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慈悲五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刀不伤,二毒不害,三火不烧,四水不没,五瞋恶见善。见檀特罗经。
慈悲十二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福常随身。二、卧安。三、觉安。四、不见恶梦。五、天护。六、人爱。七、不毒。八、不兵。九、水不丧。十、火不丧。十一、在所得利。十二、死升梵天。见法句经。
【佛学常见辞汇】
有慈悲心的人将获得十二种的利益,即福常随身、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不丧、火不丧、在所得到、死升梵天。
慈悲衣
【佛学大辞典】
(杂名)法衣之德名也。(参见:袈裟)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
袈裟
【佛学大辞典】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著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著大衣,此方则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祛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著。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衣,小者名安陀会又名五条衣。
【俗语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说:「才脱袈裟,逢人辄称汝我。」《北史·西域传》记载,疏勒国曾遣使赠释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语Kasaya的音译,意为不正色,即僧侣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故称。因其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国佛教漫谈·汉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九条至二十五条为一类,称作袒衣)三种。(李明权)
慈悲室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华三轨中譬慈悲为如来之室。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之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也。」
【三藏法数】
谓弘经之人,当须具大慈悲,覆护一切众生。以大慈故,则能与众生之乐;以大悲故,则能拔众生之苦。慈悲覆物,喻之如室。故经云:大慈悲为室也。
慈悲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停心观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慈悲一切众生的观法,为五停心之一。
慈悲忍辱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三轨中之二轨也。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慈悲忏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曰慈悲道场法。梁武帝所撰。
【佛学大辞典】
(修法)释氏通鉴云:梁武帝妃郗氏,帝为雍州剌史时,妃薨,其性酷妒,化为巨蛇,入后宫通梦于帝,求为修功德使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忏罪,寻化为天人,于空中谢帝,既得生天。帝毕生不复立后。
【佛学常见辞汇】
释氏通鉴说:梁武帝妃郗氏,其性酷妒,死后化为巨蛇,一夜入后宫通梦于帝,求为修功德使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忏罪,后得化为天人,于空中谢帝,帝毕生不复立后。
慈悲万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住于大悲心而修万行,以慈悲之水滋荣万行之树木也。
慈悲水忏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卷,唐智玄述。河施饿鬼之法也。
慈悲万行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修慈悲万行之菩萨也。
慈悲道场忏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启运慈悲道场忏法之略名。
慈悲十力无畏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诸佛如来之慈悲由十力与四无畏而起也。无量义经偈曰:「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明六通道品发,慈悲十力无畏起,众生善业因缘出。」
爱著慈悲心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从爱著之念而起之慈悲心也。此慈悲心于佛道最甚。维摩经问疾品曰:「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什注曰:「见有众生,心生爱著,因此生悲,名爱见大悲。」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俗语佛源】
作为「佛、法、僧」三宝之一的出家人以普渡众生、行菩萨道为己任。菩萨道的主要精神体现在替众生「与乐、拔苦」的慈悲心上。因此,南朝梁·沈约《究竟慈悲论》指出:「释氏之教,义本慈悲。」慈悲是发起一切善行的基础。不过,光有慈悲还不够。度化众生还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权巧之智,称为「方便门」。如唐·窥基《法华经玄赞》卷三解释:「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曰便。」据说,佛有八万四千方便法门,度化一切众生。如元·朱凯《昊天塔》第四折中长老说:「俺出家的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李明权)
慈悲平等,大作利益
【三藏法数】
谓如来无有饥渴羸损瘦乏等苦,为众生故,以平等慈悲,现行乞食,广作利益,是名慈悲平等,大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