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释慧果 朝代:南朝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豫州人。宋初游京师。止瓦棺寺。诵法华十地等经。登圊罢。有鬼至前曰。我前生此寺维那也。以过失。报堕圊中。法师以诵持盛德。能令苦趣解脱。愿济拔。我有钱三千。埋柿树下。可取以作功德费。果以其言告众取之。造法华一部。设会以忏。后梦。鬼以生胜处来谢。然视其状貌。则与前日殊不类。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慧果。豫州人。少以蔬苦自业。宋初游京师止瓦官寺。诵法华十地。尝于圊厕见一鬼。致敬于果云。昔为众僧作维那。小不如法堕在啖粪鬼中。法师德素高明。又慈悲为意。愿助以拔济之方也。又云。昔有钱三千埋在柿树根下。愿取以为福。果即告众掘取。果得三千。为造法华一部并设会。后梦见此鬼云。已得改生大胜昔日。果以宋太始六年卒。春秋七十有六。
名僧传抄
豫州人。清规索履。爰自童𣩘。奉亲孝。事师敬。家贫衣食不给。元喜四年。负笈南游至京师。住瓦官禅房。簟食屡空。不啖鱼肉。烧香礼忏尤勤讽诵。十地法华三乘方等靡不通览。清声秀誉。与僧据齐名。果尝于清前。忽见一人。身著衣𢂿。𣫍板致敬。果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昔为此寺沙门。今报为啖粪之鬼。果曰。昔何所名。今那著𢂿。答曰。名不足道。临出寺遇事还俗。果曰。为何罪过。而作此鬼。答曰。昔作直月。多请饭食。以酱酢乞人。法师道德。幽显同敬。请作功德。令离此身。果曰。当为礼诵。都有物不。答曰。昔有三千钱。埋东房前大柿树下。去时不得取。愿取为功德也。言讫不见。果告众掘得三千。为造法华经一部。馀物设会。会后一月馀日。梦见此鬼。自云。当得更生。故未能称大差于此也。果仁爱远被。为世津梁。皆类此也。春秋七十六。泰始六年卒(云云)。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慧玉。长安人也。行业勤修经戒通备。常游行教化历履邦邑。每属机缘不避寒暑。南至荆楚仍住江陵牛牧精舍。诵法华首楞严等经。旬日通利。郯西道俗皆归敬之。观览经论未曾废息。元嘉十四年十月为苦行斋七日。乃立誓言。若诚斋有感。舍身之后必见佛者。愿于七日之内见佛光明。五日中宵寺东林树灵光赫然。即以告众。众皆欣敬加悦服焉。寺主法弘后于光处起立禅室。初玉在长安。于薛尚书寺见红白色光。烛曜左右十日小歇。后六重寺沙门。四月八日于光处得金弥勒像。高一尺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僧。秦郡秦县人,俗姓刘。少出家,住冶城寺,有才章,兼通内外之学,为庐陵王刘义真所知。尝著《均善论》,旧僧斥其贬黜释氏;宋文帝颇赞赏,使与议朝廷大事,势倾一时。注《孝经》、《庄子·逍遥游》。
全宋文·卷六十三
慧琳本姓刘,秦郡秦县人,出家,住冶城寺。元嘉中,朝廷大事皆与议,有《孝经注》一卷,《庄子·逍遥游篇注》一卷,集九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不知何许人。有讲学。幼诵经。三十馀万言。为沙门。止庐山凌云寺。学者自远而至。尝投一杖。光色香洁。上有旁行字。人无识者。云得之西域僧。罗什见之惊曰。杖乃随子游乎。译其字曰。本生天竺娑罗林。南方丧乱草付兴。后得罗什道教隆安。以杖付西域僧波沙那以归。宋元嘉中殁。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安。未详是何人。蔬食精苦。学通经义兼能善说。又以专戒见称。诵经四十馀万言。止庐山陵云寺。学徒云聚千里从风。常捉一杖云。是西域僧所施。