜伽大教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五卷,赵宋法贤译。大遍照金刚如来在净光天大楼阁中说瑜伽大教王经。即金刚界之秘法也。
(经名)五卷,赵宋法贤译。大遍照金刚如来在净光天大楼阁中说瑜伽大教王经。即金刚界之秘法也。
顿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二解:一,为顿成之教。凡历劫修行,方出生死之法,名为渐教。顿成顿悟佛果之法,名为顿教。楞伽经一曰:「如庵摩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中略)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依此义而佛自名圆觉经为顿教大乘,贤首于五教之第四,立顿教之名,天台善导判观经之所说为顿教,且天台所立第四之圆教,亦得圆顿之名。圆觉经曰:「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天台观经疏曰:「渐顿悟入,此即顿教。正为韦提希及诸侍女,并是凡夫,未證小果,故知是顿。不从渐入。」善导般舟赞曰:「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證不退。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四教仪曰:「圆名圆妙,(中略)圆顿。」集注下曰:「体非渐成,故名圆顿。」二,为顿说之教法。对未熟之众生,初说小法,渐次说大乘之法,此为渐教。对顿悟之机,自初直说大法,此为顿教。玄义一曰:「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厚殖善根感斯顿说。顿说本不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哑。缘得大益,名顿教相。」大乘义章一曰:「自有众生藉浅阶远,佛为渐说。或有众生一越解大,佛为顿说。」依此义而天台于化仪四教之第一,立顿教之名。即谓华严经于一切经中,为对菩萨之大机,顿说别圆二教之大法者。故名为顿教。非如法华以圆顿之法名为顿教。是台宗之意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不历阶梯渐次,直指本源,顿时开悟的教法。
【三藏法数】
顿教者,谓约顿机,直入于大,不由于小,顿令得悟也。
【三藏法数】
谓佛最初说华严经,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故名顿教。
【三藏法数】
谓佛最初为诸菩萨说华严经,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是名顿教。
【三藏法数】
谓不谈小乘,直说大法,故名顿教。即华严经也。
【三藏法数】
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名之为顿。于中不说法相,唯明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名为顿教。
(术语)有二解:一,为顿成之教。凡历劫修行,方出生死之法,名为渐教。顿成顿悟佛果之法,名为顿教。楞伽经一曰:「如庵摩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中略)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依此义而佛自名圆觉经为顿教大乘,贤首于五教之第四,立顿教之名,天台善导判观经之所说为顿教,且天台所立第四之圆教,亦得圆顿之名。圆觉经曰:「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天台观经疏曰:「渐顿悟入,此即顿教。正为韦提希及诸侍女,并是凡夫,未證小果,故知是顿。不从渐入。」善导般舟赞曰:「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證不退。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四教仪曰:「圆名圆妙,(中略)圆顿。」集注下曰:「体非渐成,故名圆顿。」二,为顿说之教法。对未熟之众生,初说小法,渐次说大乘之法,此为渐教。对顿悟之机,自初直说大法,此为顿教。玄义一曰:「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厚殖善根感斯顿说。顿说本不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哑。缘得大益,名顿教相。」大乘义章一曰:「自有众生藉浅阶远,佛为渐说。或有众生一越解大,佛为顿说。」依此义而天台于化仪四教之第一,立顿教之名。即谓华严经于一切经中,为对菩萨之大机,顿说别圆二教之大法者。故名为顿教。非如法华以圆顿之法名为顿教。是台宗之意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不历阶梯渐次,直指本源,顿时开悟的教法。
【三藏法数】
顿教者,谓约顿机,直入于大,不由于小,顿令得悟也。
【三藏法数】
谓佛最初说华严经,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故名顿教。
【三藏法数】
