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宗室,居黄岩。尝游庐陵欧阳守道、刘辰翁之门。文天祥开阃浙西,辟为从事。偕行五十日,以大事已去而隐为道士,又为僧,自号三教遗逸。有《湖山汗漫集》。
全宋诗
赵孟僩,黄岩(今属浙江)人,太祖十一世孙(《宋史·宗室世系》五)。尝游欧阳守道、刘辰翁之门。文天祥开阃浙西,辟为从事。宋亡,为道士,又为僧,因自号三教遗逸。有《湖山汗漫集》,已佚(《宋元学案补遗》卷八八)。明万历《黄岩县志》卷六有传。
郑洙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建侯官人,字教生,号东山。仁宗景祐五年擢三礼科,仕至虞部郎中。初郡未立学,洙请于知州谢微,遂始表立学,闽人德而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1072 【介绍】: 宋僧。藤州镡津人,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七岁出家,十三落发,十九游方,得法于筠州洞山之聪公,住南屏最久。仁宗庆历间,隐居钱塘灵隐大桐坞永安精舍。皇祐中入京师,两上万言书,赐号明教大师。博通内典,尝作《原教孝论》以与当时辟佛者抗。为文雄伟,能自畅其说。有《治平集》、《镡津集》。
全宋诗
释契嵩(一○○七~一○七二),字仲灵,自号潜子,欲姓李,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七岁出家,十四受具足戒,十九游方天下。仁宗庆历间居钱塘,嘉祐六年(一○六一)入京,献所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诏付传法院,并赐号明教。神宗熙宁五年六月卒于杭州灵隐寺,年六十六。有《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馀卷。今存《镡津文集》二十二卷,其中诗二卷。事见《镡津文集》卷首宋陈舜俞《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 契嵩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弘治刊本《镡津文集》为底本,校以《宋四十名家小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镡津文集》尚有有明永乐刻本(藏湖南省图书馆)、万历三十五年嘉兴楞岩寺刻径山藏本(藏武汉大学图书馆),其所载诗与弘治刊本同。
槜李诗系·卷三十
契嵩,藤州人。尝著原教论,又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辅教编,上之仁宗,韩琦、欧阳修皆尊礼之。初居佛日,嘉祐中,陈舜俞以其宅为光德庵,俗名荒墩,在今嘉善治东五里,延嵩焚修其中。有镡津集。熙宁四年写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喜独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遂化。阇毗不坏者五,顶耳舌、童真数珠,葬于永安之左。
全宋文·卷七六四
契嵩(一○○七——一○七二),字仲灵,自号潜子,俗姓李,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北)人。七岁出家,十四受具足戒,十九而游方,下江湘,陟衡庐,得法于筠州洞山晓聪禅师。庆历间至杭州,居灵隐寺。是时,欧阳修等人排佛尊儒,嵩乃作《辅教编》等论,会通儒释,士大夫爱其文而畏其辩。又著《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釐定禅宗祖系,对后世影响甚大。嘉祐六年至京师,上其《辅教》、《正宗》诸书,仁宗命入大藏,并赐号明教大师。寻仍归杭州。英宗治平中,蔡襄知杭州,延居佛日禅院;数年,复归灵隐。熙宁五年卒。其著作曾编为《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馀卷,六十馀万言,后有散佚。绍兴中,释怀悟辑其部分诗文,编为《镡津文集》二十卷传世。又其《定祖图》、《正宗记》、《正宗论》等三书别存于释藏。事迹见陈舜俞《都官集》卷八《明教大师行业记》。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七
