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观所缘缘论释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护法菩萨造,唐义净译,释观所缘缘论中破外执之与夺意者。
观遍计所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粗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拨遣之,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非虚无而存留之也。遍计所执性者,一止于凡夫之迷情,无其体性,恰如见绳而思为蛇,蛇但为妄想,无蛇之实体。依他起性者,依因缘而起之假事物,此因缘所生之法,虽非实有,而亦决非空无,如尚有绳之假相。圆成实性者,真性之体性,此性周遍万有而为实有,如绳之麻。因之而遍计者空无,依他者假有,圆成者实有也。分别此三性,第一重之唯识观也。
心所有法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心所)
【佛学次第统编】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谓心所有法者,亦名心数,与心相应,如臣随王,如仆随主,故名心所也。此应甚多,今略明六位五十一者,举相用之最著者言耳。
心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所有法之略。为心王之所有,而有贪瞋等别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识有五十一法。(参见:五位)
【佛学常见辞汇】
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  │
所─┤    行舍、不害)───────────────────十一├五
法 │随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六│十
│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 │一
│    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善心所
【佛学常见辞汇】
百法中的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有的心所,起此念,则今世他世,皆受其益,故名为善。善心所有十一种,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若五识心王,任运起善,则此十一善心所,皆与之相应。
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学常见辞汇】
无所住是不滞住善恶、是非、空有、断常、迷悟等等对待的两边,连中道亦不住。而生其心者,即是生其空寂灵知妙明真如的心。
所信之事理因果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之人,信有世间。信此世间,是大苦聚。信有其道,可以出此世间。信出世间后,有清净之涅槃可得。兹分二条说明之:
第一、用四句说之:
一、信苦 信世间一切是苦。
二、信集 信苦因于烦恼所集。
三、信灭 信脱苦宜取寂灭。
四、信道 信入灭须修正道。
第二、用三句说之:
一、信知生死须了(信世间之果宜断也)。
二、信知了生死须离贪爱(信离世间之因,即出世间之因也)。
三、信知灭尽为所归趣(信出世间之果也)。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之人,信世间种种差别之现相,其本体一如平等,无二无别,不变不异。虽本平等,然随种种殊缘,能成一切差别之相。故此平等恒一,即是差别万殊;差别万殊,不异平等恒一。总而言之,皆是一心,皆是一心万用而已。大乘之人,信得此理,对相不背真,对真不舍相,不偏不执,恒行中道。此大乘之大略也。
信所依止之三宝
【佛学次第统编】
信三宝者:
一、信佛 信佛为大导师,堪作依止,不信其馀邪师。
二、信法 信法可依之修行,不信其馀邪法。
三、信僧 信僧可为同行师友,不信其馀外道邪众。
信所依止之根本及三宝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起信论云: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信根本 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 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 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故。
四者、信僧 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我及我所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计著于我,有我我所。我者谓自身,我所者谓身外之事物,是为我所有,故名我所。智度论云:「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著五众(五蕴)为我,然后著外物为我所。」罗什法师曰:「离我众生空,离我所法空也。」圆觉经钞曰:「我谓正报,我所谓依报。」
烦恼所知二障
【佛学次第统编】
五教仪亦明二障:
一、烦恼障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 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又烦恼障亦名事障,续诸生死故。所知障亦名理障,碍正知见故。又事障亦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理障亦名智慧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表〕
诸识所依所缘
【佛学次第统编】
八识所依所缘:
一、眼识 眼根为所依,色境为所缘。
二、耳识 耳根为所依,声境为所缘。
三、鼻识 鼻根为所依,香境为所缘。
四、舌识 舌根为所依,味境为所缘。
五、身识 身根为所依,触境为所缘。
六、意识 依于末那遍缘一切处。
七、七识 依赖耶缘彼见分。
八、八识 依末那缘种子根身器界。
诸识俱有所依
【佛学次第统编】
诸识俱有所依者:
一、五识俱有所依有四:
一、同境依 谓五色根共取现境,故得此名。
二、分别依 谓第六识,与依同缘分别境故。
三、染净依 谓第七识,五识以由此识染污而成有漏,由此识净而成无漏,故得此名。
四、根本依 谓第八识,五识依此而得生故。
初不共依,馀三共依,谓彼此同依,非一识依,名为共依。唯一识依,非馀色依,名不共依。
二、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初不共依,后是共依。
三、第七末那俱有所依,但有一种,谓第八识,是不共依。
四、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是不共依。
烦恼所知二障(二)
【佛学次第统编】
烦恼所知二障:
一、烦恼障者,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及障生空,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此头数亦与烦恼障同,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及障法空,名所知障。
心所俱起
【佛学次第统编】
心所俱起者:
一、五法五俱起 谓于遍行中,有随一起,馀四亦必俱起也。
二、九法必六俱 谓于别境五不定四中,有随一起,必与遍行五数俱起也。
三、九法定十四 谓无门与八大随惑,必得俱起,于是遍行五数,亦必俱起也。
四、二十一十五 谓除轻安,馀十善,除无明瞋,馀八本惑,小随惑中谄诳憍三,谓之二十一。善十俱起,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五。本惑八中有随一起,无明八大随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五。谄诳憍中,有随一起,无明八大随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五也。
五、三法起十六 谓轻安及无惭无愧,谓之三法。轻安若起,馀十善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六。无惭无愧必得俱起,于是无明八大随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六。
六、八法十七俱 谓瞋及除诳谄憍馀七小随惑,谓之八法。随一若起,无明八大随惑,中随二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七。
王所相应
【佛学次第统编】
八论名曰心王,唯缘境之总相。五十一心所,亦缘别相。言相应者,时、依、缘、事,四义俱故,说名相应。
一、时 时谓刹那,是简前后。
二、依 依谓依根,即俱有无间是也,简别识。
三、缘 缘谓所缘,简别见分。
四、事 事谓体事,即简体多。
第八识与五心所相应, 谓遍行五心所。
第七识与十八心所相应, 谓四我烦恼、遍行五数、八随烦恼、并别境慧。
第六识五十一心所皆相应, 广缘内外三世诸法故。
前五识唯三十四心所相应, 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本惑三、即贪瞋痴、中随二惑、八大随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