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7—1909 【介绍】: 清直隶南皮人,字香涛,又字香岩、孝达,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号抱冰,又号广雅。少时工词章。同治二年进士。光绪初,擢司业,迁洗马。遇事敢言,曾请斩崇厚,毁俄约。与宝廷、陈宝琛、张佩纶等号为清流。中法战争时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事与文备并举,以谋自强。后督湖广近二十年,筹卢汉铁路,办汉阳铁厂、萍乡煤矿、湖北枪炮厂,设纺织四局,创两湖书院等,为后起洋务派首领。提倡“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反对戊戌变法,作《劝学篇》以明宗旨。庚子之役,参与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及唐才常自立军起事。光绪末,擢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定清末教育制度,力谋振兴国势,而为满族宗贵所挠,不能有所作为。卒谥文襄。所作文章典瞻,诗亦淹博沉丽。有《张文襄公全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二
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晚号抱冰,南皮人。同治癸亥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襄。有《广雅堂集》。
词学图录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一字香涛,又号壶公、抱冰。谥文襄。直隶南皮人。同治二年进士,官至显位。宣统继位,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有《广雅堂诗集》。
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之洞(1837—1909) 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香涛、芗涛,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咸丰二年(1852)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殿试探花。累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13岁回家乡南皮应童子试时曾游黄鹤楼。同治六年(1867)任湖北学政时为黄鹤楼写楹联一副:“江汉美中兴,愿诸君努力匡时,莫但赏楼头风月;輶轩访文献,记早岁放怀游览,曾饱看春暮烟花。”后来又为黄鹤楼(奥略楼)再次题联:“昔时整顿乾坤,缔造皆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还曾作七律《黄鹤楼太白堂》。同治黄鹤楼被焚毁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拟重建并主张“此楼当造铁壁,才能避免火灾”,后因种种原因重建方案未能得到实施。光绪三十三年(1907),擢升军机大臣后,其僚属捐款在黄鹤楼故址处筑建一楼,拟名为“风度楼”。张之洞知道后,建议用“奥略”二字为名,并亲笔题写“奥略楼”楼名。此后较长一段时间,一些游客将此楼视作“黄鹤楼”前来登临、游览。
维基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直隶南皮县(今河北南皮)人,晚清重臣。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15岁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据说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还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宣统元年(1909年)病卒,谥文襄。著有《广雅堂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國語辭典》:探花  拼音:tàn huā
1.科举时代殿试一甲第三名。《红楼梦》第二回:「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
2.看花。唐。皮日休 奉和鲁望春雨即事次韵:「野客正閒移竹远,幽人多病探花稀。」
《漢語大詞典》:探花使
(1).亦称“ 探花郎 ”。 唐 时称进士及第后 杏园 初宴时采折名花的人,常以同榜中最年少的进士二人为之。 北宋 因之。 唐 李淖 《秦中岁时记》:“进士 杏园 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它人先折花,二使皆被罚。”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六:“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
(2).鸟名。即桐花凤。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卷中:“桐花凤小於玄鸟,春暮来集桐花,一名‘收香倒掛’,又名‘探花使’。” 明 杨慎 《桐花凤画扇》:“ 李之仪 有《阮郎归》一词咏倒掛云:‘朱唇玉羽下 蓬莱 ,佳时近早梅。探花情味久安排,枝头开未开……’自注云:‘此鸟以十二月来,一名收香倒掛,又名探花使。性极驯,好集美人釵上,宴客终席不去,人爱之无所害。’”参见“ 桐花凤 ”。