禅师名契嵩。字仲灵。自号潜子。生藤州镡津李氏。七岁。母钟施以事东山沙门某。十三得度受具。十九游方。时宁风有异女子姚。精严而住山。时年百馀岁。面如处子。嵩造焉。女子留之信宿。中夜闻池中有如戛铜器声。以问女子。女子曰。噫此龙吟也。闻者瑞徵。子当有大名于世行矣。无滞于是。下沅湘。陟衡岳。谒神鼎諲禅师。諲与语奇之。然无所契悟。游袁筠间。受记莂于洞山聪公。嵩夜则顶戴观世音菩萨之像。而诵其号。必满十万。乃𥨊以为常。自是世间。经书章句。不学而能。是时天下之士。学古文。慕韩愈拒我。以遵孔子。东南有章表民。黄聱隅。李太伯。尤雄杰者。学者宗之。嵩作原教论十馀万言。明儒释之道一贯。以抗其说。读之者畏服。未几复游衡岳。罢归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其志盖悯道法陵迟。博考经典。以佛后摩诃迦叶。独得大法眼藏。为初祖。推之下至于达磨多罗。为二十八祖。密相付嘱。不立文字。谓之教外别传。书成游京师。知开封府龙图王公素。奏之仁宗皇帝。览之加叹。付传法院。编次入藏。下诏褒宠。赐紫方袍。号明教。嵩再奏辞让。不许。宰相韩琦大参。欧阳脩。皆延见而尊礼之。留居闵贤寺。不受。再请东还。于是律学者憎疾。相与造说以非之。嵩益著书。援引古今。左證甚明。几数万言。禅者增气。而天下公议。翕然归之。熙宁五年六月四日晨兴。写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独自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至中夜而化。阇维敛六根之不坏者三。顶骨出舍利。红白晶洁。状如大菽。常所持数珠。亦不坏。道俗合诸不坏。葬于故居永安院之左。阅世六十有六。坐五十有三夏。有文集总百馀卷。六十万言。其甥法澄。克奉藏之。以信后世。嵩居钱塘佛日禅院(或云惠日禅师)。应密学蔡公襄所请也。东坡曰。吾入吴尚及见嵩。其为人常瞋。盖嵩以瞋为佛事云。 赞曰。是身聚沫耳。特苦业所持。寔本一念。首楞严曰。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然但名为融通妄想。念常清净。正信坚固。则名善根功德之力。嵩生而多闻。好辩而常瞋。死而火之。目舌耳毫为不坏。非正信坚固功德力乎。余尝论人之精诚不可见。及其化也。多雨舍利。譬如太平无象。而烝枯朽。为菌芝。嵩其尤著闻者。聪公可谓有子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契嵩。字仲灵。藤州镡津人。姓李氏。七岁出家。既受具。常戴观音圣像。诵其名号。日十万声。经传杂书靡不博记。得法于洞山聪公。庆历中至钱塘。乐湖山之胜。遂税驾焉。自号潜子。一室翛然。闭户著书。作辅教论十馀万言。明儒释一贯。又著定祖图正宗记。抱其书入京师。因府尹龙图王公素以书献。仁庙嘉叹。诏付传法院编次。旌以明教之号。赐其书入藏。韩忠献公欧阳文忠公皆称道之。由是名振海内。已而东还。属蔡公襄为守。延置佛日山。居数年。退老于灵隐永安精舍。熙宁五年示寂。阇维。六根不坏者三。曰眼曰舌曰童真。并顶骨数珠五物存焉。所出舍利。红白精洁。状如大菽。葬于永安院之左。门人编其书曰镡津集。 赞曰。 闭户著书  引古连今  披诚帝阙  真气森森 名驰海宇  道振禅林  百炼不耗  斯表精金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契嵩,字仲灵,亦号潜子。姓李氏,镡津人。年十三落发受具。弱冠出游,往还江湘衡岳间。首常戴观世音像,而诵其洪号,日十万声。由是澄心妙想,理啼文言,慧悟俱彻。世间典籍,一览便通。初参洞山聪,豁尔省朗。当是时,有慕韩昌黎排佛者,其言寖炽。嵩深忧之,作《原教论》,明儒释一贯,以抗其说,闻者惊服,法会复昌。嵩复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诸篇,以闳厥旨。观察李公谨,以其名闻,诏赐紫衣。府尹王仲仪,复以所著《图》、《记》上之,仁宗嘉叹。宣付传法院编次入藏,仍赐“明教”之号。当世名公巨子,如韩忠献琦、欧阳文忠修,莫不钦企。交相延誉,声望日隆。嵩居南屏最久,有《游南屏记》及题咏诸什。后为蔡君谟请主佛日。未几,遂谢去,隐于灵隐大桐坞永安精舍。宋熙宁五年六月四日,书偈而化。偈曰:“此夜月初明,吾今喜独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鼷鼠声。”荼毗得不坏者五,净慈北涧居简,以五不坏赞之。所著有《辅教编》、《定祖论》、《正宗记》及《镡津集》三十卷。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智林。姓坑氏。上世番禺人。既受具。礼庆阇黎为师。传秘密教。正勤四十年。不虚一日。