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慧立。唐僧。天水人,俗姓赵,本名子立。年十五出家于豳州昭仁寺。后授太原寺主。高宗时以其博考儒佛,雅著妙辩,频召入内,与黄冠对论。以师玄奘取经印度,记述罕闻,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未就而卒。
全唐文·卷九百七
慧立本名子立。高宗改为慧立。俗姓赵氏。天水人。贞观三年。出家豳州招仁寺。又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后授太原寺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本名子立。今名盖高宗所易也。姓赵氏。天水人。其先有以仕宦。徙新平者。因复为豳人。世负位望。立即隋起居舍人司隶从事毅之季子也。生而岐嶷不群。志学之年出家。隶乡里昭仁寺。时贞观三年也。久之诏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又补西明寺都维那。后受太原寺主。皆领其寺任。及高宗。尤爱其博考儒释。雅著篇章。辞辩云飞。材思泉涌。兼以直气正色。不惮威严。赴火蹈汤。无所屈挠。频承诏。与黄冠抗论。上每叹其气局之美。尝撰慈恩三藏玄奘法师传。属藁未就而卒。广福寺沙门彦悰。续成十卷。以上之。奉御吕才。造释因明图注三卷。以非斥诸师正义。立致书责其妄。且讥其浅陋。不量涯分。太常博士柳宣闻之。谓译馆大德曰。立诚今日释门禦侮之季路。识者以为然。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惠立。本名子立。天皇改为惠立。俗姓赵氏。天水人也。远祖因官徙寓新平。故为豳人焉。爰祖及父俱驰高誉。立即隋起居舍人司隶从事毅之第三子也。生而岐嶷有弃俗之志。年十五贞观三年出家住豳州昭仁寺。此寺即破薛举之战场也。立识敏才俊神清道迈。习林远之高风。有肇融之识量。声誉闻彻敕召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后授太原寺主。皆降纶旨令维寺任。天皇之代以其博考儒释雅著篇章。妙辩云飞益思泉涌。加以直词正色不惮威严。赴火蹈汤无所屈挠。频召入内。与黄冠对论。皆惬帝旨。事在别传。立以玄奘法师求经印度。若无纪述季代罕闻。遂撰慈恩三藏行传。未成而卒。后广福寺沙门彦悰续而成之。总十卷。故初题云。沙门惠立本释彦悰笺是也。立削藁云毕虑遗诸美。遂藏诸地府。世莫得闻。尔后临终令门侍掘以启之。将出乃即终焉。初立见尚医奉御吕才妄造释因明图注三卷非斥诸师正义。立致书责之。其警句有云。奉御于俗事少闲遂谓真宗可了。何异乎鼷鼠见釜灶之堪陟乃言昆丘之非难。蛛蝥睹棘林之易罗亦谓扶桑之可网。不量涯分何殊此焉。才由兹而寝。太常博士柳宣闻其事息。乃归信以书檄翻经僧众云。其外禦其侮释门之季路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黄檗山。慧禅师。洛阳人也。少出家。业小经论学。因增受菩萨戒。叹曰大士摄律仪。与吾本受声闻戒。俱止持作犯也。然篇聚增减。支本通别。制意且殊。既微细难防。摄善中。未尝行于少分。况饶益有情乎。且世间泡幻。身命何可留恋哉。遂置讲课。欲捐身水中。饲鳞甲。念已将行。偶二禅者接之款话。谓南方颇多知识。师何滞一隅也。师从此回意参寻。属关津严紧。乃谓守吏曰。吾非玩山水。誓求祖道。他日必不忘恩。守者察其志。遂不苛留。且曰。师既为法忘躯。回时愿无吝所闻。师欣谢。直造疏山。时。仁和尚坐法堂受参。师先顾大众。然后致问曰。刹那便去时如何。疏山曰。畐塞虚空。汝作么生去。师曰。畐塞虚空。不如不去。疏山便休。师下堂参第一座。座曰。适观座主对和尚。语甚奇特。师曰。此乃率尔。寔自偶然。敢望慈悲开示。座曰。一刹那间还有拟议否。师言下顿省。礼谢退茶堂。悲喜交盈。如是三日。寻住黄檗山。聚众开法。后终本山。今塔中全身如生。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慧禅师。云居膺禅师法嗣。