《國語辭典》:桐花凤(桐花鳳)  拼音:tóng huā fèng
动物名。一种鸟,形似鹦鹉,但体型较小。暮春时常栖息在桐花树上,性喜吸桐花朝露,故称为「桐花凤」。
《國語辭典》:探花郎  拼音:tàn huā láng
唐代进士及第者初宴于杏园,选年纪最小者为探花使,到宋代则称为「探花郎」。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六:「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自唐以来,榜榜有之。」
《漢語大詞典》:探花使
(1).亦称“ 探花郎 ”。 唐 时称进士及第后 杏园 初宴时采折名花的人,常以同榜中最年少的进士二人为之。 北宋 因之。 唐 李淖 《秦中岁时记》:“进士 杏园 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它人先折花,二使皆被罚。”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六:“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
(2).鸟名。即桐花凤。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卷中:“桐花凤小於玄鸟,春暮来集桐花,一名‘收香倒掛’,又名‘探花使’。” 明 杨慎 《桐花凤画扇》:“ 李之仪 有《阮郎归》一词咏倒掛云:‘朱唇玉羽下 蓬莱 ,佳时近早梅。探花情味久安排,枝头开未开……’自注云:‘此鸟以十二月来,一名收香倒掛,又名探花使。性极驯,好集美人釵上,宴客终席不去,人爱之无所害。’”参见“ 桐花凤 ”。
《國語辭典》:探花宴  拼音:tàn huā yàn
唐朝进士及第者,于杏园初会,称为「探花宴」。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使,遍游名园,若它人先拆花,二使皆被罚。」
《漢語大詞典》:探花使
(1).亦称“ 探花郎 ”。 唐 时称进士及第后 杏园 初宴时采折名花的人,常以同榜中最年少的进士二人为之。 北宋 因之。 唐 李淖 《秦中岁时记》:“进士 杏园 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它人先折花,二使皆被罚。”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六:“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
(2).鸟名。即桐花凤。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卷中:“桐花凤小於玄鸟,春暮来集桐花,一名‘收香倒掛’,又名‘探花使’。” 明 杨慎 《桐花凤画扇》:“ 李之仪 有《阮郎归》一词咏倒掛云:‘朱唇玉羽下 蓬莱 ,佳时近早梅。探花情味久安排,枝头开未开……’自注云:‘此鸟以十二月来,一名收香倒掛,又名探花使。性极驯,好集美人釵上,宴客终席不去,人爱之无所害。’”参见“ 桐花凤 ”。
《漢語大詞典》:探花筵
见“ 探花宴 ”。
《國語辭典》:探花宴  拼音:tàn huā yàn
唐朝进士及第者,于杏园初会,称为「探花宴」。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使,遍游名园,若它人先拆花,二使皆被罚。」
《國語辭典》:鼎甲  拼音:dǐng jiǎ
科举时代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儒林外史》第八回:「将来不日高科鼎甲,老先生正好做封翁享福了。」也称为「鼎元」。
《漢語大詞典》:留馆(留館)
清 制,进士之中在一甲里一二三名的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在二甲、三甲里的,再应朝考,成绩优者到翰林院学习三年,称“庶吉士”。学习期满,举行“散馆”考试,优等的授翰林院正式官职,原为二甲进士授编修,原为三甲进士授检讨,称为“留馆”。未留馆的,可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官场现形记》第五八回:“乡试三场,会试三场;取中之后,还要復试,又是殿试、朝考、留馆。诸君都是过来人,那一层门槛可以越得过。”参阅《清会典事例·翰林院·散馆》
《國語辭典》:鼎元  拼音:dǐng yuán
状元、榜眼和探花的总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姑寄御酒二瓶,为伯父颐老之资;宫花二朵,为贤郎鼎元之兆。」也作「鼎甲」。
《國語辭典》:三鼎甲  拼音:sān dǐng jiǎ
科举殿试一甲共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三鼎甲」。《儒林外史》第三○回:「尊府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
《国语辞典》:鼎元之分  拼音:dǐng yuán zhī fèn
中状元、榜眼或探花。《儒林外史》第二回:「弟也曾把这话回禀过大主考座师,座师就道弟该有鼎元之分。」
《漢語大詞典》:鳌甲(鼇甲)
犹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合称。 明 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二·壬辰会元:“二 林 皆 福建 之 福州 人,二 吴 皆 直隶 之 苏州 人,同姓、同郡、同单名,前则同入鼇甲,后则同拜郎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