仁宗。乐宗佛事。择开宝寺西北隅。增葺精舍。韨除净场。亲篆殿额。像设庄严。皆自内出。赐名宝生院。属师住持。命主教门事。赐号宣教大师。天下僧籍。为之统首。师于陀罗尼门。受持精密。国有祈祷。罔不获应。内繇宫省。以至宗室贵戚。莫不厚为之礼。道俗倾向。搢绅景重。张文定公安道。潜心内典。尝从师问梵学。师为启发隐奥。科指条畅。张于言下了然。益深敬事。张又问曰。羂索诸部。坛场轨仪。种种庄严。不离世谛。无上正等诸佛心印。其用如何。师云。坛有多名。空智为上。一念净圆。同法界性。住无所住。如空无依。彼诚之至者。犹可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妙湛总持一相三昧。具足神力。岂思议所及。佛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有二法。惟一乘道。至于随缘立教。应物利生。百千法门。等为妙用。空智云者。第一义谛也。张致叹曰。醍醐甘露。闻所未闻。吾固知师深得般若究竟法空相。非但严净毗尼。专精观行而已。熙宁四年四月十二日。起居如平尝。忽作而曰。吾报尽今夕耶。暮而归寂。徒众葬于开封县东原。张公铭其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2—1035 【介绍】: 宋仁宗后。应州金城人。天圣二年立为皇后,然颇见疏。尚、杨二美人俱得宠信,后数与之忿争,遂触怒仁宗,宦官阎文应因与帝谋废后,宰相吕夷简亦极力赞成。明道二年,诏以无子废之,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景祐元年,出居瑶华宫,又赐号金庭教主、冲静元帅。后帝念之,有意召还。二年,属小疾,遣文应挟医诊视,数日暴死。次年,追复皇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9—1129 【介绍】: 宋济州巨野人,字以道,一字伯以,自号景迂生。晁端彦子。神宗元丰五年进士。以文章典丽,为苏轼所荐。哲宗元符三年知无极县,上书斥王安石及绍述诸臣政事之非。高宗即位,召授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以病未赴。晚年信佛。工诗,善画山水。博通五经,尤精于《》。有《儒言》、《晁氏客语》、《景迂生集》。
全宋诗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七九八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又字伯以,自号景迂生、老法华、天台教僧,清丰(今河南清丰)人,端彦子。熙宁中,父官杭州,随侍。元丰五年登进士第。历任兖州司法参军,蔡州、宿州教授。元祐中,群公以博极群书、雅有史学科荐,苏轼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荐。元符三年应诏上书,坐入邪籍二十馀年。崇宁中,为承议郎、知磁州武安县、定州无极县,监陕州集津仓。大观末监明州造船场。宣和中通判鄜州,知成州。靖康元年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兼太子谕德。未几,除中书舍人兼太子詹事。坐请补外落职。金兵南略,避难高邮。高宗继位,召为徽猷阁待制兼侍读,提举万寿观,再请,得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正月卒于江宁舟中,年七十一。博通六经,尤长于《》,著述多达三十馀种,今存者仅《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晁氏客语》。见《晁氏世谱节录》(《嵩山文集》附),陆游《景迂先生祠堂记》(《渭南文集》卷一八),范祖禹《手记》(《范太史集》卷五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3—1131 【介绍】: 宋哲宗后。洺州人。孟元孙女。元祐七年册为皇后,后废,出居瑶华宫。靖康之变,以废得免北迁。张邦昌僭位,尊为元祐皇后。高宗建炎元年尊为隆祐太后。苗、刘之变时,垂帘听政,事平,正皇太后尊号。卒谥昭慈献烈,改谥昭慈圣献。
全宋文·卷三一二○
孟皇后(一○七三——一一三一),洺州(治今河北永年)人。哲宗后。元祐七年册为皇后。绍圣三年因道家事废,出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元符末,向皇后主政,诏还内,号元祐皇后。崇宁元年再废。靖康之变,后以废得免北迁。二年,张邦昌复尊为元祐皇后,垂帘听政。寻降告天下书,奉迎康王。建炎元年尊称隆祐太后。三年,因苗、刘之变,再垂帘。事平撤帘。绍兴元年四月卒,年五十九。谥昭慈献烈,三年,改谥昭慈圣献。见《宋史》卷二四三《后妃传》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五八二
