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出钱(出錢)  拼音:chū qián
拿出钱来。《汉书。卷八九。循吏传。文翁传》:「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文明小史》第三○回:「他夥计正愁著窠儿拆了,没得生活,如何还肯出钱?」
分類:放债出钱
《国语辞典》:放花  拼音:fàng huā
1.开花。唐。李端〈早春夜集耿拾遗宅〉诗:「新草犹停雪,寒梅未放花。」宋。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词:「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2.放债。花,利息。《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其田足值万金,自不消说。毛烈放花作利,已此便宜得多了。」
3.拐骗儿童。花,指儿童。《醒世姻缘传》第五七回:「不见了小琏哥到家,人只知道他出来看那些和尚放花打细泊的,看得孩子伶俐,拐的去了。」
《漢語大詞典》:债负(債負)
(1).指借债或放债。 唐 韩愈 《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等状》:“原其本末,或因水旱不熟,或因公私债负,遂相典贴,渐以成风。” 宋 苏轼 《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盖是将校不法,乞取敛掠,坐放债负,身既不正,难以戢下。”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债负》:“债负必以券约为凭。”
(2).指所欠的债。儒林外史第九回:“他不过是欠债,并非犯法。如今只消到城里问明底细,替他把这几两债负弄清了就是。”
分類:借债放债
《漢語大詞典》:举贷(舉貸)
放债。北齐书·李元忠传:“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 宋 司马光 《言赈赡流民札子》:“若富室有蓄积者,官给印历,听其举贷,量出利息。”
分類:放债
《國語辭典》:生放  拼音:shēng fàng
放债生利息。宋。洪迈《容斋五笔。卷六。俗语放钱》:「今人出本钱以规利,入俗语谓之放债,又名生放。」元。钟嗣成〈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祖宗积德合兴旺〉曲:「钱财广盛根基壮,快斡旋,会攒积,能生放。」
分類:放债
《漢語大詞典》:出举(出舉)
放债。隋书·食货志:“十七年十一月,詔在京及在外诸司公廨,在市廻易,及诸处兴生,并听之。唯禁出举收利云。”
分類:放债
《漢語大詞典》:起责(起責)
放债。责,“ 债 ”的古字。汉书·谷永传:“至为人起责,分利受谢。” 颜师古 注:“言富贾有钱,假托其名,代之为主,放与他人,以取利息而共分之,或受报谢,别取财物。”
分類:放债
《漢語大詞典》:放账(放賬)
放债。红楼梦第一○六回:“虽説事是外头闹起,我不放账也没我的事。”
分類:放债
《漢語大詞典》:秋放
指官府秋日向民间放债。宋史·陈舜俞传:“虽分夏秋二科,而秋放之月与夏敛之期等,夏放之月与秋敛之期等,不过展转计息,以给为纳,使吾民终身以及世世,每岁两输息钱,无有穷已。是别为一赋,以敝海内,非王道之举也。”
《國語辭典》:债利(債利)  拼音:zhài lì
放债所得或借债应付的利息。唐。卢仝寄男抱孙〉诗:「宅钱都未还,债利日日厚。」
《漢語大詞典》:胥士
唐 代设置公廨本钱,以公款作本钱贸易或放债取息,充作官署公费和官吏俸禄或津贴。为官府经管公廨本钱向官府纳课的民户,称为“胥士”。新唐书·食货志五:“﹝ 贞观 ﹞十二年,罢诸司公廨本钱,以天下上户七千人为胥士,视防閤制而收其课,计官多少而给之。”新唐书·食货志五:“二十二年,置京诸司公廨本钱,捉以令史、府史、胥士。”
《漢語大詞典》:廨钱(廨錢)
隋 初官府用以放债收息的公款。隋书·苏孝慈传:“先是,以百僚供费不足,臺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 孝慈 以为官民争利,非兴化之道,上表请罢之。”参阅通典·职官十七
《漢語大詞典》:子钱家(子錢家)
放债取息的人。犹言高利贷者。史记·货殖列传:“ 吴 楚 七国兵起时, 长安 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齎贷子钱,子钱家以为侯邑国在 关东 , 关东 成败未决,莫肯与。” 清 钱谦益 《王府君墓志铭》:“孺人殁,生计益落,则仰给于子钱家,偿以倍称之息。”
《漢語大詞典》:贷称(貸稱)
借贷,放债。管子·轻重丁:“贷称之家皆折其券而削其书,发其积藏,出其财物,以賑贫病。”
分類:借贷放债
《國語辭典》:印子钱(印子錢)  拼音:yìn zi qián
旧时放高利贷的俗称。以所借的钱,加算利息,分期偿还,每还一部,则于摺上盖以印记,故称为「印子钱」。《清史稿。卷二四四。朱克简传》:「百姓十室九空,无藉乘急取利,逐月合券,俗谓『印子钱』,利至十之七八,折没妻孥,为放债之害。」简称为「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