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遏恶扬善(遏惡揚善)  拼音:è è yáng shàn
掩藏他人缺点和过失而褒扬其好处。《易经。大有。象曰》:「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三国魏。阮籍 通易论:「是以君子一类求同,遏恶扬善,以致其大。」
《國語辭典》:讳疾忌医(諱疾忌醫)  拼音:huì jí jì yī
名医扁鹊三见蔡桓公,皆看出桓公有病,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但桓公却不承认,也不肯就医,终至丧生。见《韩非子。喻老》。后比喻掩饰过失而不愿听人规劝。如:「有缺点就要改进,切莫讳疾忌医。」
《漢語大詞典》:讳掩(諱掩)
回避掩饰。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人事亦然,衣食家室邦国之争,形现既昭,已不可讳掩。”
分類:回避掩饰
《漢語大詞典》:补过饰非(補過飾非)
掩饰过错。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六:“文士笔墨,为人补过饰非,往往如是。”
《漢語大詞典》:闇蔽
(1).愚昧蔽塞。旧题 春秋 孔子 《猗兰操》:“时人闇蔽,不知贤者。年纪迈逝,一身将老。”三国志·吴志·步骘传:“受性闇蔽,不达道数。”隋书·天文志中:“闇蔽不明,有所伤害。” 梁启超 《上陈宝箴论湖南应办之事书》:“但使於政学之本原,略有所闻, 中 外之情形,无所闇蔽,可以广风气,消阻力,如斯而已。”
(2).掩饰,欺蒙。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今孝廉必试经无脱谬,而秀才必对策无失指,则亦不得闇蔽也。”
《國語辭典》:挡箭牌(擋箭牌)  拼音:dǎng jiàn pái
1.遮挡飞箭的盾牌。也称为「遮箭牌」。
2.比喻借辞推托或掩饰的藉口、理由。如:「每次叫他帮忙做家事,他就以考试作为挡箭牌。」
《國語辭典》:打掩护(打掩護)  拼音:dǎ yǎn hù
军事上指为掩护主力部队完成任务,而从旁侧或正面攻打敌军。比喻遮掩、掩饰。
《漢語大詞典》:打脸挂须(打臉挂鬚)
画花脸,挂胡须。谓化装以掩饰本来面目。 谢觉哉 《整骄傲的方子》:“强盗‘打脸挂须’,骄傲的人‘装腔作势’,都为的是吓唬人。”
《漢語大詞典》:谦饰(謙飾)
谓因谦逊而掩饰真情。云笈七籤卷九七:“君今语,不得有谦饰之词。”
《漢語大詞典》:曲讳(曲諱)
(1).蓄意隐瞒。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若 杨桓 曲讳 后唐 潞王 焚璽之事,遂直以 宋 元符 所献者当之,傅会以实其事。”
(2).指曲意加以掩饰。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吾人追究作俑之罪,春秋之义,责备贤者,虽以 子舆氏 阐明民政之功,而亦不能为之曲讳矣。”
《漢語大詞典》:曲饰(曲飾)
曲加掩饰。 金 王若虚 《诸史辨惑上》:“《隋史》 高熲 平 陈 , 晋王 广 欲纳 张丽华 。 熲 曰:‘ 武王 灭 殷 ,戮 妲己 ,今平 陈国 ,不宜取 丽华 。’遂斩之。王甚不悦。《通鑑》所载其语尤详。而陈书南史乃谓 晋王 命斩之。此必当时秉笔者曲饰主闕,而 姚思廉 、 李延寿 猥承其误耳。跡 煬帝 所为,当以《隋史》为正。”
分類:掩饰
《漢語大詞典》:捏饰(捏飾)
亦作“揑饰”。 掩饰。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王兰泉先生》:“回至 荆州 , 方家渊 堤工尚未修补,乃具奏 方理 草率揑饰,落其职。”
分類:掩饰
《漢語大詞典》:铍掩(鈹掩)
掩盖,掩饰。 清 徐鼒 《小腆纪年附考》卷十三:“公髮种种矣,与髠何异?但稍加鈹掩众目,即可婉曲报闻耳。”
分類:掩盖掩饰
《漢語大詞典》:顺过饰非(順過飾非)
谓徇私迁就而掩饰错误。宋史·律历志十五:“ 忠辅 於粗窥大衍之旨,创立日法,撰演新历,不敢以言者,诚惧太史顺过饰非。”
《漢語大詞典》:饰乱(飾亂)
掩饰祸乱。国语·周语下:“民有怨乱,犹不可遏,而况神乎!王将防鬭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鬭也,其无乃章祸且遇伤乎?”
分類:掩饰祸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