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楞严经直指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明释函是疏。其嗣法门人今释序之曰:「吾师天然是和上,宴坐丹霞,以三月成直指。(中略)言言本色,不借华词。其不可思议之妙,实有与诸家回绝者。」
楞严经指掌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清释通理述。等不等观杂录四曰:楞严经以阿难示堕发起大教,专为正路修行人欲漏未除者作榜样也。若为邪僻之徒,寻常教诫,不一而足。指掌疏以诈现威仪等语,贬斥阿难,大失经意。盖误堕之由,非阿难起意贪欲,乃摩登以咒摄入。若非阿难正直,则摩登以色钩引已足,何待咒摄?阿难内心清净,未动淫念。但力不自由,难以摆脱耳。
楞严序指味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释谛闲述疏。天如禅师唯则撰楞严经序,而谛闲疏之也。
弹指
【佛学大辞典】
(杂语)经中有三意:一为许诺,行事钞下三之三曰:「增一云:如来许请,或默然,或俨头,或弹指。」一为欢喜,法华经神力品曰:「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法华文句十曰:「弹指者随喜也。」一为警告,嘉祥法华义疏十一曰:「为令觉悟,是故弹指。」【又】(杂语)时名。戒疏二下曰:「僧祇云:二十念为瞬,二十瞬为弹指。」
【俗语佛源】
原指印度的习俗。其法,弯曲食指,再用大拇指捻弹作声。印度人用弹指表示喜悦、赞叹等意思。如《法华经·如来神力品》:「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一时声,俱共弹指。」智注:「弹指者,随喜也。」在古代,中国人已熟悉印度人的这个习俗。如《世说新语·政事》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复无人。』任大喜悦,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兰!』」后在诗文中,多用「弹指」表示激愤。如宋·文天祥《与湖南大帅江丞相论秦寇事宜札子》:「凡怀忠愤,无不弹指!」不过,今天人们用「弹指」一词,多表示短暂易逝的时间。如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又如郭沫若《北上纪行》诗之五:「弹指人将老,回头憾苦多。」亦作「一弹指顷」。如赵朴初《满庭芳·为人民大会堂作》词:「一弹指顷恒沙涌,楼殿重重。」此比喻意亦出于佛经。《无量寿经》谓:一心念佛的人,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如弹指顷,即生彼国(西方净土)」。「一弹指顷」有多长呢?或说「心九百六十转」康僧会《大安般守意经》序),或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翻译名义集·时分》)等。可见,「弹指」之间虽很短暂,但已有许多念头在生生灭灭了。(李明权)
弹指顷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弹指之顷。观无量寿经曰:「如弹指顷,即生彼国。」
横柱指合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合掌之一。
烧指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教苦行之事,自烧其指,以表示其信仰之诚也。北史曰:并令烧指吞炭,出家为尼。韩愈文曰:焚顶烧指,百十为群。
【佛学常见辞汇】
自烧手指,以表示其信仰之虔诚。
灯指
【佛学大辞典】
(人名)比丘名。王舍城长者之子,生时一指放光,故名灯指。初富而中贫,后又富。出家得罗汉果。见灯指因缘经,法苑珠林三十五。
灯指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说灯指比丘在俗时,前后富福中间贫困之往昔宿因。
翳迦鼻指迦
【佛学大辞典】
(术语)Ekavicjka,旧译曰一种子。新译曰一间。圣者之位名。(参见:一间)。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翳迦此云一,鼻至迦此云间。言有一间在,不得般涅槃也。旧云一种子者,梵言鼻致迦,此云种。斯或译者不善梵音,或笔人不寻本语,致玆讹失也。」瑜伽伦记六曰:「一间者,唯为一生所间,不得涅槃,故名一间。间是隙,旧名一种子,谓不正也。」
触指
【佛学大辞典】
(杂名)印度之俗,上厕以左手之第四指第五指洗肛门,故左手无论,左手之四五指皆为触指,忌触于食器也。触者增韵云污也。日用轨范展钵法曰:「以两手大拇指迸取鐼子,从小次第展,不得敲磕作声,仍护第四第五指为触指不得用。」
一弹指
【佛学常见辞汇】
(喻)极短的时间。
以指标月
【佛学常见辞汇】
指喻语言文字,月喻正法,以语言文字说正法,就如以指标月,学者当因指而见月,不当以指为月,见指不见月,也就是说,当因语言文字,而见正法,不应该把语言文字,当做正法,以致只见语言文字,不见正法。
燃指
【佛学常见辞汇】
把一只手指在佛前烧去,意思是拿这只手指来供佛。
伸手不见五指
【俗语佛源】
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大致是:悟道的人见一切实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正如禅家常说的:「了了见,无所见;无所见,了了见。」此俗语形容没有星星和月亮的漆黑一片的天色。如丁玲《粮秣主任》:「有一天夜里,天很冷,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