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感应使者
【佛学大辞典】
(图像)为帝释之使者,禅院以为伽蓝神而祭之。
酬因感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酬报因行而感得果报也。(参见:因果)
因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佛教通之三世说善恶应报之义。观无量寿经曰:「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止观五下曰:「招果为因,剋获为果。」十住毗婆娑论十二曰:「因以得知,得者成就。果者从因有,事成名为果。」
【佛学常见辞汇】
因是种因,果是结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义。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种善因必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果。
【佛学次第统编】
楞严经曰:「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泥犁经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因果经曰:「欲知前世因,则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后世果,则今生所为者是。」
涅槃经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
弥勒所问经曰:「一业多果,多业一果。」(一业多果是一罪数刑,多业一果是数罪一刑,从其重也。)
弥勒所问经又谓一业渐感五果,得异熟三果,等二果。
又谓十不善业道,有三种果:一果报果,二习气果,三增上果。生地狱中,是名增上果。由地狱退生人中,依杀生故有有断命果。依偷盗故有资生果。乃至依邪见故痴心增上,以是一切名习气果。依彼十种不善业道。有一切外物气势,所谓土地高下雀鼠雹棘尘土臭气多有蛇蝎,乃至如此一切苦界名增上果。
【俗语佛源】
佛教用以说明一切事物联系、影响和生灭变化的基本理论之一。释迦牟尼曾驳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等说法。宋·知礼《妙宗钞》谓:「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名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之下谓:「招果为因,克获为果。」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佛教的因果说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谓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师地论》卷三八)是因果说的主要特点。随著佛教的弘传,因果报应之说深入民间。如宋·钱明逸《南部新书》序谓:「忠鲠节义,可以劝臣子;因果报应,可以警愚俗。」又如巴金《神·鬼·人》:「所谓因果报应在这里能够有什么样的说明呢?」今广泛运用因果一词,泛指原因和结果及其内在联系。如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李明权)
梦感好相
【佛学大辞典】
(杂名)法华经安乐行品说成四安乐行之人,梦中感五种之好相:一,见佛为众生说法。二,见己为众生说法。三,见由佛授记。四,见修菩萨之道。五,见己八相成道。
梦感佛说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大明仁孝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二卷,属疑伪经。
机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有善根之机,而感佛也。又众生有善根之机,故佛感应之也。探玄记一曰:「机感相应,有形言现。」释签一之一曰:「机感相应得益。」文句一上曰:「机成致感,逮得己利。」
应感
【佛学大辞典】
(术语)神佛之感应。胜鬘宝窟中本曰:「应迹为论,应感既彰。」
怀感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千福寺怀感,依善导决往生之业,练修三年,逐證念佛三昧。述净土群疑论七卷。见宋高僧传六。
灵感
【佛学大辞典】
(术语)神灵之感应也。
【佛学常见辞汇】
有灵验或感应的意思。
界内感
【佛学常见辞汇】
指见思二惑,因见思二惑能招感三界内之生死果报。
妄感为因
【佛学次第统编】
或问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为谁?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迷真起妄,因妄识生,变似根身器世界等。故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又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五不死──施果感五不死
【三藏法数】
(出付法藏经)
经云:毗婆尸佛时,有一比丘,患头痛。薄拘罗尊者,持一诃梨勒果施彼食之,其病即愈。因施果故,九十一劫,天上人间,享福快乐,未尝有病。最后生婆罗门家,其母早亡,父娉后妻,苦厌拘罗,五度加害,皆无所损。及年既长,出家学道,得阿罗汉果。(梵语毗婆尸,华言胜观。梵语薄拘罗,华言善容。梵语诃梨勒,华言天主持来。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一、置鏊不死〕,谓薄拘罗年幼,后母作饼,从而索之,后母憎嫉,掷置鏊上,鏊虽焦热,不能烧害也。
〔二、釜煮不死〕,谓薄拘罗后母煮肉,从而索之,母益瞋恚,寻掷釜中,釜虽极热,亦不能害也。
〔三、水溺不死〕,谓薄拘罗后母向河,从而逐去,母即嫌恶,寻掷水中,水虽深而不能溺也。
〔四、鱼吞不死〕,谓薄拘罗由掷水中,虽大鱼吞之,而不能害也。
〔五、刀割不死〕,谓薄拘罗被鱼吞之,其鱼亦遭捕入市,遇父买归,将剖鱼腹,拘罗尚活,告父安庠,无致伤儿,父既见子,喜抱而出,即无损伤也。
感果不感果异
【三藏法数】
谓无想定,是有漏业,能感无想天果报;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故云感果不感果异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天神与心灵所感
【三藏法数】
谓如人平昔向善,喜奉神天,以敬奉故,念想不忘,故梦天神,是则天神与心灵所感也。
顺机感
【三藏法数】
谓如来说教,必由机缘所感。若无当机之众,虽说无益。所以说者,必随顺机宜也。
传译感通
【三藏法数】
传译者,谓西天传至东土,译彼梵语,成此华言也。盖此经前后凡二译。一晋义熙十四年,北天竺僧佛度跋陀罗,于扬州谢司空寺,译梵本为三万六千偈,成六十卷。一唐證圣元年,于阗国僧实叉难陀,于东都佛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增益九千偈,共前四万五千偈,成八十卷。即今流传者是也。感通者,佛度跋陀罗译经之时,感龙王遣二青衣童子,每日从池而出,以给瓶砚之水。实叉难陀译经之时,感天降甘露,徵应良多,备载传记也。(梵语佛度跋陀罗,华言觉贤。梵语实叉难陀,华言喜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