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1,分16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下一页
五教──慧观五教
六慧法
智慧庄严
智慧于境无碍
论诠慧学
智慧璎珞庄严
净智慧障真实义
入智慧门
慧具足
闻思修慧
慧心正直
转想蕴成慧身
慧支
无相慧
佛类词典(续上)
宿慧五教──慧观五教
六慧法
智慧庄严
智慧于境无碍
论诠慧学
智慧璎珞庄严
净智慧障真实义
入智慧门
慧具足
闻思修慧
慧心正直
转想蕴成慧身
慧支
无相慧
宿慧
【俗语佛源】
从前世而来的智慧。佛教认为,「宿慧」在今生遇到机缘,就会显发出来。如《景德传灯录·鸠摩罗多》:「者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恳求出家。」此谓今生出家,是前世信佛之慧的显发。后俗语「宿慧」指天资、与生俱来的智慧秉赋。如清·马位《秋窗随笔》:「此等句无点烟火气,非学力能到,宿慧人遇境即便道出。」(李明权)
从前世而来的智慧。佛教认为,「宿慧」在今生遇到机缘,就会显发出来。如《景德传灯录·鸠摩罗多》:「者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恳求出家。」此谓今生出家,是前世信佛之慧的显发。后俗语「宿慧」指天资、与生俱来的智慧秉赋。如清·马位《秋窗随笔》:「此等句无点烟火气,非学力能到,宿慧人遇境即便道出。」(李明权)
五教──慧观五教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并演义钞)
上元道场寺僧慧观,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约施化次第而立此五种之教,是为慧观五教也。
〔一、有相教〕,谓如来于十二年前,广制众戒,皆是因果实有之法,小乘于此得道,是名有相教。(十二年前者,即说阿含等经之时也。)
〔二、无相教〕,谓如来说四阿含经后,即说般若空慧法门,空诸有相。小乘解空得道,是名无相教。(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三、抑扬教〕,谓如来说净名、思益等经,抑挫小果声闻,褒扬大乘菩萨,是名抑扬教。
〔四、同归教〕,谓如来说般若之后,涅槃之前,说法华经以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是名同归教。(会三归一者,会合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归于一佛乘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常住教〕,谓如来说涅槃经,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辈皆得作佛,广谈佛性,剩演圆常,是名常住教。(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出华严经疏并演义钞)
上元道场寺僧慧观,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约施化次第而立此五种之教,是为慧观五教也。
〔一、有相教〕,谓如来于十二年前,广制众戒,皆是因果实有之法,小乘于此得道,是名有相教。(十二年前者,即说阿含等经之时也。)
〔二、无相教〕,谓如来说四阿含经后,即说般若空慧法门,空诸有相。小乘解空得道,是名无相教。(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三、抑扬教〕,谓如来说净名、思益等经,抑挫小果声闻,褒扬大乘菩萨,是名抑扬教。
〔四、同归教〕,谓如来说般若之后,涅槃之前,说法华经以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是名同归教。(会三归一者,会合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归于一佛乘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常住教〕,谓如来说涅槃经,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辈皆得作佛,广谈佛性,剩演圆常,是名常住教。(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六慧法
【三藏法数】
(出菩萨璎珞本业经)
〔一、闻慧〕,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因闻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相,故名闻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二边相者,空有二边之相也。)
〔二、思慧〕,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思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修慧〕,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修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无相慧〕,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證知中道之理,空无性相,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无相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照寂慧〕,照即中道之用,寂即中道之体。谓别教等觉菩萨,以中道之观慧,照中道之理体,故名照寂慧。(等觉者,谓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六、寂照慧〕,谓别教妙觉果佛之道智慧,能于中道之理,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照不二,定慧平等,故名寂照慧。(妙觉者,谓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出菩萨璎珞本业经)
〔一、闻慧〕,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因闻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相,故名闻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二边相者,空有二边之相也。)
