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释浦尚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浦尚。字希古。槜李人。母梦僧乘白马入门而娠。七岁。母授以孝经。一过即成诵。弗忘好佛书。十二岁。见紫微山惠力海公。白父母。愿从受业。许之。祝发为沙弥。既长。闻景岩福公。住崇德之尝乐。因往参焉。昼夜究华严观。公悦其颖悟曰。异日树教东南者。必尚也。及侍公于杭之高丽。代公教授。众心宾服。佥举为都讲。天历戊辰。领宣政院劄。住尝乐。尝乐自福公去。寺废已久。师葺而新之。学徒不远千里而至。至无所容。重纪至元四年。迁皋亭之崇先。益阐其秘。名闻于朝。有旨。赐号慈峰妙辩大师。阅七年退。处禦溪别峰兰若。至正十年。行省丞相。尊其道。遣使延之高丽。特授御制金襕袈裟。及张士诚据姑苏。累聘不应。疾亟起。索笔书偈曰。七十三年住世。只为佛祖出气。今朝打个散场。惊得虚空落地。掷笔而逝。二十二年秋九月也。茶毗。会者二万馀人。舍利千馀颗。颅骨舌本牙齿念珠不坏。焚地三夕。有光射天。人以为师淳行之符云。师状伟器宏。勇于进道。口转佛名不辍。客至剧谈。抵暮无倦色。探深抉秘。非得于语言文字之浅漏者。得师法传持名世者。不下数十人。学古海住崇先。滋泽翁住西湖妙心。二十最著。师晚年自号杂华道人。宗华严。志不忘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1—1379 【介绍】: 明僧。浙江天台人,号东溟,俗姓贾。出家于天台广严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顺帝赐号慈光妙应普济。洪武二年奉诏赴蒋山法会,奏对称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师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师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小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器师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师知缘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远乎。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师生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咸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师面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对称旨。后辞归杭之天竺。修西方净业。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谓弟子言。吾梦青莲华池中清芬袭人。吾殆将去乎。四日坐逝。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东冥。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师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落发受具。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大昌乎。一日假𥧌。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师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命典客寮。掌堂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廷师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师知缘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于明朝。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沉埋岁月。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因奏瓦棺寺。隋知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师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峻辞归上竺。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窹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躯干修伟。眉长三寸。目光射人。尝从柏子庭和尚习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师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见。时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鱼贯而上。师年最高。白眉朱颜。其班前列。上亲问劳之。顾众而言曰。迩来学佛者。唯饱食优游。沉霾岁月。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某义。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自后数召见。从容问道。字而不名。及建钟山法会。请师敦说戒法。闻者开怿。既而辞归杭。居上天竺。一志安养。冥心合道。不杂馀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梦青莲华生方池中。华色敷腴。清芬袭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净土之祥也。吾将行矣。至四日。趺坐书颂。合爪而寂。阅世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居常面严冷。片言不妄发。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金碧峰辈赐食禁中。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脩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2—1382 【介绍】: 明太祖后。宿州人。马公女。母早卒,马公素善郭子兴,以后托之。马公卒,子兴育如己女,以妻朱元璋。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元璋有札记,辄命后掌之。亲缉甲士衣鞋佐军。尝语元璋,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洪武元年册为皇后。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微谏。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以爵禄私外家,非法,谢辞。卒谥孝慈。
蔡慈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蔡慈,福建福州府闽县人,进士出身。永乐三年,福建乙酉乡试中举。永乐四年,登丙戌科会试中进士。

人物简介

列朝诗集
广润,字等慈,吴兴人也。俗姓钱氏,名行道,字叔达,少负文藻,苦吟好客,名藉甚四方。耿介重气,与乡曲牴牾,以诖误下狱论死,颂系久之始得释,遂削发于云栖。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法济,字慈航,嘉兴人,石佛寺僧。有《竹閒语》。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海白,字法朗,号慈涧,崇德西林寺僧,明旷法孙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济深,字慈筏,秀水金明寺僧。早夭。黄叶翁称其慧性好学。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号培竹慈溪人

人物简介

列朝诗集
慈静,临邑人,太仆卿侗之妹,善画白描大士,书法酷似其兄,母万爱慈静甚,必欲字贵人。年二十八,始适武定人大同知府马拯。有《之室集帖》、《芝兰室非非草》。卢德水云:子愿九嫂,乃杨盘石女弟,书法自成一家,博学能文,过于慈静。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杨慈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杨慈(1382年—1411年),字惠叔,福州兴化府莆田县人。少孤,由母郑氏抚养成人。永乐六年(1408年)戊子科福建乡试第一,次年会试联捷第二。由于成祖北狩,殿试推迟。永乐九年(1411年)廷对二甲第一,赐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同年七月卒,年仅三十。

