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敢怒而不敢言  拼音:gǎn nù ér bù gǎn yán
心里非常生气,但因畏惧受到惩罚,而不敢表现出来。《隋唐演义》第七八回:「王毛仲十分惭愧,奈他刚正素著,朝廷所礼敬,无可如何,只得敢怒而不敢言,但与众官饮宴,至晚而散。」《儒林外史》第四六回:「他又是乡绅,又是盐典,又同府县官相与的极好,所以无所不为,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國語辭典》:发指眦裂(髮指眥裂)  拼音:fǎ zhǐ zì liè
形容极度忿怒。《文明小史》第五十九回:「瞧见这部书,便追溯庚子年的事,说到激烈之处,不觉发指眦裂。」
《國語辭典》:发上指冠(髮上指冠)  拼音:fǎ shàng zhǐ guān
比喻愤怒到了极点。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三折:「你听他们言辞慷慨,使人壮心勃勃,发上指冠。」
《漢語大詞典》:积羞成怒(積羞成怒)
犹言恼羞成怒。谓羞愧至极,转生愤怒。 梁启超 《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既而臣民犯颜,友邦侧目,志不得逞,遂乃积羞成怒,大兴党狱。”
《國語辭典》:戟指怒目  拼音:jǐ zhǐ nù mù
伸出手指指人,眼睛圆睁瞪人。形容怒骂的神态。如:「他气得从椅子上跳起来,戟指怒目,痛骂他那败坏门风的儿子。」
《漢語大詞典》:恚挞(恚撻)
愤怒鞭打。北齐书·陈元康传:“ 高祖 尝怒 世宗 ,於内亲加殴蹋,极口駡之,出以告 元康 。 元康 諫…… 高祖 从此为之惩忿。时或恚挞,輒曰:‘勿使 元康 知之。’”
分類:愤怒鞭打
《漢語大詞典》:恚忌
(1).愤怒嫉忌。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 宁令受 之母恚忌,欲除 没臧氏 ,授戈於 宁令受 ,使图之。”
(2).犹忌恨。 元 姚燧 《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然 文统 之相,参知政事 商公 挺 实誉之。至是, 费寅 以九事中时恚忌,讼 商公 为 文统 西南之朋。”
《漢語大詞典》:火冲冲
形容愤怒或急躁的样子。如:你何必这样火冲冲呢?
《漢語大詞典》:横眉冷眼
愤怒、轻蔑貌。 李季 《周总理啊,大庆儿女想念你》诗:“横眉冷眼不怕鬼,心红胆壮看咱们谁怕谁?”亦作“ 横眉冷目 ”。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三章:“现在他又横眉冷目地喝了一声‘走’,更把个 张温 吓没了真魂。”
分類:愤怒轻蔑
《國語辭典》:悲愤填膺(悲憤填膺)  拼音:bēi fèn tián yīng
悲伤愤怒之情充塞心中。如:「当大家得知敌军的暴行后,人人悲愤填膺,同仇敌忾。」
《國語辭典》:敌忾同仇(敵愾同仇)  拼音:dí kài tóng chóu
共同抱著愤恨心情,齐心同力抵禦敌人。参见「同仇敌忾」条。《清史稿。卷四二六。李宗羲传》:「天下臣民,知皇上有卧薪尝胆之思,必共振敌忾同仇之气。」
《漢語大詞典》:冲冠怒发(衝冠怒髮)
形容极为愤怒。旧唐书·郑畋传:“而 畋 衝冠怒髮,投袂治兵,罗剑戟於罇前,练貔貅於閫外。”亦作“ 衝冠髮怒 ”。 唐 元稹 《观兵部马射赋》:“凡献艺者,岂自疑於无必。衝冠髮怒,扬鞭气逸,引满雷砰,腾凌飆疾,皆穷百中之妙,尽由一孔而出,乃知来者之艺,盖亦前人之匹。”参见“ 衝冠 ”。
分類:愤怒
《國語辭典》:冲冠(衝冠)  拼音:chōng guān
头发把帽子冲起。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分類:帽子愤怒
《漢語大詞典》:冲冠眦裂(衝冠眥裂)
形容愤怒到极点。眥裂,睁裂眼眶。语本史记·项羽本纪:“ 噲 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 项王 ,头髮上指,目眥尽裂。”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辽左弃地:“见先将军呈諫割地之案,不觉衝冠眥裂。”参见“ 衝冠 ”。
《國語辭典》:冲冠(衝冠)  拼音:chōng guān
头发把帽子冲起。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分類:帽子愤怒
《漢語大詞典》:瞋目扼腕
形容愤怒、勇敢的样子。《韩诗外传》卷九:“小人之论也,专意自是。言人之非,瞋目搤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
分類:愤怒勇敢
《國語辭典》:惩忿窒欲(懲忿窒欲)  拼音:chéng fèn zhì yù
语出《易经。损卦。象曰》:「君子以惩忿窒欲。」遏止忿怒,窒塞情欲。《清史稿。卷三七六。辛从益传》:「陈官俊在学政任,不能远色避嫌,惩忿窒欲,性行之驳,器识之褊,不宜仍居授读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