〔二、思慧〕,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思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修慧〕,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修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无相慧〕,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證知中道之理,空无性相,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无相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照寂慧〕,照即中道之用,寂即中道之体。谓别教等觉菩萨,以中道之观慧,照中道之理体,故名照寂慧。(等觉者,谓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六、寂照慧〕,谓别教妙觉果佛之道智慧,能于中道之理,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照不二,定慧平等,故名寂照慧。(妙觉者,谓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智慧庄严
【三藏法数】
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无明净尽,佛性现前,所有智慧,能显法身,是名智慧庄严。
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无明净尽,佛性现前,所有智慧,能显法身,是名智慧庄严。
智慧于境无碍
【三藏法数】
境即法界之理也。谓菩萨以平等智,證于法界之理,理事融通,无有障碍,故名智慧于境无碍。
境即法界之理也。谓菩萨以平等智,證于法界之理,理事融通,无有障碍,故名智慧于境无碍。
论诠慧学
【三藏法数】
谓阿毗昙等论,决择辩论一切法义,皆以智慧分别,故云论诠慧学。(梵语阿毗昙,华言无比法。)
谓阿毗昙等论,决择辩论一切法义,皆以智慧分别,故云论诠慧学。(梵语阿毗昙,华言无比法。)
智慧璎珞庄严
【三藏法数】
谓菩萨心无疑网,远离颠倒,知苦断集,證灭修道;戒定慧聚,清净无著,观于世间,犹如梦幻;观于法界,无有去来,是名智慧璎珞庄严。
谓菩萨心无疑网,远离颠倒,知苦断集,證灭修道;戒定慧聚,清净无著,观于世间,犹如梦幻;观于法界,无有去来,是名智慧璎珞庄严。
净智慧障真实义
【三藏法数】
谓佛菩萨于声闻、缘觉所得无碍之智,以能障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故名智慧障;今佛菩萨断此之障,则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是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谓佛菩萨于声闻、缘觉所得无碍之智,以能障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故名智慧障;今佛菩萨断此之障,则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是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入智慧门
【三藏法数】
谓菩萨说法,以智慧照了,于诸章句义理,通达无碍,悉令一切众生,悟解明了,破诸痴暗,生法喜心,是为入智慧门。
谓菩萨说法,以智慧照了,于诸章句义理,通达无碍,悉令一切众生,悟解明了,破诸痴暗,生法喜心,是为入智慧门。
慧具足
【三藏法数】
谓在家之人,既受戒行施,当以智慧,观察此身虚假不实,由贪瞋痴起诸烦恼,招集无量生死之苦,能修善道,證涅槃乐,是名慧具足。(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谓在家之人,既受戒行施,当以智慧,观察此身虚假不实,由贪瞋痴起诸烦恼,招集无量生死之苦,能修善道,證涅槃乐,是名慧具足。(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闻思修慧
【三藏法数】
谓人以闻思修之三慧,倍策精进,出生一切善根者,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谓人以闻思修之三慧,倍策精进,出生一切善根者,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慧心正直
【三藏法数】
正则不邪,直则不曲。谓闻是大涅槃甚深之法,则智慧增明,造理真实,心无邪曲,是为慧心正直也。
正则不邪,直则不曲。谓闻是大涅槃甚深之法,则智慧增明,造理真实,心无邪曲,是为慧心正直也。
转想蕴成慧身
【三藏法数】
想蕴者,即意识思想六尘积聚之名。慧即智慧也。谓众生若能悟诸妄想皆是虚妄生灭,则意地明净,照了无碍,此即转想蕴而成慧身也。
想蕴者,即意识思想六尘积聚之名。慧即智慧也。谓众生若能悟诸妄想皆是虚妄生灭,则意地明净,照了无碍,此即转想蕴而成慧身也。
慧支
【三藏法数】
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故名慧支。
【三藏法数】
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第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也。
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故名慧支。
【三藏法数】
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第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也。
无相慧
【三藏法数】
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證知中道之理,空无性相,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无相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證知中道之理,空无性相,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无相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