仲旻,南宋僧人,绍兴中尝为明州宝云传教院住持,管内僧正,赐号真教大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0—1219 【介绍】: 金僧。济州人,字虚明,俗姓王。七岁出家,十三岁受大戒。累主道场。诏住燕都庆寿寺,徒众常万人,继主少林,旋引去,往来于嵩、少之间。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教亨字虚明。济州任城王氏子也。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业缁素仰重。一日赴斋于芒山村。乃倚树化去。是夕示梦于女弟冯自彭村。见其乘白马而下曰。我生于西陈村王光道家。冯觉语母。及其子三人梦皆同。诘旦至光道家询之。其母刘氏先夕亦梦。安公求寄宿焉。是日果诞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伸。但瞬而未笑。次日有同业僧福广福坚。闻而来谒见即呼云。安兄无恙耶。亨熟视举手伸指而笑。其母尝卧师于室中。若有人诵摩诃般若之声。及睟或以佛经酒杯试之。竟取经卷。素不茹荤血。见僧喜从之游。人皆呼为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师事碑于石纪其异。年七岁出家依州之崇觉寺圆和尚薙染。十三受大戒。遇苦瓜先生相之曰。此儿他日坐道场。必领僧万指。年十五游方。闻郑州普照宝和尚法席之盛。于是荷锡自汴发足。宝公夜梦。庆云如金芙蕖缤纷乱坠。因语众曰。吾十年无梦矣。今有此。是何祥也。翌日亨至。宝独异之。师朝夕参叩。宝亦痛劄之。一日往睢阳。忽马上忆击竹因缘。凝情不散。如入禅定。将抵河津浑无知觉。同行德满呼曰。此河津也。亨惊遂下马悲喜交集。及归涕以语宝公。宝曰。此僵人耳。切须更苏转动始得。曾看日面佛公案。否曰。儿时已念得。宝公笑曰。我只教尔参诸方掉下底禅。但再参去。自有得力处。一日亨于云堂静坐。忽闻打板声霍然證入。遂呈偈曰。日面月面。流星闪电。若更迟疑。面门著箭。咄宝公曰。我谩汝不得也。师后出世乃五坐道场。若嵩山之戒坛韶山之云门郑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觉嵩山之法王。次因金国丞相夹谷清臣请主中都潭柘。迁济州普照。未几忽方丈后丛树中有一株。亭亭高丈馀。而群鸦以次来巢。状若浮图。上下十二级。众贺曰。和尚佛法愈大振乎。不十日诏住庆寿寺。众常万人。三年继主少林。法席大盛。无何师引去乃徜徉于嵩少之间。或放歌或长啸。如是数年。一日忽觉四大弦缓。杜门坚坐谢绝宾客。至金兴定己卯七月十日诫其众曰。汝辈各自勤修。索浴说偈端坐而逝。享年七十。坐夏五十有八。阇维焰如莲华开合。牙齿目睛不坏。舍利无算。师自儿时额有圆珠涌现于皮间。至是爆然飞去。弟子分设利罗以建塔焉。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虚明。济州任城王氏子也。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业。缁素仰重。一日赴斋于芒山村。乃倚树化去。是夕示梦于女弟冯自彭村。见其众白马而下。曰我生于西陈村王光道家。冯觉。语母及其子。三人梦皆同。诘旦至光道家询之。其母刘氏。先夕亦梦安公求寄宿焉。是日果诞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伸。但瞬而未笑。次日有同业僧福广福坚。闻而来谒。见即呼云。安兄无恙耶。亨熟视举手。伸指而笑。其母尝卧师于室中。若有人诵摩诃般若之声。及睟。或以佛经酒杯试之。竟取经卷。素不茹荤血。见僧喜从之。游人皆呼为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师事碑于石。纪其异。七岁出家。依州之崇觉寺圆和尚薙染。十三受大戒。遇苦瓜先生相之曰。此儿他日坐道场。必领僧万指。年十五游方。开郑州普照宝法席之盛。于是荷锡。自汴发足宝公夜梦庆云。如金芙蕖。缤纷乱坠。因语众曰。吾十年无梦矣。今有此。是何祥也。翼日亨至。宝独异之师朝夕参叩。宝亦痛劄之。一日往雎阳。忽马上忆击竹因缘。疑情不散。如入禅定。将抵河津。浑无知觉。同行德满呼曰。此河津也。亨惊。遂下马悲喜交集。及归涕以语宝公。宝曰。此僵人耳。切须更苏。