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过午不食(過午不食)
佛教戒律。每日一餐,过了中午就不再吃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午食:“古以不能夕食为病, 宋 人言长年诀:夜卧不覆首,晚饭少数口。避瘴者诀:稍饮卯前酒,莫喫申后饭,似非常行之道。学佛者则过午不食,谓是佛所制……佛以日午食者,乞他食故。”亦作“ 过中不食 ”。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五章:“日中一食,日中者,日午也。即后世之所谓过中不食。”
《国语辞典》:持斋把素(持斋把素)  拼音:chí zhāi bǎ sù
持守戒律不吃荤食。《孤本元明杂剧。万国来朝。第一折》:「人人善念看经,个个持斋把素。」《西游记》第一九回:「我本是观世音菩萨劝善,受了他的戒行,这里持斋把素,教我跟随那取经人往西天拜佛求经。」也作「把素持斋」。
《國語辭典》:清规戒律(清規戒律)  拼音:qīng guī jiè lǜ
本指僧尼或道士应遵循的法规。后泛指规范制度。如:「这些清规戒律已经不合时宜,早就该修正了。」《济公传》第一回:「禀方丈知道,咱们庙中济颠不守清规,偷盗庙中物件,按清规戒律之例治罪。」
《漢語大詞典》:清清谨谨(清清謹謹)
谓清净谨慎,严守戒律。《西游补》第三回:“这个法师,俗姓姓 陈 ,果然清清谨谨,不茹荤饮酒,不诈眼偷花。”
《國語辭典》: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授受不親)  拼音:nán nǚ shòu shòu bù qīn
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指男女受礼教道德的规范,不可亲手递接物品,以免肌肤接触。《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岂有此理,你我男女授受不亲。你可记得我在能仁寺救你的残生,那样性命在呼吸之间,我尚且守这大礼,把那弓梢儿扶你。」
《漢語大詞典》:迦持
谓佛教戒律。《西游记》第五二回:“ 行者 顿首道:‘上告我佛:弟子自秉迦持,与 唐 朝师父西来。’”
戒律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防止佛徒邪非之法律也。梵语尸罗,S/ila译曰戒,防非止恶之义。梵语优婆罗叉Upalaks!a,译曰律(净影),梵语毗尼Vinaya,译曰律(南山),法律之义。汉灵帝建宁三年,安世高首出义决律二卷。次有比丘诸禁律。魏世天竺三藏昙摩迦罗到许洛。慨魏境僧无律范,遂于嘉平中与昙谛译四分羯磨及僧祇戒心图。此为中国戒律之始。见僧史略。大乘义章一曰:「言毗尼者,名别有四:一曰毗尼,二曰木叉,三曰尸罗,四曰律。(中略)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中略)所言律者,是外国名优婆罗叉,此翻为律。解释有二:一就教论,二就行辨。若当就教诠量名律,若当就行调伏名律。」四分戒疏一上曰:「或云尸罗,或云波罗提木叉Pra%tmoks!a,或云毗尼。(中略)初云尸罗,此翻为戒。戒有何义?义训警也。由惊策三业远离缘非明其目也。(中略)三云毗尼,唐称为律,古译毗尼,皆称为灭。今以何义,翻之为律?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故正翻之。」(略抄)。是初净影于毗尼有四名,别举律之梵名,后南山但为三名,以律之梵名为毗尼也。」开宗记一本曰:「言律藏者,梵云优婆罗忏,此译为律。律则法也,非法无以肃威仪也。」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律者梵云毗尼,华言称律。(中略)不出三义:初言律者法也。从教为教,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中略)二言律者分也。谓须商度,据量有在,若律吕分气也。(中略)三云律字安聿。聿者笔也,必审教验情,在笔投断。」
【佛学常见辞汇】
防止佛教徒邪恶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戒律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明戒律之经典也。因其包含蕴积戒律之文义,故名藏。大乘义章一曰:「有包含蕴积名藏。」三藏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说明戒律的经典,为三藏之一。
【三藏法数】
戒律藏者,谓佛所制在家、出家及大乘、小乘诸品戒法,如僧祇等律部。是也。
清规戒律
【俗语佛源】
佛教的实践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戒为始基。「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卷六)。梵语Sila,译为「戒」,含有防非止恶的意义;梵语vinaya,译为「律」,律也就是「法」、「威仪」。「清规」的名称始见于唐代。《释门正统》卷四:「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戒律原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现用以比喻繁琐、不合理而又束缚人的成规、惯例。有时也泛指规章制度。如茅盾《夜读偶记》:「表面上看来,反对的焦点却是那些束缚写作自由的古典主义诗学的清规戒律。」(禹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