谓佛最初为诸菩萨说华严经,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是名顿教。
【三藏法数】
谓不谈小乘,直说大法,故名顿教。即华严经也。
【三藏法数】
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名之为顿。于中不说法相,唯明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名为顿教。
顿教一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唐善导判净土之法门,为顿教一乘,速疾成佛,故谓为顿教,一切众生悉得乘此乘,故谓为一乘。观经疏三宝偈曰:「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说偈归三宝。」
(术语)唐善导判净土之法门,为顿教一乘,速疾成佛,故谓为顿教,一切众生悉得乘此乘,故谓为一乘。观经疏三宝偈曰:「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说偈归三宝。」
顿顿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顿教之一。(参见:二顿)
(术语)二顿教之一。(参见:二顿)
顿圆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圆教之一。(参见:二顿)
(术语)二圆教之一。(参见:二顿)
经教
【佛学大辞典】
(杂语)经典之教训。圆觉经曰:「如是经教功德名字。」
(杂语)经典之教训。圆觉经曰:「如是经教功德名字。」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卷,高丽义天作。录经论之钞疏。内题为东海有本见行录。
(书名)三卷,高丽义天作。录经论之钞疏。内题为东海有本见行录。
蒙古佛教
【佛学大辞典】
(故事)蒙古库腾汉,于岁次巳未,有疾,多人诊视不能痊。术穷。因议及西边地方有奇异通晓五识名萨斯嘉恭噶嘉勒灿喇斯,延请医治,庶几有益。遂令韦玛郭特之道尔达达尔罕为首。往请怕克巴巴喇密特。系是戍子年以来纪三千三百七十五年岁次壬寅降生。至戊辰年二十七岁,往额讷特珂克与左道六师之异端讲论辩难,穷其词。获班第达之号而归。其叔父扎克巴嘉勒灿喇嘛曾告之云:日后有东方帽若柄鹰,靴似猪鼻,屋似木网,娓娓长音,语须三四译者,系蒙古国君博第萨多之化身,名库腾汉。遣使名道尔达者请汝,汝必往行。当于后彼处大兴佛教。(中略)丁未年六十六岁与汉相见,造成狮吼观音,收服龙王,仍与汉灌顶,顷刻病愈。众皆欢喜。即遵萨斯喜班第达之言而行。所有边界蒙古地方,刱兴禅教。岁次辛亥,怕克巴巴喇密特年七十岁圆寂。见蒙古源流。
(故事)蒙古库腾汉,于岁次巳未,有疾,多人诊视不能痊。术穷。因议及西边地方有奇异通晓五识名萨斯嘉恭噶嘉勒灿喇斯,延请医治,庶几有益。遂令韦玛郭特之道尔达达尔罕为首。往请怕克巴巴喇密特。系是戍子年以来纪三千三百七十五年岁次壬寅降生。至戊辰年二十七岁,往额讷特珂克与左道六师之异端讲论辩难,穷其词。获班第达之号而归。其叔父扎克巴嘉勒灿喇嘛曾告之云:日后有东方帽若柄鹰,靴似猪鼻,屋似木网,娓娓长音,语须三四译者,系蒙古国君博第萨多之化身,名库腾汉。遣使名道尔达者请汝,汝必往行。当于后彼处大兴佛教。(中略)丁未年六十六岁与汉相见,造成狮吼观音,收服龙王,仍与汉灌顶,顷刻病愈。众皆欢喜。即遵萨斯喜班第达之言而行。所有边界蒙古地方,刱兴禅教。岁次辛亥,怕克巴巴喇密特年七十岁圆寂。见蒙古源流。
远师二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净明寺慧远之教判也。判渐教与顿教。(参见:二教)
(名数)净明寺慧远之教判也。判渐教与顿教。(参见:二教)
二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众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馀众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为显露教者,于彼为秘密教。在彼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露教也。法华玄义一曰:「如来于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机若时若处,三密四门无妨无碍。此座说顿,十方说渐、说不定;顿座不闻十方,十方不闻顿座。或十方说顿、说不定;此座说渐,各各不相知闻。于此是显,于彼是密;或为一人说显,或为多人说渐、说不定;或为一人说渐,为多人说渐,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或一座嘿,十方说;十方嘿,一座说;或俱嘿,或俱说,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又真言所立之显密二教,以释迦佛所说之大小乘一切为显教,大日如来所说之两部大法为密教。释迦佛为化身,化身之说法,各应所化之机而说之,其法显露而浅略,故名显教。大日为法身,法身为法乐,集自己眷属说内證之境,其法秘奥而不可思议,故曰密教。显密二教论上曰:「应化开说名曰显教,言显略逗机,法佛谈话谓之密藏,言秘奥实说。」【又】一渐教,二顿教。有三义:一、就佛之化仪而分之。