转动始得。曾看日面佛公案否。曰儿时已念得。宝公笑曰。我只教你参诸方掉下底禅。但再参去。自有得力处。一日亨于云堂静坐。忽闻打板声。霍然證入。遂呈偈曰。日面月面。流星闪电。若更迟疑。面前著箭。咄。宝公曰。我谩汝不得也。师后出世乃五坐道场。若嵩山之戒坛。韶山之云门。郑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觉。嵩山之法王。次因金国丞相夹谷清臣请。主中都潭柘。迁济州普照。未几忽方丈后丛林中。有一株亭亭高丈馀。而群鸦以次来巢。状若浮图。上下十二级。众贺曰。和尚佛法愈大振乎。不十日。诏住庆寿寺。众常万人。三年继主少林。法席大盛。无何师引去。乃倘徉于嵩少之间。或放歌。或长啸。如是数年。一日忽觉四大弦缓。杜门坚坐。谢绝宾客。至金兴定己卯七月十日。诫其众曰。汝辈各自勤修。索浴说偈。端坐而逝。年七十。坐夏五十有八。阇维。舍利无算。师自儿时。额有圆珠。涌现于皮间。至是爆然飞去。弟子分舍利。罗以建塔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六
释教亨,字虚明,任城王氏子也。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业,缁素仰重。一日托钵于芒山村,乃倚树化去。是夕,示梦于女弟冯,自彭村见其乘白马而下,曰: “我生于西陈村王光道家。”冯觉,语母及其子,三人梦皆同。诘旦,至光道家询之,其母刘氏先夕亦梦安公求寄宿焉,是日,果诞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申,但瞬而未笑。次日,有同业僧福广、福坚闻而来谒,见即呼“云安兄无恙耶?”亨熟视,举手伸指而笑。其母尝卧儿于室中,若有人诵摩诃般若之声。及睟,或以佛经酒杯试之,竟取经卷。素不茹荤血,见僧喜从之游,人皆呼为“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亨事勒诸石记其异。年七岁出家,依州之崇觉寺圆公薙染,十三受大戒,遇苦瓜先生相之曰:“此儿他日坐道场,必领僧万指。”年十五游方,闻郑州普照宝法席之盛,于是荷锡自汴发足,宝公夜梦庆云如金芙蕖,缤纷乱坠,因语众曰:“吾十年无梦矣,今有此,是何祥也?”翌日亨至,宝独异之。朝夕参叩,宝亦痛剳之。一日,径睢阳,忽马上忆击竹因缘,凝情不散,如入禅定,将抵河津,浑无知觉,同行德满呼曰:“此河津也。”亨惊,遂下马,悲喜交集,及归,涕以语宝公,宝曰:“此僵人耳,切须更苏转动始得。曾看日面佛公案否?”曰:“儿时已念得。”宝公笑曰:“我只教汝参诸方掉下底禅,但再参去,自有得力处。”一日,亨于云堂静坐,忽闻板声霍然證入,遂呈偈曰:“日面月面,流星闪电。若更迟疑,面门著箭。咄!”宝公曰:“我谩汝不得也。”亨后出世,乃五坐道场,若嵩山之戒坛、韶山之云门、郑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觉、嵩山之法王,复因金丞相夹谷清臣请,主中都潭柘,迁济州普照。未几,忽方丈后丛树中有一株,亭亭高丈馀,而群鸦以次来巢,状若浮图,上下十二级,众贺曰:“佛法将大振乎?”不十日,诏住庆寿寺,众常万人。三年继主少林,法席大盛。无何,引去,乃徜徉于嵩少之间,时或放歌长啸。如是数年,忽杜门坚坐,谢绝宾客。金兴定己卯七月十日,诫众曰:“汝辈各自勤修。”索浴说偈,端坐而逝,年七十,坐夏五十有八。阇维燄如莲华开合,牙齿、目睛不坏,舍利无算。亨自儿时额有圆珠涌现于皮间,至是爆然飞去。弟子分设利罗,以建塔焉。
乔三教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理宗宝祐间为画院待诏,颇有画名。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翁教授,失其名,丹山(今四川资阳东)人。理宗景定四年(一二六三)为建昌府教授(明《永乐大典》卷一二○七二引《建昌府旴江前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7—1318 【介绍】: 宋末元初道士。太平州当涂人,字处逸,号南谷子。十四岁出家。度宗时赐号辅教大师。修道武康计筹山升元报德观。后为元世祖召见,上疏言求贤养贤用贤之道。诏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扬宫。成宗大德七年,授杭州路道录教门高士真人,仍领升元观事。仁宗皇庆元年,授隆道冲真崇正真人。有《老子原旨》、《原旨发挥》、《关尹阐玄》、《文子缵义》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末钱塘人,字牧心,号三教外人,又号九锁山人。宋亡不仕,居馀杭洞霄宫之超然馆,经月不出,沈介石为营白鹿山房居之。与谢翱、周密等友善,世称文行先生。元大德中卒。有《洞霄图志》、《游山志》及杂文稿《伯牙琴》。
