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御韵》:撤去
宋史赵逄龙传每至官有司例设供张悉命撤去
分类:撤去
《國語辭典》:悔祸(悔禍)  拼音:huǐ huò
1.因追悔而除去所加的灾祸,多指天而言。《左传。隐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文选。刘琨。劝进表》:「不图天不悔祸,大灾荐臻。」
2.追悔所造成的祸害。《旧唐书。卷一一六。肃宗代宗诸子传。越王系传》:「虽好生息战,每冀其归降;而馀孽昧恩,靡闻于悔祸。」
《漢語大詞典》:彻重(徹重)
谓撤去丧礼中暂代神主之物。礼记·檀弓下“ 周 主重彻焉” 汉 郑玄 注:“ 周 人作主,彻重埋之。”《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重,主道也, 殷 主缀重焉, 周 人彻重焉。” 王肃 注:“ 周 人作主彻重,就所倚处而治。”
《國語辭典》:撤瑟  拼音:chè sè
古人遇父母有重病,撤去琴瑟,断绝音乐,以示孝意。语本《仪礼。既夕礼》:「有疾,疾者齐,养者皆齐,撤琴瑟。」后指有人生病、死亡的意思。《聊斋志异。卷二。胡四姐》:「我今名列仙籍,本不应再履尘世,但感君情,敬报撤瑟之期,可早处分后事。」
《漢語大詞典》:彻俎(徹俎)
谓撤去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国语·鲁语下:“祭 悼子 , 康子 与焉,酢不受,彻俎不宴,宗不具不绎,绎不尽飫则退。” 韦昭 注:“祭毕彻俎,不与 康子 宴饮也。” 唐 韦述 《对归胙判》:“既而三献,彻俎,肆尸还。” 宋 曾巩 《贺元丰三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恩义两得其当,情文皆尽其详,彻俎云初,均釐甚广。”
《漢語大詞典》:撤警
撤去警备的军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时监军 吴延詔 以为时平境安,当无事之际,虚费粮廩,亟令撤警。”
《國語辭典》:彻馔(徹饌)  拼音:chè zhuàn
将宴席彻去,表示饮食已毕。唐。白行简《李娃传》:「乃张烛进馔,品味甚盛,彻馔,姥起。」
分類:撤去食物
《漢語大詞典》:撤备(撤備)
撤去守备的军队。新唐书·回鹘传上:“会雪雰严晦, 吐蕃 闭营撤备,乃纵击之。”
《国语辞典》:撤席  拼音:chè xí
饮食已毕,撤去筵席。如:「宴会之后,撤席恢复原状。」
《漢語大詞典》:撤围(撤圍)
撤去包围圈。 晋 张协 《七命》:“於是撤围顿罔,捲斾收鳶。”《杨家将》第三七回:“ 韩君 闻知守兵杀到,撤围奔走。”
《漢語大詞典》:彻瑟(徹瑟)
古代士遇父母或己有疾,撤去琴瑟,以示忧戚,或表示思静。仪礼·既夕礼:“有疾,疾者齐,养者皆齐,彻琴瑟。” 贾公彦 疏:“今以父母有疾,忧不在于乐,故去之。”后以“彻瑟”指临终。 清 黄宗羲 《毛烈妇墓表》:“彻瑟之日,信誓旦旦;下窆不践,更待何日!”参阅礼记·丧大记“士去琴瑟” 郑玄 注。
《漢語大詞典》:填池
即奠彻。谓撤去遣奠。古丧礼,柩车出发当天的祭祀谓遣奠。礼记·檀弓上:“ 曾子 弔於 负夏 ,主人既祖,填池,推柩而反之。” 郑玄 注:“祖,谓移柩车去载处为行始也。填池,当为奠彻,声之误也。奠彻,谓彻遣奠,设祖奠。”一说设池。池,象承霤的葬车之饰。 清 朱亦栋 《礼记札记·填池》:“池者,柳车之池也。填,置也。填池即是设池,谓既祖奠设池而柩将行也,以重受 曾子 弔,故推柩而反之。”
《漢語大詞典》:彻案(徹案)
亦作“ 彻桉 ”。 撤去食案。新唐书·礼仪志六:“皇帝乃饭,蕃主以下皆饭。彻桉,又行酒,遂设庶羞。” 宋 欧阳修 《答陈知明书》:“某昨在 广陵 ,一相见於众人中,未有相知之意。及食,将彻案,方接足下以言,而始知其非众人也。”
分類:撤去
《漢語大詞典》:赞彻(贊徹)
指古代祭祀完毕,小祝帮助大祝撤去祭器。
《漢語大詞典》:彻坐(徹坐)
撤去座位。旧时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赐坐面议。及 宋 范质 执宰,惧面议仓卒有失,每议事则具札子进呈。坐论之礼遂废。见宋史·范质传。 清 龚自珍 《撰四等十仪》之一:“ 范质 尸位於 北宋 ,宰相有彻坐之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