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待客厅(待客厅)  拼音:dài kè tīng
接待客人的房间。如:「经理在待客厅与来访的客户洽谈。」《三侠五义》第一三回:「展爷在暗中见有待客厅三间,灯烛明亮,内有人说话。」
《国语辞典》:店保  拼音:diàn bǎo
旧称旅店或酒馆中接待顾客的人。也称为「店小二」。
《漢語大詞典》:公车上书(公車上書)
(1). 汉 制,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史记·滑稽列传:“ 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2).指 清 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895年( 清 光绪 二一年)4月, 清 政府在 中 日 甲午战争中失败,派 李鸿章 赴 日 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 康有为 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当时正在 北京 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请愿, 康有为 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馀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
《國語辭典》:地主之谊(地主之誼)  拼音:dì zhǔ zhī yì
本地主人应尽的情谊。指招待外地来的客人。《儒林外史》第二二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文明小史》第一回:「况且他们来的是客,你我有地主之谊,书上还说送往迎来,这是一点不错的。」
《漢語大詞典》:出门如宾(出門如賓)
出外做事象接待贵宾那样认真谨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杨伯峻 注:“论语·颜渊篇记 孔子 之言‘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与此义同。”
《漢語大詞典》:嫔物(嬪物)
诸侯进献供王接待宾客用的贡物。指妇女所生产的丝麻等制品。周礼·秋官·大行人:“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嬪物。”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嬪物,妇人所为物也。’……嬪物,丝枲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上:“嬪亦当读为宾……宾物,宾客之事所用之物也。”参见“ 嬪贡 ”。
《漢語大詞典》:嫔贡(嬪貢)
供王接待宾客用的贡物,指皮帛丝麻之属。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二曰嬪贡。” 郑玄 注:“嬪,故书作宾……谓嬪贡丝枲。”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上:“祀与宾相对为文,其为宾客之事明甚……祀贡以供王祭祀之事,宾贡以供王宾客之事,非谓诸侯来宾而贡之,因谓之宾贡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上:“宾本字也,嬪借字也,读当如其本字,不当依借字为解。”
《漢語大詞典》:十方常住
佛教语。四种常住之一。谓接待往来僧人的寺院。亦称庙产等物品。见《行事钞》卷中之一。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体通四方。”《水浒传》第六回:“我这里是个非细去处。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个云游和尚,引着一个道人,来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没的都毁坏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及病起往访,则寺中无是二僧。或曰古佛现化;或曰十方常住,来往如云,萍水偶逢,已飞锡他往云。”
《國語辭典》:开吊(開弔)  拼音:kāi diào
丧家择期接受吊唁。《文明小史》第四一回:「等到开吊那天,到者上自官场,下至学堂,一齐都来吊奠。」也作「开丧」。
《國語辭典》:客帐司(客帳司)  拼音:kè zhàng sī
旧时负责接待、侍奉的基层官吏。《水浒传》第八回:「提辖官能掌机密,客帐司专管牌单,吏兵沉重,节级严威。」
《國語辭典》:交待  拼音:jiāo dài
接待。《三国志。卷四五。蜀书。杨戏传》:「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漢語大詞典》:接待室
一种用于正式接待客人的房间(如在企(事)业单位或机关)
《漢語大詞典》:莫不倾动加礼
没有不表示敬佩,以恭敬之礼接待的,加礼,礼遇有加,以恭敬之礼接待,待人厚于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