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折子  拼音:zhé zi
以白纸折叠而成的册子,分全折五开半及半折三开半两种。封面和封底加贴厚纸,外加硬套。多用于记帐或开列清单等。也作「摺子」。
《國語辭典》:摺子  拼音:zhé zi
1.将纸张摺叠成页的册子。用以记事或开列清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抄了一张清单,一齐开了个白摺子,连这信封在一起,打发人来投递。」也作「折子」。
2.清代官员对皇帝所上的奏章。《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后来制台又为他特地上了一个摺子,拿他奏派了全省学务总办一席。」
3.吴语。指米店中卷成筒形用以存米的芦席。《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第二日清早,卜诚起来,扫了客堂里的地,把囤米的摺子搬在窗外廊檐下。」
《國語辭典》:折子戏(折子戲)  拼音:zhé zi xì
元杂剧一本通常分四场,一场称为「一折」,因观众特别喜看戏中某「一折」,故而将此一高潮场次抽出以单独上演的演出型式,即称为「折子戏」。约始于昆曲后期。
《漢語大詞典》:折子书(折子書)
曲艺名词。指从评语、弹词等的长篇曲目中,选择一回或一段,经过一定的整理加工,成为一个可以独立演出的曲目。一般要求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有头有尾。现在苏州评话、弹词的一出折子书,大多在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内演完。
《漢語大詞典》:戏折子(戲折子)
开列戏曲目录的折子。 巴金 《春》五:“瞎子坐定了,拿出戏折子请主子点戏。”
《漢語大詞典》:拜折子(拜摺子)
见“ 拜摺 ”。
《漢語大詞典》:拜摺
亦称“ 拜摺子 ”。 清 制,督抚以上有要事专折上奏,把折匣供在大堂香案上,对之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取交折差,高捧头上,开中门送出。拜折时,属员站班,步兵排队,放炮奏乐,仪节隆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然而你看他拜摺子也説禁烟,出告示也説禁烟,下札子也説禁烟,却始终不曾説出禁烟的办法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抚臺一面拜摺参办。”
《漢語大詞典》:白折子(白摺子)
(1).旧时用于练字习文的空白折子。《花月痕》第二六回:“适有 荷生 习楷的白摺堆在案头,随手取一本,却已套有印格,便磨墨蘸笔,作起楷书来。”
(2).旧时用于写呈文、公文的空白折子。亦借指呈文、公文。 老舍 《二马》第二段二:“他考过几回学部的录事,白折子写不好,作录事的希望只好打消。”
(3).记录钱物的折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各钱庄﹞将两年多的往来帐目,抄了一张清单,一齐开了个白摺子,连这信封在一起,打发人来投递。”
《漢語大詞典》:篾折子
竹席。 沙汀 《代理县长》:“我不信会在这里拖得出个名堂来的,死了会连篾折子都找不到一张哩!”
分類:竹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