全宋诗
邓牧(一二四七~一三○六),字牧心,自号三教外人,人称文行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薄于名利,遍游方外。元成宗元贞二年(一二九六),至山阴陶山书院。大德三年(一二九九),归馀杭洞霄宫,沈介石为营白鹿山房。与谢翱、叶林等友善。十年卒,年六十。著有《洞霄图志》、《伯牙琴》。《洞霄图志》卷五《人物门》续编有传。今录诗十三首。
元诗纪事
牧字牧心,钱唐人,隐大涤山中,人称文行先生。著有洞霄图志,杂文稿名伯牙琴。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明律篇
法闻。陕西严氏子。楚庄王之裔。以谥为姓。避汉讳严。代庄也。师七岁。事禅德辉公。十有五薙染。二十受具戒。游汴汝河洛间。甚久。从大德温公。学法华。般若。唯识。因明。及四分律。温以师任重道远。托以弘传之寄。因对佛。灼肌然指。庸表克诚。又刺血书经。隐台山。不踰阃者六年。读大藏经五千卷三过。行业大进。帝师闻师说法。顾谓其徒曰。孰谓汉地乃有此人耶。未几辉致书。勖以兼善无忘乡梓。师遂抗锡而西。既至。耆老驩呼曰。吾乡之人。得所师而承教矣。寻以安西王命。居城南之义善寺。唐初。神僧杜顺。示迹地也。道大振。天子闻之。被徵。诏居大原教寺。授荣禄大夫大司徒。迁普庆兰若。加开府仪同三司大司徒银章一品。赐辽世金书戒本。王公大臣。皆仰止高风。犹景星凤凰。无不从师受教者。延祐四年三月。跏趺而逝。以闻。上恻然。赐币数万缗以葬。诏大臣护丧。有司备仪卫旌盖送之。世寿五十八。僧腊四十三。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法闻,姓严氏,陜西人,号曰“实相圆明光教律师”。初西安王奉藩秦陇,逖听高风,延至西安城南义善寺。于是邠岐泾渭,缁侣云集。自春徂冬,讲筵不绝,负簦从学者盖千数焉。玄德上闻,徵诣阙廷,诏居太原教寺,赐辽世金书戒本,求戒者皆从之若归。一时王公大臣莫不瞻仰丰裁,思接光采,比之景星凤皇,见瑞明时,倾慕之沈,于斯可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1 【介绍】: 元僧,号大林,俗姓武。少好学,性刚毅,负气节。武宗时住五台山普宁寺,为第一代师。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讳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如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悉造其门领其玄旨。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乃从真觉至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江海之上与世若将相忘。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居为第一代。师之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尝曰。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顶赤毳峨冠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摄受。师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苟为之屈。非谄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识者高尚其义。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弘教。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访诸耆德。如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悉造门领旨。及归。复从真觉至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江海之土。与世若将相忘。