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哗讦(譁訐)
吵闹、攻讦。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上·讼学业觜社》:“如金科之法,出甲乙对答,及譁訐之语,盖专门於此。”宋史·忠义传六·赵良淳:“ 分寧 , 江西 剧邑,俗尚譁訐。” 明 刘基 《送海宁张知州满任去官序》:“譁訐之声,化为弦诵。”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邓析子〉跋:“邓析子书不多,语平易近人,有理致,无譁訐之习。”
分類:吵闹攻讦
《漢語大詞典》:谗阋(讒鬩)
攻讦争吵。国语·周语中:“古人有言曰:‘兄弟谗鬩,侮人百里。’” 韦昭 注:“鬩,很也。兄弟虽以谗言相违很,犹以禁御他人侵侮己者。”
分類:攻讦争吵
《漢語大詞典》:讪讦(訕訐)
诋毁攻讦。《宋书·颜竣传》:“卿受荣遇,故当极此,訕訐怨愤,已孤本望,乃復过烦思虑,惧不自全,岂为下事上诚节之至邪!” 元 王恽 《比干庙》诗:“ 朱游 訕訐何为者,敢辱先生地下游。”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一:“至於直陈时事,类於訕訐,乃其下乘末脚。”
分類:诋毁攻讦
《漢語大詞典》:匿名书(匿名書)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书信。多为达到攻讦、恐吓等目的而写。周书·柳庆传:“ 庆 以贼徒既众,似是乌合,既非旧交,必相疑阻,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唐律疏议·斗讼·投匿名书告人罪》:“诸投匿名书告人罪者,流二千里。”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 冯令 士仁 ,政不善,有投匿名书者,歷詆其疵。”
《漢語大詞典》:讦斥(訐斥)
攻讦指责。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翌日,敕以 磻叟 诬罔上听,訐斥大臣,除名为民,流 爱州 。” 宋 马令 《南唐书·诛死传·褚仁规》:“ 仁规 方承恩遇,猥被摧折,不胜忿恚,乃上书自陈无过,而为谗佞所间,辞甚訐斥。”
分類:攻讦指责
《漢語大詞典》:讦切(訐切)
攻讦,切责。后汉书·桓荣传论:“ 张佚 訐切 阴侯 ,以取高位,危言犯众,义动明后,知其直有餘也。”
分類:攻讦切责
《漢語大詞典》:指讦(指訐)
指摘攻讦。后汉书·王符传:“其指訐时短,讨讁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总兵陈国瑞骄暴取戾:“於是 刘 陈 二人,皆禀诉於 曾文正公 ,互相指訐。”
分類:攻讦
《漢語大詞典》:婞讦(婞訐)
谓刚愎自用,攻讦朝政。新唐书·李汉传:“是时,王政谬僻, 汉 言切,多所救补。坐婞訐出佐 兴元 幕府。”
《漢語大詞典》:訾抑
攻讦和贬低。《魏书·逸士传·李谧》:“余恐为 郑 学者,苟求必胜,竞生异端以相訾抑。”
分類:攻讦贬低
《漢語大詞典》:诋讼(詆訟)
攻讦,争讼。明史·朱善传:“民间姑舅及两姨子女,法不得为婚。讐家詆讼,或已聘见絶,或既婚復离,甚至儿女成行,有司逼夺。”
分類:攻讦争讼
《漢語大詞典》:讦夺(訐奪)
谓受攻讦而被夺官。 唐 韩愈 《祭河南张员外文》:“刑官属郎,引章訐夺;权臣不爱, 南昌 是斡。”
分類:攻讦
《漢語大詞典》:讦逆(訐逆)
指攻讦和违逆。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纪论:“人心安乐,乃济其难以悦之,又何不从之有焉?人之情恶侵,则正其分以齐之,又何訐逆之有焉?”
分類:攻讦违逆
《漢語大詞典》:椓谮(椓譖)
攻讦,谗毁。《诗·小雅·正月》“天夭是椓” 唐 孔颖达 疏:“哀此下民,今日之无天禄,而王夭害之,在位又椓譖之,是其困之甚也。”
分類:攻讦谗毁
《国语辞典》:无名帖(无名帖)  拼音:wú míng tiě
内容为攻讦或恐吓他人,而不具真实姓名的信件。也称为「黑帖」、「黑函」。
《国语辞典》:匿名揭帖  拼音:nì míng jiē tiē
攻讦他人而不具真实姓名的公开文件。也作「匿名揭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