人物简介

列朝诗集
海舟名普慈,吴郡海虞钱氏子。世业儒,出家破山寺。往参邓尉山万峰和尚,付以法偈,遂结庐太湖西洞庭山。三十年不过湖。闻虚白旵公在安溪东明说法,亲承万峰祖印,遂往叩。旬日大悟,遂居东明演法,为万峰法嗣。景泰元年,示寂,全身塔在东明左侧。有《颂古诗》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名永慈(讹作普慈)。其法号海舟。明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生于蜀之成都余氏(讹作常熟钱氏)。弱龄。闻说生死事大。即蕴于膺。经旬不就寝。决志趋彭县之大隋山(讹作破山)景德寺。礼独炤月禅师。坚求法要。月喜其端厚慎重。可为法门梁栋。遂度之。永乐癸巳。月殁。师竟入西山。庵隐八载。形影偶偕。忽觉相应。乃弃庵出谒大初和尚。时年二十有八矣。初受师半展。遽问曰。向父母未生前。速道将来。师从东过西。初曰。未在更道。师曰。两眼相对。初正色瞬师。师趋去之。复至东浦访无际。抵灵谷见雪峰。雪峰以师悟处谛当。延师为灵谷第一座。师竟自许。常与同辈蹴踏。峰窃骇之。然师无留意。解制拂衣至安溪。投机于虚白旵公。公以临济正脉。嘱师保任。师乃辞去。复陆沉牛首诸山。正统丁巳。师年四十四。始领东山翼善禅寺。师晦养既久。且弘大化。四方宿艾。虚怀而仰风裁。然师虎视来机。故踵息未舒。而神气先萎者多矣。正统五年庚申六月。旵公化去。东南学众。惟归东山。王公贵人。虚己以礼致师。师未常以一言开凿智窦。故一时虽尽爱敬。莫得而亲疏焉。缁素为师预建身后之域。有范作头者。失斧伤足。痛甚索酒。师谓之曰。范作头。伤足犹可。假若斫去头时。有千石酒。与作头。作头能吃否。范于言下知归。即求为僧。师录之。乃充火头。刻意究竟。不觉被火燎面。如刀刈。取镜炤之欣舞。以偈呈师。师为肯可。当是时。出入东山。皆称俊杰。不无有望于师。师惟目送而已。至有已据高座。而声驰国中者。求入筹室。师弗顾。或谓。东山网。漏于吞舟之鱼。师哂之。间有古溪澄禅师。常过东山。师与盘桓。喜其见处稳实。叹曰。真断桥之后也。乃举澄以住高座寺。澄初出世。衲子不甚知名。师以澄法语。缄达诸山。诸山始归重。兼仰师有卫法至公之德云。天顺五年辛巳。师升座说法毕。一喝而逝。逝之日。白虹横贯。异鸟悲鸣。古溪澄。哭之恸。挽之以诗。吊之以文。其略曰。道扬湖海。德播神州。慈济隆乎品汇。声名动乎王侯。来西蜀而全堤正令。坐东山而大阐玄猷。续高峰七世之灯。烁群昏而独炤。绍旵祖百年之踵。吞众派以周流。将入涅槃现衰相。而白虹贯日。既归圆寂殓法身。而夜壑藏舟。澄自后不上堂。亦趺坐迁化于香岩。香岩之众悽然。澄徐展目曰。不须如是。复宴然长往。师之门人智瑄(作明瑄讹也)。开法金陵。瑄传天奇本瑞。瑞之法嗣大振。瑄即范作头也。 赞曰。邓尉至东山。历传四世。孑孑乔松。其本孤矣。自宝峰燎破面门。而得天奇瑞公。枝秀云峦。叶荫寰中。或疑其先净而后滥。殊不知我此世界大。贤劫中小劫二十。当有千佛出兴。迄今劫过有九矣。自拘留孙至我释迦本师。才出四佛。弥勒师子后。仍有九百九十馀尊。第十五小劫中。一齐出现。惟馀楼至。设以盛衰净滥。而较之可乎。否耶。
丁慈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丁慈(1415年—?),字元恺,福建建宁府建阳县人,民籍。同进士出身。正统六年(1441年)辛酉科福建乡试第五十二名。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会试第二百六十四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九十九名。曾祖丁兰。祖父丁寿。父丁仲和。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遗身篇
祖遇。不知何许人。自称慈海舟之徒。自金陵来远安。缚禅于法琳洞。跏趺而坐。足迹未尝及山下。又服水斋。不粒食惟饮水。如此者四十九日。每岁率以为尝。成化十五年。提学副使薛纲。督学至远安。至洞见遇癯瘦若有病者。因谓之曰。岩冈僻寂。非人所居。何乃自苦如此。遇曰。不如此不能成正觉。又问曰。人七日不食则死。闻汝水斋四十九日。何术致然耶。遇曰。吾知传吾师之教。无他术也。但先三五日。为饥火所烧。体热而倦。力不能支。越六七日之后。饮水透彻。觉清爽如尝。薛叹慕而去。十八年。薛再过洞。遇尚无恙。见庵之西槛。为岩之坠石所毁。去禅所仅丈许。薛诘之曰。汝能先知岩石之坠。而不惧乎。曰。不知也。薛曰。石无慧眼。汝非金身。若一夕再坠。汝其齑粉矣乎。圣贤有戒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汝宜识之慎之。遇微笑而不答。至二十年五月初二夜半。雷雨大作。岩石乱坠。其声动地。遇压焉遂寂。年才四十。其立志之坚。至死不变如此。 明河曰。无论世出世法。办志如此。何事不办。死生浮幻。有道者。视之如戏。处之若无。薛告语谆谆。何异对醒人说梦。宜乎。遇笑而不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