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原名曙,字扶桑。顺治十五年状元,授秘书院修撰。工诗及骈体文。颇为顺治帝所重。未几卒。
维基
孙承恩(1619年—1659年),原名曙,字扶桑。江南常熟(今江苏张家港市凤凰镇恬庄)人。清朝状元。
《國語辭典》:若木  拼音:ruò mù
古代传说中长在日落地方的树木。《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文选。扬雄。甘泉赋》:「吸清云之流瑕兮,饮若木之露英。」
《國語辭典》:蟠木  拼音:pán mù
盘屈的大木。唐。白居易 答马侍御见赠诗:「蟠木讵堪明主用,笼禽徒与故人疏。」
《漢語大詞典》:升扶(昇扶)
借指太阳。传说太阳从扶桑升起。以喻帝德。 唐 骆宾王 《对策文》之三:“徒以钻木轻焰,仰昇扶而曜暉;化草餘光,对含桂而炫彩。”
《漢語大詞典》:扶光
扶桑之光。指日光。亦指日。《文选·谢庄〈月赋〉》:“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於东沼,嗣若英於西冥。” 李善 注:“扶光,扶桑之光也。”《文选·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扶光迫西 汜 ,欢餘讌有穷。” 吕延济 注:“扶光,日也。”
分類:扶桑日光
《漢語大詞典》:三桑
(1).传说中的三株桑树。山海经·海外北经:“ 欧丝之野 在 大踵 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三桑无枝,在 欧丝 东,其木长百仞,无枝。”此无枝之三桑又见《北山经》《大荒北经》
(2).三株扶桑。扶桑为古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后因以“三桑”喻众辅臣。 明 夏完淳 《南越行送人入闽》:“古南 越 , 武夷 太姥 神灵穴,苍茫八柱倒江河,沆漭三桑扶日月。”按, 清 顺治 二年(1645年), 南明 郑鸿逵 、 黄道周 、 张肯堂 等拥立 唐王 朱聿键 于 福州 即皇帝位抗 清 ,故云“三桑扶日月”。
《国语辞典》:扶桑花  拼音:fú sāng huā
扶桑所开的花。腋出,单立,花梗较叶为长。萼钟形,外披星状毛,有朱红、黄、白或桃红色。也称为「朱槿花」。
分类:扶桑花梗
《漢語大詞典》:东榑(東榑)
东方榑桑。榑桑,即扶桑。传说中的神树,为日出之处。借指朝阳。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东榑纔吐,西崦已仄。”
分類:东方扶桑
《漢語大詞典》:赤槿
木名。即扶桑。花深红,日光照耀,赤如焰火。 唐 王勃 《上武侍极启》:“玄螭掩耀,光销赤槿之芒;白鹤摧辉,影灭青胡之宝。”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扶桑﹝集解﹞引 嵇含 《草木状》:“朱槿一名赤槿,一名日及,出 高凉郡 。花、茎、叶皆如桑。其叶光而厚。木高四五尺,而枝叶婆娑。其花深红色,五出……有蕊一条,长于花叶,上缀金屑,日光所烁,疑若焰生。”
《漢語大詞典》:榑槐
扶桑与槐树。借指公卿。清史稿·礼志七:“ 嘉庆 初元再举,设宴 皇极殿 ……上自榑槐,下逮袀襏,以至 蒙 、 回 、 番部 、 朝鲜 、 安南 、 暹罗 、 廓尔喀 陪价,略其年甲,咸集丹墀,诚盛典也。”参见“ 槐棘 ”。
《漢語大詞典》:槐棘
(1). 周 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后因以“槐棘”喻指三公九卿之位。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上自槐棘,降逮皁隶,论道经国,莫不任职。” 南朝 梁 任昉 《桓宣城碑》:“将登槐棘,宏振纲网。” 清 赵翼 《哭王述庵侍郎》诗:“奏凯归来大策勋,屡擢崇班到槐棘。”参见“ 三槐九棘 ”。
(2).礼记·王制:“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狱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后因以“槐棘”指听讼的处所。《三国志·魏志·高柔传》:“古者刑政有疑,輒议於槐棘之下。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是故先王之制,虽有亲、故、贤、能、功、贵、勤、宾,苟有其罪,不直赦也;必议於槐棘之下,可赦则赦,可宥则宥,可刑则刑,可杀则杀。”
《漢語大詞典》:朝开暮落花(朝開暮落花)
木槿的别名。为落叶灌木。又名扶桑、日及。 清 吴彦华 花史:“木槿,一名朝开暮落花,白曰椴,红曰櫬,一名日及。”参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扶桑。参见“ 木槿 ”。
《國語辭典》:木槿  拼音:mù jǐn
植物名。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外皮灰色,小枝细长。叶互生,具短柄,卵形、阔卵形或菱形。钝齿缘。夏季开花,具短梗,小苞片七至十枚,线形,花冠钟形,淡紫、桃红色或白色。蒴果长椭圆形,外披金黄色星状毛。一般供观赏,嫩叶可代茶叶或沐发。也称为「朝槿」、「朝生」、「白水锦」。
《漢語大詞典》:三足金鸡(三足金雞)
传说中的神鸡。 扶桑 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而后天下之鸡皆鸣。见神异经·东荒经。 明 汤式 《一枝花·赠素蟾》套曲:“索强似负灵蓍九尾神龟,更压着叫 扶桑 三足金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