杖光色灼彻亦颇有香气。上有梵书人莫能识。后入关诣罗什捉杖自随。什见杖惊曰。此杖乃在此间耶。因译其字云。本生天竺娑罗林。南方丧乱草付兴后得罗什道教隆。安后以杖嚫外国僧波沙那。那赍还西域。安以宋元嘉中卒于山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王氏。东阿人也。少为沙门。游伊洛间。有高名。状黑瘠。悟解绝人。时有沙门道经。耳长大而博学。时人语曰。洛下大长耳。东阿黑如墨。有问无不詶。有詶无不塞。静每握尘奋辩。千人俱废。诵法华小品。注维摩思益经。著涅槃略记大品指归达命论。元嘉中没。寿六十。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静。姓王。东阿人。少游学伊洛之间。晚历徐兖。容貌甚黑而识悟清远。时洛中有沙门道经。亦解迈当世与静齐名。而耳甚长大。故时人语曰洛下大长耳。东阿黑如墨。有问无不酬。有酬无不塞。静至性虚通澄审有思力。每法轮一转辄负帙千人。海内学宾无不必集。诵法华小品。注维摩思益。著涅槃略记大品旨归及达命论并诸法师诔。多流传北土。不甚过江。宋元嘉中卒。春秋六十馀矣。
释慧木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慧木。本姓傅。北地人。十一出家。师事慧超受持小戒。居梁郡筑戈村寺。始读大品日诵两卷。兼通杂经。木母老病口中无齿。木嚼脯饴母。为口不净不受大戒白衣精勤忏悔自业。忽见戒坛与天皆黄金色。举头仰视。南见一人。著襈衣衣色悉黄。去木或近或远。语木曰。我已授汝戒。寻复不见。木不以语人。多诸感异皆类此也。木兄闻欲知。乃诈之曰。汝为道积年竟无所益。便可养发当为访婿。木闻心愁。因述所见。即受具戒。临受戒夕梦人口授戒本。及受戒竟再览便诵。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并四部戒本及羯磨施四众云。
释慧庆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慧庆。广陵人。出家止庐山寺。学通经律清洁有戒行。诵法华十地思益维摩。每夜吟讽。常闻闇中有弹指赞叹之声。尝于小雷遇风波船将覆没。庆唯诵经不辍。觉船在浪中如有人牵之。倏忽至岸。于是笃厉弥勤。宋元嘉末卒。春秋六十有二。
释慧睿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二
慧睿,冀州人,游历诸国,还憩卢山。入关,受什公咨禀,后适京师,住乌衣寺,元嘉中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冀州人。史失其氏。少出家。以精苦称。游方至蜀。为盗所略。使牧羊野。中有商客。见而异焉。问三藏义。无不综达。于是为出金。赎法服还著之。西游至南天竺。凡音译训诂。无不通。还馆庐山。闻什公在关中。抠衣往受业焉。晚居建邺乌衣寺讲授。学者如云。彭城王义康。请以为师。睿苦辞三返。然后许。王要睿至其第。授戒法。睿曰。礼闻来学。未闻往教。王大愧服。诣座下。施之貂裘。直三十万。睿以坐而未尝御。谢灵运每从睿问经奇字。为著十四音训。序以条列梵汉旨义。元嘉中没。寿八十五。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睿。冀州人。少出家执节精峻。常游方而学经。行蜀之西界为人所抄掠。常使牧羊。有商客信敬者。见而异之。疑是沙门。请问经义无不综达。商人即以金赎之。既还袭染衣。笃学弥至。游历诸国。乃至南天竺界。音译诰训殊方异义无不必晓。后还憩庐山。俄又入关从什公咨禀。后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皆思彻言表理契环中。宋大将军彭城王义康请以为师。再三乃许。王请入第受戒。