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扑手(撲手)  拼音:pū shǒu
1.扑击招式。《水浒传》第二九回:「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
2.指相扑的好手。《水浒传》第七三回:「今年有个扑手好汉,是泰原府人氏,姓任名原,身长一丈,自号擎天柱。」
《漢語大詞典》:扑剌(撲剌)
方言。错乱。 明 沈榜 《宛署杂记·民风二》:“第民杂五方,里巷中言语亦有不可晓者,姑记其略……错乱曰扑剌。”
分類:方言错乱
《國語辭典》:扑击(撲擊)  拼音:pū jí
扑打攻击。如:「他奋身向前扑击,将手持利刃的歹徒制伏。」
《漢語大詞典》:震扑(震撲)
怒而攻打。 汉 扬雄 《法言·重黎》:“若 秦 楚 彊鬩震扑,胎藉三正,播其虐於黎苗,子弟且欲丧之,况於民乎?” 汪荣宝 义疏:“《太玄》:‘释震于廷。’ 范 注云:‘震,怒也。’《淮南子·説林》 高 注云:‘扑,击也。’”《艺文类聚》卷二五引 汉 陈琳 《应讥》:“而背枉违难,耀兹武功,徒独震扑山东,剥落元元。”
分類:攻打
《漢語大詞典》:杖扑
杖打,拷打。新唐书·王遂传:“ 遂 资性褊刻,杖扑皆踰制。”
分類:拷打
《國語辭典》:反扑(反撲)  拼音:fǎn pū
由挨打或消极抵抗的弱势局面转变成主动的强势攻击。如:「人类如果再继续破坏生态环境,终将遭受大自然的反扑。」
《漢語大詞典》:捶扑(捶撲)
亦作“ 捶扑 ”。 杖击;鞭打。后汉书·申屠刚传:“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於前,羣臣莫敢正言。”宋书·恩倖传·奚显度:“ 世祖 常使主领人功,而苛虐无道,动加捶扑。”周书·王罴传:“尝有吏挟私陈事者, 羆 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鞾履,持以击之。”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二:“从者拽 子卿 捶扑之,其夜遂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崔猛:“途遇数人,縶一男子,呵駡促步,加以捶扑。”
分類:鞭打
《國語辭典》:击扑(擊扑)  拼音:jí pū
击打、敲打。《大宋宣和遗事。利集》:「初五日夜,守殿卒闻殿中哭声甚哀,又闻击扑之声,移更方正。」
分類:扑打
《國語辭典》:扑旗(撲旗)  拼音:pū qí
一种杂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一红巾者弄大旗,次狮豹入场,坐作进退,奋迅举止毕,次一红巾者,手执两白旗子,跳跃旋风而舞,谓之『扑旗子』。」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舞队》:「鼓板、踏跷、扑旗。」
《漢語大詞典》:扑斗
搏斗。例如: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分類:搏斗
《國語辭典》:扑跌(撲跌)  拼音:pū dié
1.武术中相扑和摔跌动作。如:「摔跤场上,选手的扑跌动作,乾净俐落。」
2.猛然向前跌倒。如:「那人行走不小心,踢到石阶,扑跌在地上。」
《漢語大詞典》:猛扑
向某人或目标猛冲。例如:狮子猛扑羚羊;鹰的猛扑。
《漢語大詞典》:厮扑(廝撲)
即相扑。犹今之摔跤。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我这员外,件件不好,只好两件:廝扑、使棒。”
分類:相扑摔跤
《漢語大詞典》:跳扑(跳撲)
跳跃扑冲。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中山经·獜》:“有兽虎爪,厥号曰獜,好自跳扑,鼓甲振奋。” 骆宾基 《幼年》第二章:“ 小三点 也似乎知道是带它出游,撒着欢,向我前胸跳扑。”
分類:跳跃
《国语辞典》:扑脸(扑脸)  拼音:pū liǎn
1.扑打脸部。如:「用香粉扑脸。」也作「扑面」。
2.迎面。如:「花香扑脸。」也作「扑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