如来成道,直对大乘之菩萨,顿说大乘之法为顿教,从阿含已下至法华涅槃,对二乘之弟子,始说小乘终会大乘为渐教。齐朝隐士刘虬,净影慧远等,依此义立顿渐二教(见大乘义章一本,华岩玄谈四)。天台之渐顿,亦依此意谓法华为渐圆教(彼宗谓之约部之顿渐)。法华玄义一曰:「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若约法被缘,名渐圆教。若约说次第,醒醐味相。」二、就机之渐顿而判之。对渐悟之机,初说小乘,后说大乘,因大由小起,为渐教,对顿机直说大乘,大不由小为顿教。隋之诞法师等,依此义而立二教(见五教章上二),天台亦依此意判观经,谓之顿教。以观经对凡夫之韦提希,直说大乘之圆教也。三、就法之偏圆而分渐顿,偏僻迂曲之方便教为渐教,除圆教外,其馀之诸教是也。直成佛之圆满至极法为顿教,圆教是也(台家谓之约教之顿渐)。止观三曰:「渐名次第,莳浅由深,顿名顿足顿极,此亦无别意,还扶成偏圆,三教止观悉皆渐,圆教止观名之为顿。」【又】一、界内教,台家所立四教中藏通之二教,说凡夫出离解脱三界之教法,故谓之界内教。二、界外教,别圆二教说既出三界,出离解脱三界外方便土及实报土变易生死之教法,故谓之界外教。见七帖见闻三本,同七本。【又】一、半字教,悉昙章为生字之根本而未成字体,故曰半字,以譬不了义之小乘教。二、满字教,毗伽罗论文字具足,故曰满字,以喻了义究竟之大乘教。故半满二教者,为大小二乘之异名。此说出于涅槃经,西晋昙无谶,依此义而立二教。涅槃经五曰:「如彼长者教半字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我今亦尔,为诸弟子说于半字九部经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所谓如来常存不变。」止观三曰:「半者明九部法也,满者明十二部法也。世传涅槃常住,始复是满,馀者悉半。菩提流支云:三藏是半,般若去皆满。今明半满之语,直是扶成大小。前已析体判大小,今亦以体析判半满如前。」群疑论探要记十四曰:「小乘九部妙义未究,故名半字。大乘三部正理已显,故名满字。」大乘义章一曰:「声闻藏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又】增长烦恼之言说为半字,增长善法之言语为满字。涅槃经八曰:「半字义者,皆是烦恼言说之本,故名半字。满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说之根本也。譬如世间为恶之者为半人,修善之者名为满人。」【又】涅槃经之二教也。依台家之意,佛最后说涅槃经,有二意:一、因在世之弟子机根未熟,漏于法华之开会,故更说藏通别圆四教,使之归入一乘圆常之妙理,以捃拾法华之残类,故名法华曰大收教,涅槃曰捃收教。又谓之常住之涅槃,三悉檀(除对治)之涅槃。文句十曰:「今世五味,节节调伏,收罗结撮,归会法华。譬如田家春生夏生,耕种耘治,秋收冬藏,一时穫刈。自法华已后,有得道者,如捃拾耳。」释签二曰:「法华开权如已破大阵,馀机至彼,如残党不难,故以法华为大收,涅槃为捃收。」四教仪曰:「说大涅槃有二义:一为未熟者,便说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收教。」二、因末代之比丘,起恶见,佛入涅槃,则执无常,又或偏贵理性而废戒律之事行,逐失法身常住之命,故佛以之对治末代之恶见,赎常住之命,谓之赎命涅盘,又曰对治无常涅槃。此赎命涅槃有单复二义。谓涅槃经唯说戒律,是单义,谓乘门与戒门共说是复义。依单义,则此经为扶律,律是赎常住之命之重宝也。若依复义则为乘及戒也。此涅槃经,扶律事谈常,乘戒具足。故为赎常住之命之重宝。因之赎命涅槃,又曰扶律谈常教。法华玄义十曰:「涅槃临灭更扶,三藏诫约三乘,使末代钝根不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广开常宗,破此颠倒令佛法久住。」释签二曰:「彼经部前后诸文扶律说常,若末代中诸恶比丘破戒,说如来无常,及读诵外典,则并无乘戒,失常住命。赖由此经扶律说常,则乘戒具足,故号此经为赎常住命之重宝也。」【又】一、偏教,即偏僻之教,藏通别三教之所明是也。二、圆教,即圆满之教,第四圆教之所明是也。止观三曰:「偏名偏僻,圆名圆满。」【又】一、权教,藏通别之三教,为实教权设而还废者。二、实教,如来出世元意真实之教法,第四之圆教是也。止观三曰:「权者是权谋,暂用还废。实是实录,究竟旨归。(中略)一大事出世,元为圆顿一实止观而施三观止观。」【又】一、世间教,可生三界善处之善法也。二、出世间教,出离生死之三乘教法也。大乘义章一曰:「圣教虽众要唯有二:一是世间,二是出世,三有善法名为世间,三乘出道名出世间。」【又】一、了义教,大乘经所说,显了尽深义者。二、不了义教,小乘所说,不尽显了实义者。涅槃经六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中略)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又】江南印法师敏法师等所判之一代教也。一、屈曲教,如法华涅槃等释迦所说之经,逐于物机,屈曲正道而说者。二、平道教,如华严经卢舍那佛所说,随于法性而说平等之法者。见五教章上。【又】一、化教,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教内众受道之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使皆依之修行而出离生死之苦者,如经藏之所明是也。二、制教,如来说诸戒律,专禁制内众受道之弟子。使如法受持而成圣果者,如律藏之所明是也。见华严孔目章。
