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李沐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德清人,字兼济。李彦颖子。孝宗乾道八年进士。宁宗庆元元年以将作监擢为右正言,力攻庆元党人,排斥赵汝愚,公论丑之。后转为浙东提举,历知镇江、潭州、庆元等府。
全宋文·卷六三六一
李沐,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人,彦颖子。登乾道八年进士第。绍熙初为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累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刑部尚书。庆元中,与台谏共排赵汝愚,善类一空,公论丑之。后出为浙东提举,历知镇江、潭州。为臣僚论列,以宝文阁直学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嘉定元年,臣寮复论其不恤公议、弹劾善良,诏落职罢祠。见《宋史》卷三八六《李彦颖传》及《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三○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6 【介绍】: 宋嘉兴华亭人,徙居平江昆山,字清叔,号后乐居士、西园居士。卫季敏子。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第一。与朱熹友善。宁宗开禧初,累迁御史中丞。三年,参与谋诛韩侂胄,除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为丞相史弥远所忌,罢知潭州。卒谥文穆,改谥文节。有《后乐集》。
全宋诗
卫泾(一一六○~一二二六),字清叔,初号拙斋居士,改号西园居士,昆山(今属江苏)人。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授添差镇东军签判。十四年,除秘书省正字。光宗即位,因应诏上书激切,出提举淮东、浙东二路。宁宗庆元初,召为尚书郎,以起居舍人假工部尚书使金,还,除沿海制置使,以言者论罢。返乡于石浦辟西园,名后乐,因改号后乐居士。开禧元年(一二○五),召为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累迁礼部尚书、御史中丞、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嘉定元年(一二○八),为史弥远所搆,出知漳州,历知隆庆府、福州。理宗宝庆二年卒。有《后乐集》七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事见《宋历科状元录》卷六,《至正昆山郡志》卷四、明正德《姑苏志》卷五一有传。 卫泾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六一二
卫泾(一一五五——一二二六),字清叔,号拙斋居士,晚号西园居士,秀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后徙苏州昆山(今江苏昆山),季敏子。淳熙十一年状元及第。十四年,除秘书省正字。光宗立,除著作佐郎,迁著作郎,兼司封郎官。寻出为淮东提举,改浙东。庆元初,召为尚书右司郎官,为吏部员外郎。三年,以起居舍人假工部尚书使金,还为起居舍人兼实录院检讨官。以言者论罢,居家几十年。开禧元年召还,历任太常少卿、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除吏部侍郎、兼侍读,为礼部尚书。三年十一月拜御史中丞,签书枢密院事,除参知政事。嘉定元年,兼太子宾客。寻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潭州,遂一知福州,再知隆兴府。十七年,除资政殿学士致仕,宝庆二年八月卒,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赐谥文穆,改谥文节。泾立朝敢言,尝曰「官爵自有定分,名论千古不磨」,诛韩侂胄,其力为多。后终为史弥远所忌,罢归。取范仲淹「后乐」之语名其堂,遂以自号。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四、选举二一之四、选举二一之九、选举二二之一三、礼四九之七○、礼四九之八六、职官六之七二、职官七四之三○、职官七八之六七、食货二八之三八、刑法六之四四,《南宋翰苑题名记》,《宋史》卷三七至三九《宁宗纪》、卷二四三《恭圣仁烈杨皇后传》、卷二一三《宰辅表》四,《宋史翼》卷一五及本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吴县人,字孟开,一作开伯。李弥逊孙。宁宗庆元二年进士。累官国子司业。有《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
全宋诗
李琪,字梦开,连江(今属福建)人。弥逊孙。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上舍释褐。嘉定八年(一二一五),提举浙东常平;九年,兼本路提刑;十一年,除礼部郎官(《宋诗纪事补遗》卷六四)。官终国子司业。事见《淳熙三山志》卷三一。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六六四六
李琪,字孟开(一作梦开),一字开伯,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弥逊孙。庆元二年进士,官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国子司业。著有《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三卷(存)。见《淳熙三山志》卷三一,《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霄川人,字尊道。宁宗开禧间知上高县,政尚慈恕,不忍横敛,民怀爱之,目为赵佛子。逾年,政成事简,入为枢密院都承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邵武人,字元之。宁宗嘉定元年进士。历庐州观察推官、知真州兼淮南运判、将作监、大理卿。理宗绍定、淳祐间两忤时相,闲居十九年。晚迁起居舍人,极言无隐,卒为当道所忌。宝祐二年以集英殿修撰致仕。
全宋诗