僧慧褒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慕和州含山北山麓之胜,遂结庐其下,寒暑不出,卒后葬于山址。后名其山为褒禅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建州人,俗姓朱。初依越州大云寺道智受业,后至江西,谒马祖道一,得识心印。师事六载后,以受业师老,归越奉养。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阐禅门顿悟之说。马祖见之,谓“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时号大珠禅师。有语录二卷。
僧慧涉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绛州人,俗姓杨。幼出家,日诵数千言。尝寓麦积山石室,作《百法论钞》。后入蜀,还憩中条山竹林精舍。晚年归绛州。著有《维摩搜微记略科》等,多散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婺州东阳人,俗姓留。总角之岁,即祝发受具。师事天台六祖智威,勤修三观法门,涉猎百家,道业日进,时称小威。初住京都天宫寺,奉为天宫尊者。后归止东阳,深居山谷,罕交人事。登门求道者不知其数。后人尊为天台宗七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慧威姓留氏东阳人。尽得缙云威公之学。时谓小威。每山居罕与世接。且于学者少许可时于教门诸子。独以左溪玄朗可承继。真有所知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人。少出家,礼华严法藏为师。深达法义,遂为上首门人。该通内外,尤精于华严宗说。曾依《宝性论》立四种教。著有《华严经音义》二卷,为世所重。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苑。京兆人。华严藏法师上首弟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京兆人。少师事贤首法藏。禀受华严宗指。乃依宝藏论。丘四种教。一迷真异执教则凡夫也。二真一分半教则二乘也。三真一分满教则初心菩萨也。四真具满教则初地菩萨也。夫如来藏在众生。未尝不有而能识之者。盖寡如生盲人之未尝识其父母妻子也。诸师处判。或依或违。且集诂训二卷。专以音释一家文义云。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苑。京兆人也。少而秀异蔚有茂才。厌彼尘寰投于净域。礼华严法藏为师。陶神练性。未几深达法义。号上首门人也。有勤无惰内外该通。华严一宗尤成精博。苑依宝性论立四种教。为有四类不识如来藏。如生盲人。则凡夫声闻辟支初心菩萨也。一迷真异执教当凡夫。二真一分半教当二乘。三真一分满教当初心菩萨。四真具满教当识如来藏者也。诸师处判或依或违。然其纲领教乘一家之说。次以新译之经未有音释披读之者取决无从。遂博览经书恢张诂训。撰成二卷。俾初学之流不远求师览无滞句旋晓字源。然禀从贤首之门。不负庭训之美也。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慧彻禅师。西堂藏禅师法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祁之张氏。方三岁。能暗诵大云经。殊通利天后闻之。诏使见为抚顶。赐紫伽黎。俾出家于太原之崇福寺。稍长充寺上座。气貌刚介。见者畏惮之。行市井。见二众。或失仪矩。必惩戒。不小贷。晚脩禅寂尤谨。已而卒。年八十馀矣。其遗影并赐衣。俱存于寺之九子母院。