睿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康大以为愧。乃入寺虔礼祇奉戒法。后以貂裘奉睿。睿不著常坐之。王密令左右求买酬三十万。睿曰。虽非所服既大王所施。聊为从用耳。陈郡谢灵运笃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达解。乃咨睿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于是著十四音训叙。条列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焉。睿以宋元嘉中卒。春秋八十有五矣。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慧进。姓姚。吴兴人。少而雄勇任性游侠。年四十忽悟心自启。遂尔离俗止京师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诵法华。用心劳苦。执卷辄病。乃发愿。愿造法华百部以悔先障。始聚得钱一千六百。时有劫来问进有物不。答云。唯有造经钱在佛处。群劫闻之𧹞然而去。于是聚集信施。得以成经。满足百部。经成之后病亦小差。诵法华一部得过情愿既满。厉操愈坚。常回诸福业愿生安养未亡少时忽闻空中声曰。汝所愿已足。必得生西方也。至齐永明三年无病而卒。春秋八十有五。时京师龙华寺复有释僧念诵法华金光明。蔬食避世。
释慧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慧琼者。本姓钟。广州人也。履道高洁不味鱼肉。年垂八十志业弥勤。常衣刍麻不服绵纩纲纪寺舍兼行讲说。本经住广陵南安寺。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世子母王氏以地施琼。琼修立为寺。号曰南外永安寺。至二十二年兰陵萧承之为起外国塔。琼以元嘉十五年。又造菩提寺。堂殿坊宇皆悉严丽。因移住之。以南安施沙门慧智。琼以元嘉二十年。随孟顗之会稽。至破纲卒。敕弟子云。吾死后不须埋藏。可借人剥裂身体以饲众生。至于终尽不忍屠割。乃造句容县举著山中。欲使鸟兽自就啖之。经十馀日。俨然如故。颜色不异。令使村人以米散尸边。鸟食远处米尽。近尸之粒皆存。弟子慧朗在都闻之。奔驰奉迎。还葬高座寺前堈。坟上起塔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广陵人。史不书氏。少为沙门。有至行。大明四年。始辟谷。饵麻麦。六年绝麻麦。食酥油。顷之又绝酥油。服香丸。时虽肢体无力。而神情殊壮。七年四月八日。于钟山置镬。油满其中。乘牛车诣龙门。辞孝武皇帝。乃入镬。据小床。以油灌吉贝自缠。且灌一长帽著之。帝令太宰江夏王义恭。至镬所劝曰。为道多涂。何必焚身。答曰。本愿如此。不必上烦圣虑。乞度僧二十人。以隆佛法。有诏许之。即诵药王正品。火至眉。声犹朗然。翌日帝为设斋建寺。号药王。以拟本事也。
高僧传·卷第十二 亡身
释慧益。广陵人。少出家随师止寿春。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誓欲烧身。众人闻者或毁或赞。至大明四年始就却粒唯饵麻麦。到六年又绝麦等。但食苏油。有顷又断苏油唯服香丸。虽四大绵微而神情警正。孝武深加敬异致问慇勤。遣太宰江夏王义恭诣寺谏益。益誓志无改。至大明七年四月八日将就焚烧。乃于钟山之南置镬办油。其日朝乘牛车而以人牵。自寺之山。以帝王是兆民所凭又三宝所寄。乃自力入台至云龙门不能步下。令人启闻。慧益道人今舍身诣门奉辞。深以佛法仰累帝闻改容。即躬出云龙门。益既见帝。重以佛法凭嘱。于是辞去。帝亦续至。诸王妃后道俗士庶填满山谷。投衣弃宝不可胜计。益乃入镬据一小床以衣具自缠。上加一长帽以油灌之。将就著火。帝令太宰至镬所请喻曰。道行多方何必殒命。幸愿三思更就异途。益雅志确然曾无悔念。乃答曰。微躯贱命何足上留天心圣慈罔已者。愿度二十人出家。降敕即许。益乃手自执烛以然帽。帽然乃弃烛合掌诵药王品。火至眉诵声犹分明。及眼乃昧。贵贱哀嗟响振幽谷。莫不弹指称佛惆怅泪下。火至明旦乃尽。帝于时闻空中笳管异香芬苾。帝尽日方还宫。夜梦见益振锡而至。更嘱以佛法。明日帝为设会度人。令斋主唱白具序徵祥。烧身之处谓药王寺以拟本事也。