上官涣酉,字元之,号静庵,邵武(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调蕲春尉,累官通判镇江府。理宗宝庆初知真州兼淮南转运判官。端平三年(一二三六),知池州兼提举江东常平茶盐。淳祐元年(一二四一),除右漕郎官,累迁起居舍人。宝祐二年(一二五四)致仕。事见清道光《福建通志》卷一七九,明嘉靖《邵武府志》卷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邵武人,字明卿,一字坦叔。官清湘令,精《毛诗》,尝自注诗,名曰《严氏诗缉》,以吕祖谦《读诗记》为主,而杂采诸说以发明之,间亦断以己意。
全宋诗
严粲,字坦叔,一字明卿,学者称华谷先生,邵武(今属福建)人。羽族弟。登进士第。曾为饶州掾(《自乐平阅视渡舟取道太阳渡宿地藏院》、《被檄乐平至鸣溪渡……》),知清湘县。理宗绍定间为徽州掾,与袁甫同寮三年(《蒙斋集》卷一一《赠严坦叔序》)。淳祐间寓临安。精《毛诗》,著《诗缉》三十六卷。诗文集已佚,仅《两宋名贤小集》存《华谷集》一卷。事见《诗缉》卷首林希逸序及自序,明嘉靖《邵武府志》卷一四、《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有传。 严粲诗,以顾氏读画斋《南宋群贤小集》附《中兴群公吟稿》戊集卷七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
全宋文·卷七九九六
严粲,字坦叔,一字明卿,号华谷。本邵武人,居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遂为南城人。登嘉定十六年进士第。绍定间为徽州掾,又曾为饶州掾,历清湘令、耒阳令。淳祐初袁甫辟为幕宾;九年,以朝请郎为浙东提举,十年除仓部郎官。官至中书舍人。粲早以诗名江湖,与宗人严羽并称「二严」。著有《诗辑》三十六卷(存),以吕祖谦《读诗记》为主,杂采诸家之说,甚为精核。自著诗今存《华谷集》一卷。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二九《华谷集》小传及集中诸诗,戴复古《石屏诗集》卷一《送吴伯成归建昌》、《祝二严》、卷四《寄耒阳令严坦叔》,汪元量《水云村稿》卷八《聂母曾氏墓志铭》,《宝庆会稽续志》卷二,嘉靖《邵武府志》卷一四,雍正《江西通志》卷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261 【介绍】: 宋湖州安吉人,曾名瑗,字伯玉,号直斋。宁宗、理宗时,历溧水、绍兴、鄞县教授,兴化军通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端平三年知台州,嘉熙元年改知嘉兴府。淳祐四年,除国子司业。后官至侍郎。藏书五万一千余卷,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直斋书录解题》。
全宋诗
陈振孙,初名瑗(《皕宋楼藏书志》卷三三),字伯玉,号直斋,安吉(今属浙江)人。一作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八《重修通判厅》)。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为溧水教授(《吴兴藏书录》引《湖录》)。八年,调绍兴府教授,知南城县(《直斋书录解题》清卢文弨跋)。召为军器监簿、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平斋文集》卷一八《军器监簿陈振孙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制》)。理宗宝庆三年(一二二七),通判兴化府(清《福建通志》卷二三)。端平三年(一二三六),知台州兼权浙东提举。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知嘉兴府(《会稽续志》卷二)。淳祐四年(一二四四),为国子司业(《梅野集》卷七《授国子司业制》)。九年致仕。有《直斋书录解题》传世。清同治《安吉县志》卷一二有传。
全宋文·卷七六七八
陈振孙,曾名瑗,字伯玉,号直斋,湖州安吉(今浙江安吉)人。嘉定四年为溧水教授,三载去官归。宝庆三年充兴化军通判、摄郡。端平三年,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兼权浙东提举常平茶盐事。嘉熙元年改知嘉兴府,升浙西提举。淳祐四年官国子司业。九年,以宝章阁待制、某部侍郎致仕,家居修《吴兴志》。未几卒,赠光禄大夫。振孙家藏旧书万卷,官兴化军时又传录郑、方、林、吴等氏旧藏凡五万馀卷,据以著为《直斋书录解题》五十六卷,为有宋著名目录学著作。惜全书已佚,今仅存永乐大典本二十二卷。事迹见《宋史翼》卷二九,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庆元府昌国人。余天锡从子。理宗宝祐元年累官权刑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代余玠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财赋。尝置义庄,以赡宗族。素与利西路安抚王惟忠有隙,适惟忠兵败失阆州,即诬奏其潜通元兵,有丧师、庇叛等罪,至下狱并处斩于市,为士论所非。
全宋诗
余晦,字养明,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理宗绍定间知高邮军(清道光《高邮州志》卷八)。淳祐十年(一二五○),知镇江府。十一年,知平江府(《至顺镇江志》卷一五)。十二年,知临安府(《咸淳临安志》卷四九)。宝祐元年(一二五三),为四川安抚制置使、知重庆府(《宋史》卷四三《理宗本纪》三)。五年,为淮西总领。六年,知平江府兼发运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开庆元年(一二五九),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景定元年(一二六○),除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宝庆四明志》卷一)。
全宋文·卷七九三七