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慧警。姓张氏。祁人也。少而聪悟襁褓能言。二亲鞠爱。邻党号为奇童。属新译大云经。经中有悬记女主之文。天后感斯圣莂。酷重此经。警方三岁有教其诵通。其含嚼纡郁调致天然也。遂彻九重乃诏讽之。帝大悦抚其顶。敕授紫袈裟一副。后因出家。气貌刚介学处坚固充本寺上座。拯顿颓纲人皆畏惮。或于街陌见二众失仪片招讥丑。必议惩诫断无宽理。后修禅法。虚室生白。终时已八十馀龄矣。九子母院有遗影并赐紫衣存焉。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惠轮。新罗人。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惠甲)自本国出家。翘心圣境。泛舶而凌闽越。涉步而届长安。寒暑备受。艰危罄尽。奉敕随玄照法师西行充侍。飞梯架险。既至西国。遍礼奇踪。寓居庵摩罗波国信者寺淹住十载。近住次东边。犍陀罗山茶寺赀产丰饶。供养餐设。馀莫加也。其北方胡僧往来者。皆住此寺。蜂屯云集。各修法门。轮既善梵言。薄闲俱舍。来日尚在。年向四十矣。具如义净三藏求法高僧传中。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慧轮师者。新罗人也。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慧甲)自本国出家翘心圣迹。汎舶而陵闽越。涉步而届长安。奉敕随玄照师西行以充侍者。既之西国遍礼圣踪。居庵摩罗跛国在信者寺住经十载。近住次东边北方睹货罗僧寺。元是睹货罗人为本国僧所造。其寺巨富赀产丰饶供养餐设馀莫加也。寺名健陀罗山荼。慧轮住此。既善梵言薄闲俱舍。来日尚在年向四十矣。其北方僧来者。皆住此寺为主人耳。大觉寺西有迦毕试国寺。寺亦巨富多诸硕德。普学小乘。北方僧来亦住此寺。名窭挐折里多(唐云德行)大觉东北两驿许有寺名屈录迦。即是南方屈录迦国王昔所造也。寺虽贫素而戒行清严。近者日军王复于故寺之侧更造一寺。今始新成。南国僧来多住于此。诸方皆悉有寺。所以本国通流。神州独无一处。致令往还艰苦耳。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寻弶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他钵娜寺(唐云鹿园寺也)去此寺不远有一故寺。但有塼基。厥号支那寺。古老相传云。是昔室利笈多大王为支那国僧所造(支那即广州也。莫诃支那即京师也。亦云提婆弗呾罗。唐云天子也)于时有唐僧二十许人。从蜀川牂牫道而出(蜀川去此寺有五百馀驿)向莫诃菩提礼拜。王见敬重。遂施此地以充停息。给大村封二十四所。于后唐僧亡没。村乃割属馀人。现有三村入鹿园寺矣。准量支那寺。至今可五百馀年矣。现今地属东印度王。其王名提婆跋摩。每言曰。若有大唐天子处数僧来者。我为重兴此寺。还其村封令不绝也。诚可叹。曰虽有鹊巢之易。而乐福者难逢。必若心存济益。奏请弘此诚非小事也。金刚座大觉寺即僧诃罗国王所造。师子洲僧旧住于此。大觉寺东北行七驿许至那烂陀寺。乃是古王室利铄羯罗昳底。为北天苾刍曷罗社槃所造。此寺初基才馀方堵。其后代国王苗裔相承造制宏壮。则赡部洲中当今无以加也。轨模不可具述。但且略叙区寰耳。然其寺形畟方如域。四面直檐长廊遍匝。皆是塼室。重叠三层层高丈馀。横梁板阗本无椽瓦。用塼平覆。寺背正直随意旋往。其房后壁即为外面也。垒塼峻峭高三四丈。上作人头高共人等。其僧房也面有九焉。一一房中可方丈许。后面通窗户向檐矣。其门既高唯安一扇。皆相瞻望不许安帘。出外平观四面皆睹。互相检察宁容片私。于一角头作。阁道还往。寺上四角各为塼堂。多闻大德而住于此。寺门西向飞阁凌虚。雕刻奇形妙尽工饰。其门乃与房相连。元不别作。但前出两步齐安四柱。其门虽非过大实乃装架弥坚。每至食时重关返闭。既是圣教意在防私。寺内之地方三十步许。皆以塼砌。小者或七步或五步耳。凡所覆屋脊上檐前房内之地。并用塼屑如桃枣大。和杂粘泥以杵平筑。用疆石灰。