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捐躯(捐軀)  拼音:juān qū
舍弃身躯。比喻为国家牺牲生命,或因公丧身。《三国演义》第二六回:「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断首捐躯。」
分類:捐躯国家
《国语辞典》:为国捐躯(为国捐躯)  拼音:wèi guó juān qū
为国牺牲性命。《清史稿。卷四九一。忠义传五。承顺传》:「在承顺为国捐躯,光明俊伟,于愿遂矣。遗爱在民,汉、番男妇老幼呼为活佛。」《文明小史》第四一回:「康太尊因为他是由学练体操而死,无异于为国捐躯。」
分类:牺牲性命
《国语辞典》:捐躯报国(捐躯报国)  拼音:juān qū bào guó
牺牲生命,报效国家。《元史。卷一五三。王楫传》:「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精忠岳传》第一六回:「我想做了武将,固当捐躯报国。」
《国语辞典》:捐躯赴难(捐躯赴难)  拼音:juān qū fù nàn
牺牲生命,奔赴国难。《明史。卷二○○。伍文定传》:「非真有捐躯赴难之义,戮力报主之忠,孰肯甘齑粉之祸,从赤族之诛,踏必死之地,以希万一难冀之功乎!」《西湖佳话。三生石迹》:「有一虎将,系京洛人,姓李名恺,率师拒敌,报国尽忠,捐躯赴难。」
《国语辞典》:捐躯济难(捐躯济难)  拼音:juān qū jì nàn
济,救助。捐躯济难指舍弃生命挽救国家危难。《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国语辞典》:捐躯疆场(捐躯疆场)  拼音:juān qū jiāng cháng
疆场,本当作疆埸,埸俗误作场。「捐躯疆场」指战死于战场。如:「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惜捐躯疆场的精神,永远令人敬佩!」
分类:本当战场
《国语辞典》:捐躯殒首(捐躯殒首)  拼音:juān qū yǔn shǒu
舍弃身躯,丢掉头颅。指牺牲生命。《孤本元明杂剧。娶小乔。第三折》:「我道来不轻微,设若便捐躯殒首当出力。」
《国语辞典》:断首捐躯(断首捐躯)  拼音:duàn shǒu juān qū
因公或为国牺牲生命。《三国演义》第二六回:「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断首捐躯,致负所托,故尔暂且羁身,冀图后会。」
分类:牺牲生命
《漢語大詞典》:粉骨捐躯(粉骨捐軀)
谓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唐 杜牧 《又谢赐批答表》:“誓当戮力尽瘁,粉骨捐躯,知无不为,见死寧避!” 明 张居正 《四辞恩命疏》:“九鼎百朋,不足以喻其荣重矣。粉骨捐躯,不敢忘报。”
《國語辭典》:致命  拼音:zhì mìng
1.传话、传达命令。《仪礼。聘礼》:「劳者奉币入,东面致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
2.牺牲生命。《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3.使丧失生命。如:「致命的一击」。《水浒传》第一三回:「今日军中自家比试,恐有伤损。轻则残疾,重则致命。」
《漢語大詞典》:遗生(遺生)
(1).忘却自我的存在。庄子·达生:“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 成玄英 疏:“故弃世事则形逸而不劳,遗生涯则神凝而不损也。”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
(2).捐躯;献身。吕氏春秋·士节:“二曰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高诱 注:“惟意所在,不必生也,故曰遗生也。” 晋 陶潜 《读史述九章·程杵》诗:“遗生良难,士为知己,望义如归,允伊二子。”泛指去世。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六:“ 谦 怪语曰:‘何不进耶?’对曰:‘遗生已久,无宜干突。’始悟是鬼。”
(3).馀生;残留的生命。《宋书·周朗传》:“自华夷争杀,戎夏竞威,破国则积尸竟邑,屠将则覆军满野,海内遗生,盖不餘半。”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昔 齐懿公 游 申池 , 邴歜 、 阎职 二人害公於竹中,今池无復髣髴,然水侧尚有小小竹木,以时遗生也。”
《漢語大詞典》:弃躯(棄軀)
捐躯;舍弃生命。汉书·吴王刘濞传:“今 吴王 自以与大王同忧,愿因时循理,弃躯以除患於天下,意亦可乎?” 宋 苏轼 《送乔仝寄贺君》诗之一:“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鬚。红颜白髮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
《漢語大詞典》:徇命
犹言捐躯。徇,通“ 殉 ”。隋书·列女传·郑善果母:“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新唐书·郑善果传:“今以忠臣子为逆贼徇命至伤夷,谓何?”
分類:捐躯
《漢語大詞典》:艾命
舍生;捐躯。艾,通“ 刈 ”。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夫官位、财币、金赏者,君之所轻也;操锋履刃、艾命投死者,士之所重也。”
分類:舍生捐躯
《漢語大詞典》:捐骸
犹捐躯。《再生缘》第二四回:“老师青目门生幸,惟有捐骸报圣王。”
分類: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