余晦,庆元府昌国(今浙江定海)人。天锡从子。淳祐中以右司郎官兼知临安府,调大理少卿。宝祐元年以四川安抚制置使代余玠知重庆府,次年五月召赴阙。又以大中大夫、户部侍郎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景定初以知庆元府除户部侍郎知临安府,官至尚书,出帅全蜀。尝置义庄,以赡宗族。然在蜀以违言论知阆州王惟忠死,士论少之。见《咸淳临安志》卷四九,《宋史》卷四一九《余天锡传》附,《景定建康志》卷二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谢奕修,字养浩,天台(今属浙江)人。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知湖州(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五)。淳祐间知永州、温州(清乾隆《温州府志》卷一七)。宝祐四年(一二五六)知婺州(《金华游录》)。五年,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开庆元年(一二五九)奉祠(《宝庆会稽续志》卷二)。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谢奕修,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采伯子,理宗谢皇后亲属。历通判临安府,知湖、婺、温、衢等州,两浙提举茶盐。宝祐四年以中奉大夫、太府卿除秘阁修撰、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开庆元年除集英殿修撰奉祠。见《宝庆会稽续志》卷二,《癸辛杂识》后集,《晞发遗集》卷下,《咸淳临安志》卷五○,《宋史》卷四六《度宗纪》,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一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衢州人,字德夫,号方山。理宗绍定二年进士。为著作佐郎、假司马光五规之名,条上时弊,词旨切直。宝祐四年,迁礼部侍郎、同签书枢密院事。与丁大全俱用事,为言者论罢。后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提举洞霄宫,褫职罢祠。度宗咸淳三年,追夺执政恩数,送信州居住,卒于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3—1280 【介绍】: 宋庆元府慈溪人,字东发。理宗宝祐四年进士。度宗时,为史馆检阅,与修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进言指陈时弊,出通判广德军,寻移绍兴府,知抚州,有善政。改提点刑狱,移浙东提举常平,摧抑豪强,赈抚饥民,为贵富所怨。学宗周敦颐、二程、朱熹。卒后私谥文洁先生。有《古今纪要》、《黄氏日抄》。
全宋文·卷八○二九
黄震(一二一三——一二八○),字东发,号于越,庆元府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年四十四登宝祐四年进士第,调吴县尉。景定元年摄华亭县,复摄长洲县,皆有政声。辟主管浙东提举常平帐司文字,改辟提领镇江转般仓分司。擢史馆检阅,与修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出通判广德军,改绍兴府。咸淳七年知抚州,推行荒政,民赖以安。升提举江西常平仓司,恤孤赡贫,全活者众。改提点江西刑狱,决滞狱,清民讼,致豪贵怨,以谗言劾去,奉云台祠。贾似道罢相,以宗正寺簿召。移浙东提举常平,升直宝章阁。宋将亡,归宝幢山中。宋亡,饿而卒,年六十八。门人私谥曰文洁先生。震为人清介自守,尊朱子学,轻讲说,重践履,所著有《古今纪要》十九卷(存)、《古今纪要逸编》一卷(存)、《戊辰修史传》一卷(存)、《黄氏日钞》九十七卷(存)。
郑雄飞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九八三
郑雄飞,字景温,号慥堂,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人。登端平二年进士,为临安府学教授。宝祐四年以秘书丞除著作郎,差知徽州。景定元年以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太子侍读,差知绍兴府。二年兼太子右谕德,除宗正少卿。累官秘书少监、户部侍郎。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九,《宝庆会稽续志》卷二,《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南宋制抚年表》卷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逢圣,号水村。理宗淳祐十一年,以《》学召赴阙,充秘书省检校文字,迁校勘。官至朝请大夫直秘阁。有《水村易镜》。
全宋文·卷八○二二
林光世,字逢圣,号水村,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淳祐十一年理宗览其所著《易范》,诏召赴阙,充秘书省检阅文字。宝祐二年特添差浙西提举司干办公事。后以将作丞知潮州。开庆元年召为都官郎中,迁将作监。景定元年除浙东提举,时暂兼权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二年,赐同进士出身,除司农少卿,兼史职。著有《水村易镜》一卷(存)、《景定嘉言》二十篇。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会稽续志》卷二,《宋史》卷四三《理宗纪》,《经义考》卷三五,雍正《福建通志》卷六八。
季镛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处州龙泉人,字伯韶。从金华何基学。理宗淳祐十二年知严州,时值水灾,首蠲秋苗十六,宽京府榷籴之令,开仓赈济,民得以安生。官至两浙转运使。
全宋文·卷八○二八
季镛,字伯韶,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初从金华何基学,淳祐十二年累官知睦州,有惠政。景定初知绍兴府。三年,除将作监,寻除直龙图阁、两浙转运副使,诏知临安府。咸淳初,官至司农卿兼户部侍郎。见《景定严州续志》卷二、三,《宝庆会稽续志》卷二,《咸淳临安志》卷四九,《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宋元学案》卷八二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台州天台人,字正己。钱象祖孙。理宗景定元年知严州,浙右大水,救荒赈济,弛耀禁,平市价,民赖以全活。三年,升徽猷阁直学士、浙东路提点刑狱。
全宋诗
钱可则,字正己,天台(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元年(一二六○)知严州。三年,知绍兴府兼浙东提举。事见《景定严州续志》卷二、清光绪《严州府志》卷一二。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八一五九
钱可则,字正己,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象祖孙。景定初自太府丞知严州,救荒活民。三年,移知嘉兴府,除尚左郎官,升直徽猷阁、除浙东提举。四年,迁军器监。见《景定严州续志》卷二、四,《会稽续志》卷二,《万姓统谱》卷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