杂以麻䈥并油及麻滓烂皮之属。浸渍多日泥于塼地之上。覆以青草经三数日。看其欲乾重以滑石揩。拭拂赤土汁或丹朱之类。后以油涂鲜澄若镜。其堂殿阶陛悉皆如此。一作已后纵人践蹋。动经一二十载曾不圮磔。不同石灰水沾便脱。如斯等类乃有八寺。上皆平通规矩相似。于寺东面西取房。或一或三。用安尊像。或可即于此面前出多少。别起台观为佛殿矣。此寺西南大院之外。方列大窣睹波(旧云塔者讹略)及诸制底(旧云支提者讹)数乃盈百。圣迹相连不可称记。金宝莹饰实成希有。其间僧徒纲轨出纳之仪。具如中方录及寄归传所述。寺内但以最老上座而为尊主。不论其德。诸有门钥每宵封印。将付上座。更无别置寺主维那。但造寺之人名为寺主。梵云毗诃罗莎弭。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名毗诃罗波罗。译为护寺。若鸣健稚及监食者。名为羯磨陀那。译为授事。言维那者略也。众僧有事集众平章令其护寺。巡行告白一一人前。皆须合掌各伸其事。若一人不许则事不得成。全无众前打槌秉白之法。若见不许以理喻之。未有挟强便加压伏。其守库当庄之流。虽三二人亦遣典库家人合掌为白。若和方可费用诚无独任之咎不白而独用者。下至半升之粟。即交被驱摈。若一人称豪独用僧物处断纲务不白大众者。名为俱攞钵底。译为家主。斯乃佛法之大疣人神所共怨。虽复于寺有益。而终获罪弥深。智者必不为也。又诸外道先有九十六部。今但十馀。若有斋会聚集。各各自居一处。并与僧尼无竞先后。既其法别理不同行。各习所宗坐无交杂。此之寺制理极严峻。每半月令典事佐史巡房读制。众僧名字不贯王籍。其有犯者众自治罚。为此僧徒咸相敬惧。其寺受用虽迮而益利弥宽。曾忆在京见人画出祇洹寺样。咸是凭虚。为广异闻略陈梗概云尔。 又五天之地但是大寺。君王悉皆令置漏水。为此昼夜。期候不难。准如律教。夜分三分。初后制令禅诵。中间随意消息。其漏水法广如寄归传中所述。虽复言陈寺样。终恐在事还迷为此画出其图。冀令目击无滞。如能奏请依样造之。即王舍支那理成无别耳。此下宜画寺样也。 此是室利那烂陀莫诃毗诃罗样唐译云吉祥神龙大住处也。西国凡唤君王及大官属并大寺舍。皆先云室利。意取吉祥尊贵之义那烂陀乃是龙名。近此有龙名那伽烂陀。故以为号。毗诃罗是住处义。比云寺者不是正翻。如观一寺馀七同然背上平直通人还往。凡观寺样者须南面看之。欲使西出其门方得直势。于门南畔可二十步有窣堵波。高百尺许。是世尊昔日夏三月安居处。梵名慕攞健陀俱胝。唐云根本香殿矣。门北畔五十步许。复有大窣堵波。更高于此。是幼日王所造。皆并塼作。装饰精妙。金床宝地。供养希有。中有如来转法轮像。次此西南有小制底。高一丈馀。是婆罗门执雀请问处。唐云雀离浮图。此即是也。根本殿西有佛齿木树非是杨柳。其次西畔有戒坛。方可大尺一丈馀。即于平地周垒塼墙子。高二尺许。墙内坐基可高五寸。中有小制底。坛东殿角有佛经行之基。垒塼为之。宽可二肘。长十四五肘。高可二肘馀。上乃石灰塑作莲华开势。高可二寸。阔一尺许。有十四五表佛足迹。此寺则南望王城。才三十里。鹫峰竹苑皆在城傍。西南向大觉。正南尊足山。并可七驿。北向薛舍离。乃二十五驿。西瞻鹿苑。二十馀驿东。向耽摩立底国。有六七十驿。即是海口升舶归唐之处。此寺内僧众有三千五百人。属寺村庄二百一所。并是积代君王给其人户永充供养(言驿者即当一踰缮那也)重曰。龙池龟洛地隔天津。途遥去马道绝来人。致令传说罕得其真。模形别匠轨制殊陈依俙。画古髣髴惊新。庶观者之虔想。若佛在而翘神。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慧命师者。荆州江陵人也。戒行疏通有怀节操。学兼内外逸志云表。仰祥河而牒想。念竹苑以翘心。汎舶而行至占波遭风。而屡遘艰苦。适马援之铜柱。息上景而归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信安人。登戒𨽹居灵石寺。其平生常以檀施之业。勉世俗曰。五道流转。欲进脩以求解脱。舍福力。其安资哉。每有营治。虽猥贱琐屑事。犹躬亲之。得鱼肉。必手自持归。以饷工匠。一日山行遇虎。辄杖叩其首曰。汝毋噬人。