释慧芬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唱导
释慧芬。姓李。豫州人。幼有殊操十二出家。住谷熟县常山寺。学业优深苦行精峻。每赴斋会常为大众说法。梁楚之间悉奉其化。及魏虏毁灭佛法。乃南归京师。至乌江追骑将及。而渚次无航。芬一心念佛。俄见流船忽至。乘之获免。至都止白马寺。时御史中丞袁悯孙。常谓道人偏执未足与议。乃命左右令候觅沙门试欲语之。会得芬至。袁先问三乘四谛之理。却辩老庄儒墨之要。芬既素善经书。又音吐流便。自旦之夕袁不能穷。于是敬以为师。令子弟悉从受戒。芬又善神咒所治必验。后病笃服丸。人劝之以酒。芬曰。积时持戒宁以将死亏节。乃语弟子云。吾其去矣。以齐永明三年卒于兴福寺。年七十九。临终有训诫遗文。云云。
僧慧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皇甫氏。安定朝那人。移居襄阳。世为衣冠。少师事荆州竹林昙顺。年二十五。讲涅槃法华十住净名杂心等。又善庄老。每说释不用都讲。吐词如云。高士宗炳刘虬张畅等。皆事之。齐高祖下诏曰。荆州僧主。风韵高简。恊道辅世。有功于国。年运已往。特听肩舆赴都。人聚观以为荣。与玄畅俱被知遇。称黑衣二杰。永明四年没。寿七十九。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慧。姓皇甫。本安定朝那人。高士谧之苗裔。先人避难寓居襄阳。世为冠族。慧少出家。止荆州竹林寺事昙顺为师。顺庐山慧远弟子。素有高誉。慧伏膺以后专心义学。至年二十五能讲涅槃法华十住净名杂心等。性强记不烦都讲。而文句辩折宣畅如流。又善庄老为西学所师。与高士南阳宗炳刘虬等。并皆友善。炳每叹曰。西夏法轮不绝者其在慧公乎。吴国张畅经游西土。乃造慧而请交焉。齐初敕为荆州僧主。风韵秀然协道匡世。补益之功有誉遐迩。年衰常乘舆赴讲。观者号为秃头官家。与玄畅同时。时谓黑衣二杰。齐永明四年卒。春秋七十有九。后有释慧敞者。亦志素贞正。代慧为僧主。续有功效焉。慧弟子僧岫。亦以学显。力精致血疾而终。
释道慧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兴福 经师
释道慧。姓张。寻阳柴桑人。年二十四出家止庐山寺。素行清贞博涉经典。特禀自然之声。故偏好转读。发响含奇制无定准。条章折句绮丽分明。后出都止安乐寺。转读之名大盛京邑。晚移朱方竹林寺。诵经数万言。每夕讽咏辄闻闇中有弹指唱萨之声。宋大明二年卒。年五十一。
释法慧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夏侯氏。不知何许人。持律甚严。隐禹穴天柱峰。诵法华经。足不履人间者三十年。为汝南周颙所师礼。王公贵人。得一识面。为一时美谈。终于所居云。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法慧。本姓夏侯氏。少而秉志精苦律行冰严。以宋大明之末。东游禹穴隐于天柱山寺。诵法华一部。蔬食布衣。志耽人外。居阁不下三十馀年。王侯税驾止拜房而反。唯汝南周颙以信解兼深。特与相接。时有慕德希礼。或因颙介意。时一见者。以齐建武二年卒于山寺。春秋八十有五。时若耶悬溜山有姓昙游者。亦蔬食诵经。苦节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