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二愚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十地中各有二种之愚法当断之者。见百法问答钞七。
大愚
【佛学大辞典】
(人名)洪州高安大愚禅师嗣于归宗。归宗嗣于马祖。大愚山号。见传灯录十。
凡愚
【佛学大辞典】
(杂语)凡夫愚痴之人也。大日经疏二十曰:「以不知心实相故而生妄执,名为凡愚,若了知者即名诸佛也。」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和愚法小乘。
不愚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小乘之一。(参见:愚法)
愚法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小乘之一。声闻缘觉二小乘,有的人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名为愚法小乘,一旦瞭解大乘之理,回心向大,便名为不愚法小乘。
我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妄执有我体之愚惑情。不达无我之真理也。唯识述记一本曰:「彼闻四谛,虽断我愚,而于诸法,迷执实有。」
身愚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于身造恶者。无量寿经下曰:「身愚神闇。」嘉祥疏曰:「身造恶,故曰身愚。」
径山虚堂智愚禅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道场运庵普岩之法嗣。名智愚,号虚堂。建长寺之绍明,其法嗣也。(参见:虚堂)
贪欲瞋恚愚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三毒之烦恼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三毒。
贤愚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贤愚因缘经之略。
贤愚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元魏慧觉等译。为集贤圣凡愚之种种因缘事迹者。
愚痴
【佛学常见辞汇】
三毒之一。(参见:三毒)
三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三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为瞋。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智度论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大乘义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是故喻龙名为毒。」止观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同六曰:「心起三毒,即名三毒。」智度论十九曰:「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瞋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佛学次第统编】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著为性。
二、瞋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瞋恚之想,是谓之瞋,瞋者憎恚为性。
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
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伤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坏其善心,故名为毒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谓贪瞋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
〔二、瞋毒〕,忿怒之心,名之为瞋。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
〔三、痴毒〕,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
愚法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小乘之一。声闻缘觉二小乘,有的人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名为愚法小乘,一旦瞭解大乘之理,回心向大,便名为不愚法小乘。
愚法二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愚法)
愚法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小乘之一。声闻缘觉二小乘,有的人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名为愚法小乘,一旦瞭解大乘之理,回心向大,便名为不愚法小乘。
三种发相──愚痴三种发相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计断常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然发邪思惟,分别我及诸法,为过去灭而有现在我耶?为过去不灭而有现在我耶?因是思惟,见心即发,推寻三世。若谓是灭,即堕断见;若谓不灭,即堕常见。如是痴觉,念念不住,以此智辩,诤竞戏论,作诸恶行,障于正定出世之法,是为计断常痴相也。
〔二、计有无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尔思惟分别,谓我及阴等诸法,为定有耶?为定无耶?如是推寻,见心即发,随见生执;障于正定,是为计有无痴相也。(阴者,五阴也。)
〔三、计世性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作是念,因有五阴,便有四大,与夫假名众生及诸世界。如是思惟,念念不住,即发智辩,能问能说,是非诤竞,离真实道,但执计世间之性,而不能发诸禅定,是名计世性痴相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愚夫种性
【三藏法数】
谓愚痴凡夫,于五阴诸法,及世间事,种种妄想分别,非有为有,无常计常,随事执著,则成愚夫种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