我兹为汝等造功德。汝宜有所助。明日衔一野彘至。则其诚之所感如此。先尝于瀔水铸丈六像。度其金。既足用。而犹未模冶。曰将以待大檀越也。无何而清溪县女子。以其所蓄宝鉴来施闻。为祝之曰。苟发心至诚。则此鉴当于铸日。正著像匈。已而果然。又谒豫章。致黄金数镒。道直𡨥。弃水中曰。使涝漉之。而后得。则诸君福田。庶几其无损。逮归视箧中。则金具在。岂非其慈忍之念发。而鬼物随以加诃护欤。宜世之尊其德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慧闻。信安人也。多劝勉檀那以福业为最。常言未预圣位。于五道中流转。非福何凭。尝于濲江铸丈八金身像。州未听许铜何从致。且曰。待大施主。居无何有清溪县夫妻二人。将嫁资鉴来舍。闻为誓咒之曰。此鉴鼓铸若当佛心前。乃是夫妻发心之至也。迨脱摹露像。果然鉴当佛心胸间矣。又尝往豫章。劝化获黄金数镒。俄遇贼劫掠。事急遂投金水中曰。虑损君子福田。请自捞摝舍闻。闻去贼徒泳水求之不得。及闻到州。金冥然已在其院中。若役人用匠不避讥嫌。得物见多自提鱼贯彘肩饲工人焉。又山路虎豹闻或逢之。将杖叩其脑曰。汝勿害人。吾造功德何不入缘。明日虎衔野猪投闻前。弭尾而去。凡举事皆成。归信如流。率多奇异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慧闻。信安人也。多劝勉檀那以福业为最。尝于瀫江铸丈八金身像。州未听许铜何从致。且曰。待大施主。居无何有清溪县夫妇二人。将嫁资鉴来舍。闻为誓祝之曰。此鉴鼓铸若当佛心前。乃是夫妇发心之至也。迨脱模露像果然。鉴当佛心胸间矣。又尝往豫章劝化获黄金数镒。俄遇贼劫掠事急。遂投金水中。曰虑损君子福田。请自涝漉。闻去贼徒入水求之不得。及闻到州金冥然已在其院。时山路有虎豹。闻或逢之。将杖叩其脑曰。汝勿害人。吾造功德。何不入缘。明日虎衔野猪投闻前弭尾而去。凡举事皆成。归信如流多奇异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出益州𮠁县之赵氏童稚入道。务读书。能辞章。与绵之震响寺荣智齐名。盖皆沙弥之翘楚者也。后因偕成都大石寺沙弥联诗。有言隙。遂迷屏绝人事。而栖心禅学。既受具。周禀经律。善三论。尤明摄论杂心。尝难基法师小乘尘识义。基以大乘通之。笑曰。大无不摄。但失小宗。 晚住州南空慧寺。掩关不食而坐。馀二十日。众惧其以饿毙。绐曰。国家方搜访道德。苟不食则世以为圣。可时赴众弭外议。母自矫饰。以累常住也。熙遽从之。然一室徒壁立。苔莓被地。而人绝来往迹。床馀弊席皆尘坌。独其中有跏趺痕处。或慕而往候。则累日才获识面。时吐清谈。高出世表。如此且三十载侪类惮之。卒年九十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慧熙。益州成都人。童稚出家善明篇韵。文笔所趣宛而成章。与绵州震响寺荣智齐名。俱为沙弥。卓异翘秀。后与成都大石寺沙弥道微。连韵赋诗。微有言隙。因即屏绝人事栖心禅业。年登受具周闻经律。摘采英华用为赏要。摄论杂心精搜至理。尤耽三论是所观门。尝难基法师尘识义。初问以小乘。基以大乘通之。熙笑曰。大无不摄。但失小宗。晚住州南空慧寺。立性孤贞不群诸偶。弊于食息专想虚玄。一坐掩关二十馀日。众以不食既久。恐损身命。假以馀词曰。国家搜访艺能甚急。今不食闭门。世人谓圣。愿息流言。可时处众。熙惧矫饰便开门进食。由是迄今将三十载。一身独立不畜侍人。一食而止不受人施。有讲便听。夜宿本房。但坐床心两头尘合。自馀房地惟有一踪。馀并莓苔青絮衣服弊恶仅免遮羞。冬则加纳夏则布衣。以冬破纳悬置梁上。有闻熙名就房参拜。迎逆接候累日方见。时发幽问吐言高远。预有元席皆共惮之。年九十卒。今见在具诸闻睹。
释慧琰 朝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慧琰师者。交州人也。即行公之室洒。随师到僧诃罗国。遂停被国。莫辩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