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居为第一代。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尝曰。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虽有藏仓毁沮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师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苟为之屈。非謟则佞。识者高尚其义。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弘教。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了性。号大林。姓武氏。少好学聪睿之性。殆天授之礼耆德安公。为师而落发焉。既登具。历诸讲庠。探颐经论。遇真觉圆师。启悟初心。而周游南北几万里。穷览幽胜。所至必咨访其人。询至道之要。其所师而学者。如柏林潭公。关辅怀公。南阳兹公。皆以义学著称。及归复见真觉于垄坻。愈见墙仞之高。堂室之奥。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乎。真觉殁。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悠然如处江海之上。与世若相忘焉。然以怀璧之美。被褐而莫掩。名既喧于众口。声遂闻于九重。会万宁初落。诏师居之。至大中。大后创寺台山。曰普宁。以兹擅天下之胜。住持之寄。非海内硕望。莫能胜之。故以命师。师居十有馀年而殁。师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俯仰随世。虽居官寺。未尝一至城府。造权贵之门。或谓师少和气。师曰。予以一介苾刍。天子不以人之微。处之大寺。惟竭诚匪懈。图以报国而已。夫何求哉。必有臧仓毁鬲之言。盖亦营营青蝇。止于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纳履而去之。何往而不得于道乎。时国家尊宠西僧。其徒甚盛。出入骑从。拟迹王公。其人赤毳峨冠。岸然而自居。诸名德辈。莫不为之致礼。或磬折而前。抠衣接足。丐其按顶。谓之摄受。师独长揖而已。或谓师傲。师曰。吾敢慢于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苟屈其节。而巽于床。自取卑辱乎。且吾于道。何求于彼。彼以其势自大而倨。吾苟为之屈。非谄则佞也焉。有君子而为佞谄之行哉。识者壮师之气。以谓如佛印元公之遇高丽王子。可谓识大体而得乎礼矣。殁时至治元年九月。塔舍利于竹林之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陜河洛襄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如泊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悉造其门,领厥玄旨。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乃从真觉至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渤海之滨,与世若将相忘。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性居之。性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足迹不入城闉,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尝曰:“予本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宏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项赤毳峨,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摄受。性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茍为之屈,非謟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识者高之。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