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扶桑  拼音:fú sāng
1.朱槿的别名。参见「朱槿」条。
2.古代相传东海外有神木叫扶桑,是日出的地方。《楚辞。屈原。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后为太阳的代称。晋。陶渊明〈閒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3.日本的别名。参见「日本」条。
《漢語大詞典》:扶来(扶來)
亦作“ 扶徠 ”。亦作“扶犁”。 传说为 伏羲 乐名。通典·乐一:“ 伏羲 乐曰《扶来》,亦曰《立本》。”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三·炎帝上:“乃命 邢天 作《扶犂》之乐,制《丰年》之咏。” 罗苹 注:“扶犂,一作‘扶来’,即 伏羲 之《凤来》。来、犂古同音尔。”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一·太昊:“长离徠翔,爰作荒乐,歌《扶徠》,咏网罟,以镇天下之人。” 罗苹 注:“《扶徠歌》,即《凤来》之颂,乃 神农 之《扶犂》也。扶、凤,来、犂,音相同尔。” 明 张居正 《答应天抚院书》:“不肖鄙朴不文,亦宜歌《扶徠》,颂盛德,以为觴侑。”
分類:伏羲乐名
《國語辭典》:扶持  拼音:fú chí
1.搀扶。《三国志。卷一一。魏书。管宁传》:「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
2.支持、照顾。《孟子。滕文公上》:「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國語辭典》:扶疏  拼音:fú shū
枝叶繁茂四布的样子。《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汉。枚乘〈七发〉:「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
《國語辭典》:扶摇(扶搖)  拼音:fú yáo
1.自下盘旋而上的暴风。唐。王勃 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2.快速急遽。如:「最近公司业绩扶摇直上,同仁们都非常兴奋。」
《國語辭典》:扶杖  拼音:fú zhàng
拄杖而行。《史记。卷一○三。万石君传》:「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也作「扶筇」。
分類:扶杖拄杖
《漢語大詞典》:相扶
相辅;相依。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下和平,与义相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马融 鸿儒,思洽识高,吐纳经范,华实相扶。” 宋 王安石 《酴醾金沙二花合发》诗:“相扶照水弄春柔,发似矜夸歛似羞。”
《國語辭典》:扶风(扶風)  拼音:fú fēng
1.迅疾的风。《淮南子。览冥》:「阴阳交争,降扶风,杂冻雨,扶摇而登之。」
2.县名。参见「扶风县」条。
《國語辭典》:扶筇  拼音:fú qióng
拄杖而行。宋。张守〈人惠方竹杖〉诗:「多病扶筇老自便,得君方竹更轻坚。」《西游记》第一四回:「那里面有一老者,扶筇而出,啒喇的开了门。」也作「扶杖」。
分類:扶杖
《國語辭典》:扶病  拼音:fú bìng
支撑病体,带病工作或行动。唐。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诗:「老大希逢旧邻里,为君扶病到方山。」也作「扶疾」。
《韵府拾遗 虞韵》:人扶
古诗一朝床枕上回转仰人扶苏轼诗青衣江畔人争扶杨奂诗云窗雾户长欢娱屋阶欲下须人扶
分类:人扶
《分类字锦》:扶醉
陆游 爱酒行行访市酤,醉中亦有稚孙扶。
分类:祖孙
《漢語大詞典》:扶携(扶攜)
(1).提携,扶植。《韩诗外传》卷五:“夫人性善,非得明王圣主扶携,内之以道,则不成为君子。”
(2).搀扶。 唐 韩愈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月餘,免符下,民相扶携,守州门,叫讙为贺。”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所欲面势好,老稚通扶携。” 明 袁宏道 《送观察侯公序》:“乃扶携而诉於臺,获以其事上请,詔进公一官。” 清 唐孙华 《发粟行》:“村民持票蹋城闕,扶携百里支官粮。”
《國語辭典》:扶舆(扶輿)  拼音:fú yú
1.搀扶及担抬。《韩诗外传》卷一○:「弟父之为医也,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史记。卷一一○。匈奴传》:「战而扶舆死者,尽得死者家财。」
2.盘旋而上。唐。韩愈 送廖道士序:「气之所穷,盛而不过,必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
《漢語大詞典》:扶犁
见“ 扶来 ”。
《漢語大詞典》:扶来(扶來)
亦作“ 扶徠 ”。亦作“扶犁”。 传说为 伏羲 乐名。通典·乐一:“ 伏羲 乐曰《扶来》,亦曰《立本》。”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三·炎帝上:“乃命 邢天 作《扶犂》之乐,制《丰年》之咏。” 罗苹 注:“扶犂,一作‘扶来’,即 伏羲 之《凤来》。来、犂古同音尔。”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一·太昊:“长离徠翔,爰作荒乐,歌《扶徠》,咏网罟,以镇天下之人。” 罗苹 注:“《扶徠歌》,即《凤来》之颂,乃 神农 之《扶犂》也。扶、凤,来、犂,音相同尔。” 明 张居正 《答应天抚院书》:“不肖鄙朴不文,亦宜歌《扶徠》,颂盛德,以为觴侑。”
分類:伏羲乐名
《國語辭典》:扶老  拼音:fú lǎo
1.扶,扶竹,一种竹子,适做拐杖,可供老人凭藉扶持,因称手杖为「扶老」。晋。陶渊明〈归去来辞〉:「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2.扶持年老的人。《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濒洙泗之水,其民涉度,幼者扶老而代其任。」晋。潘岳 马汧督诔:「扶老携幼,街号巷哭,呜呼哀哉。」
《國語辭典》:扶老携幼(扶老攜幼)  拼音:fú lǎo xī yòu
搀扶著老人,带领著小孩。形容民众成群结队而行。《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儒林外史》第一回:「乡里人听见锣响,一个个扶老携幼,挨挤了看。」也作「携老扶弱」、「携老扶幼」、「携老挈幼」、「携幼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