【佛学常见辞汇】
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證真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證真者,都是属于化教类;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都是属于制教类。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化教通内外众〕,谓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内众受道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离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内外众。
〔二、制教唯内众〕,谓如来说诸律仪,专为禁制内众受道弟子,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果,故名制教唯内众。
(名数)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众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馀众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为显露教者,于彼为秘密教。在彼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露教也。法华玄义一曰:「如来于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机若时若处,三密四门无妨无碍。此座说顿,十方说渐、说不定;顿座不闻十方,十方不闻顿座。或十方说顿、说不定;此座说渐,各各不相知闻。于此是显,于彼是密;或为一人说显,或为多人说渐、说不定;或为一人说渐,为多人说渐,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或一座嘿,十方说;十方嘿,一座说;或俱嘿,或俱说,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又真言所立之显密二教,以释迦佛所说之大小乘一切为显教,大日如来所说之两部大法为密教。释迦佛为化身,化身之说法,各应所化之机而说之,其法显露而浅略,故名显教。大日为法身,法身为法乐,集自己眷属说内證之境,其法秘奥而不可思议,故曰密教。显密二教论上曰:「应化开说名曰显教,言显略逗机,法佛谈话谓之密藏,言秘奥实说。」【又】一渐教,二顿教。有三义:一、就佛之化仪而分之。如来成道,直对大乘之菩萨,顿说大乘之法为顿教,从阿含已下至法华涅槃,对二乘之弟子,始说小乘终会大乘为渐教。齐朝隐士刘虬,净影慧远等,依此义立顿渐二教(见大乘义章一本,华岩玄谈四)。天台之渐顿,亦依此意谓法华为渐圆教(彼宗谓之约部之顿渐)。法华玄义一曰:「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若约法被缘,名渐圆教。若约说次第,醒醐味相。」二、就机之渐顿而判之。对渐悟之机,初说小乘,后说大乘,因大由小起,为渐教,对顿机直说大乘,大不由小为顿教。隋之诞法师等,依此义而立二教(见五教章上二),天台亦依此意判观经,谓之顿教。以观经对凡夫之韦提希,直说大乘之圆教也。三、就法之偏圆而分渐顿,偏僻迂曲之方便教为渐教,除圆教外,其馀之诸教是也。直成佛之圆满至极法为顿教,圆教是也(台家谓之约教之顿渐)。止观三曰:「渐名次第,莳浅由深,顿名顿足顿极,此亦无别意,还扶成偏圆,三教止观悉皆渐,圆教止观名之为顿。」【又】一、界内教,台家所立四教中藏通之二教,说凡夫出离解脱三界之教法,故谓之界内教。二、界外教,别圆二教说既出三界,出离解脱三界外方便土及实报土变易生死之教法,故谓之界外教。见七帖见闻三本,同七本。【又】一、半字教,悉昙章为生字之根本而未成字体,故曰半字,以譬不了义之小乘教。二、满字教,毗伽罗论文字具足,故曰满字,以喻了义究竟之大乘教。故半满二教者,为大小二乘之异名。此说出于涅槃经,西晋昙无谶,依此义而立二教。涅槃经五曰:「如彼长者教半字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我今亦尔,为诸弟子说于半字九部经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所谓如来常存不变。」止观三曰:「半者明九部法也,满者明十二部法也。世传涅槃常住,始复是满,馀者悉半。菩提流支云:三藏是半,般若去皆满。今明半满之语,直是扶成大小。前已析体判大小,今亦以体析判半满如前。」群疑论探要记十四曰:「小乘九部妙义未究,故名半字。大乘三部正理已显,故名满字。」大乘义章一曰:「声闻藏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又】增长烦恼之言说为半字,增长善法之言语为满字。涅槃经八曰:「半字义者,皆是烦恼言说之本,故名半字。满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说之根本也。