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还拜
【佛学大辞典】
(仪式)禅语。与答拜同。
礼拜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语伴谈,又曰和南Vandana,或作那谟悉羯罗Namas-ka%ra,译为礼拜。恭敬之意,现于身相也。陀罗尼集经一曰:「那谟悉羯罗,唐云礼拜。」义林章四本曰:「若云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亦云礼拜,讹名和南。」西域记二曰:「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礼拜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论所说五念门之一。净寺论注上曰:「归命即是礼拜门。」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论所说五念门之一。(参见:五念门)
【三藏法数】
谓修净土之人,清净身业,面对阿弥陀如来,一心翘勤恭敬礼拜,愿生彼国,是名礼拜门。(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礼拜正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正行之一。(参见:五种正行)
礼拜杂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杂行之一。(参见:五种杂行)
拜佛
【佛学常见辞汇】
礼拜诸佛。
拜忏
【佛学常见辞汇】
拜佛以求忏悔。
顶礼膜拜
【俗语佛源】
对人尊崇,敬畏直至,谓之顶礼膜拜。如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回:「一时轰动了吉州百姓,扶老携幼,都来顶礼膜拜。」顶礼是佛家最虔敬的礼拜仪式。其法,五体投地,以顶额触地(或尊者之足),翻双掌(表示承尊者之足)。《归敬仪》下释道:「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者:我所贵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极也。」例如清·张岱《陶庵梦忆·阿育王寺舍利》:「余初见三珠连络如牟尼串,煜煜有光。余复下顶礼,求见形相。再视之,见一白衣观音小像,眉目分明。」顶礼亦作朝拜解释。如《花月痕》第八回:「发愿朝山,航南海,涉峨嵋,前年顶礼五台。」置于「膜拜」,当为我国古代西北部族对敬畏者的礼仪,谓合掌加额,伏地跪拜。见于古书《穆天子传》二:「吾乃膜拜而受。」后连用为顶礼膜拜。(李明权)
拜佛修斋
【俗语佛源】
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内容之一。拜佛是佛教徒每天应修的定课;如入寺院,亦应礼拜佛菩萨等。拜佛必须依从佛教仪规,采取「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方式。至少三拜,或为三的倍数。斋字有戒、敬、清净等义。修斋原指过午不食,后转指不食肉(包括「长斋」与每月若干天的「花斋」)。此外,在家信徒在斋日修「八关斋戒」,使身口意清净,也叫「修斋」。修斋还包括设食供养僧众的「斋僧」,为亡人设斋会的「斋七」等。总之,一切时、一切处「自净其意」,便名「修斋」。俗语用「拜佛修斋」形容修习佛法者。如清·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生来心地最慈仁,拜佛修斋一秉仁。」(李明权)
五功德──礼拜五功德
【三藏法数】
(出增一阿含经)
〔一、端正〕,谓因见佛相好发欢喜心,而生渴仰,以此因缘,来世即得相貌端正也。
〔二、好声〕,谓因见如来相好已,三称佛号,南无如来,以此因缘,来世得好音声也。(梵语南无,华言归命。)
〔三、多财饶宝〕,谓于如来所,而作大施散华、然灯而供养之,以此因缘,来世获大财宝也。
〔四、生长者家〕,谓若见如来相好,心无染著,长跪叉手,至心礼佛,以此因缘,来世得生长者家也。
〔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谓由恭敬礼拜如来,所获功德,来世得生善处,及于天上也。
不必礼拜,应常忆念第一义空
【三藏法数】
谓不必拘于礼诵之功,但当存心忆念正理,不谤三宝,不于修梵行人作恶留难,是即忏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