譬如世间为恶之者为半人,修善之者名为满人。」【又】涅槃经之二教也。依台家之意,佛最后说涅槃经,有二意:一、因在世之弟子机根未熟,漏于法华之开会,故更说藏通别圆四教,使之归入一乘圆常之妙理,以捃拾法华之残类,故名法华曰大收教,涅槃曰捃收教。又谓之常住之涅槃,三悉檀(除对治)之涅槃。文句十曰:「今世五味,节节调伏,收罗结撮,归会法华。譬如田家春生夏生,耕种耘治,秋收冬藏,一时穫刈。自法华已后,有得道者,如捃拾耳。」释签二曰:「法华开权如已破大阵,馀机至彼,如残党不难,故以法华为大收,涅槃为捃收。」四教仪曰:「说大涅槃有二义:一为未熟者,便说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收教。」二、因末代之比丘,起恶见,佛入涅槃,则执无常,又或偏贵理性而废戒律之事行,逐失法身常住之命,故佛以之对治末代之恶见,赎常住之命,谓之赎命涅盘,又曰对治无常涅槃。此赎命涅槃有单复二义。谓涅槃经唯说戒律,是单义,谓乘门与戒门共说是复义。依单义,则此经为扶律,律是赎常住之命之重宝也。若依复义则为乘及戒也。此涅槃经,扶律事谈常,乘戒具足。故为赎常住之命之重宝。因之赎命涅槃,又曰扶律谈常教。法华玄义十曰:「涅槃临灭更扶,三藏诫约三乘,使末代钝根不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广开常宗,破此颠倒令佛法久住。」释签二曰:「彼经部前后诸文扶律说常,若末代中诸恶比丘破戒,说如来无常,及读诵外典,则并无乘戒,失常住命。赖由此经扶律说常,则乘戒具足,故号此经为赎常住命之重宝也。」【又】一、偏教,即偏僻之教,藏通别三教之所明是也。二、圆教,即圆满之教,第四圆教之所明是也。止观三曰:「偏名偏僻,圆名圆满。」【又】一、权教,藏通别之三教,为实教权设而还废者。二、实教,如来出世元意真实之教法,第四之圆教是也。止观三曰:「权者是权谋,暂用还废。实是实录,究竟旨归。(中略)一大事出世,元为圆顿一实止观而施三观止观。」【又】一、世间教,可生三界善处之善法也。二、出世间教,出离生死之三乘教法也。大乘义章一曰:「圣教虽众要唯有二:一是世间,二是出世,三有善法名为世间,三乘出道名出世间。」【又】一、了义教,大乘经所说,显了尽深义者。二、不了义教,小乘所说,不尽显了实义者。涅槃经六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中略)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又】江南印法师敏法师等所判之一代教也。一、屈曲教,如法华涅槃等释迦所说之经,逐于物机,屈曲正道而说者。二、平道教,如华严经卢舍那佛所说,随于法性而说平等之法者。见五教章上。【又】一、化教,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教内众受道之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使皆依之修行而出离生死之苦者,如经藏之所明是也。二、制教,如来说诸戒律,专禁制内众受道之弟子。使如法受持而成圣果者,如律藏之所明是也。见华严孔目章。
【佛学常见辞汇】
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證真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證真者,都是属于化教类;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都是属于制教类。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化教通内外众〕,谓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内众受道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离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内外众。
〔二、制教唯内众〕,谓如来说诸律仪,专为禁制内众受道弟子,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果,故名制教唯内众。
像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像化同。【又】佛像与经教。唯识述记序曰:「汉日通晖,像教宣而遐被。」
【佛学常见辞汇】
1。像法的教化。2。佛像与经教。
(术语)与像化同。【又】佛像与经教。唯识述记序曰:「汉日通晖,像教宣而遐被。」
【佛学常见辞汇】
1。像法的教化。2。佛像与经教。
境教理行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四法宝之外,别加所观之境者。法相宗称之为五种唯识,说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之别。出于法苑义林章,成唯识论枢要等。
(术语)于四法宝之外,别加所观之境者。法相宗称之为五种唯识,说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之别。出于法苑义林章,成唯识论枢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