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异望(異望)
(1).其他期望。左传·昭公十三年:“我先君 文公 , 狐季姬 之子也,有宠於 献 …… 献 无异亲,民无异望,天方相 晋 ,将何以代 文 ?”后汉书·荀悦传:“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内不回惑,外无异望,则民志平矣。”《文选·王俭〈褚渊碑文〉》:“蹔遂冲旨,改授朝端,邇无异言,远无异望。” 吕向 注:“愜众心故也。”
(2).谋叛的意图。周书·文帝纪上:“ 灵州 刺史 曹泥 ,并恃其僻远,常怀异望。”北齐书·神武帝纪上:“今四方扰扰,人怀异望。”
《漢語大詞典》:示形
古代兵家战术用语。指行军布阵表面所显示的意图。语出孙子·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杜牧 注:“《传》曰:‘鷙鸟将击,必藏其形。’如 匈奴 示羸弱於 汉 使之义也…… 韩信 盛兵 临晋 而渡於 夏阳 ,此乃示以近形而远袭敌也。”通典·兵六:“示形在彼,而攻於此。 春秋 时 越 伐 吴 , 吴子 御於 笠泽 ,夹水而陈。 越 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譟而进。 吴 师分以御之。 越 以三军潜涉,当 吴 中军而鼓之。 吴 师大乱,遂败之。” 清 曾国藩 《罗忠节公神道碑铭》:“公军渡 湖 汉 而西。至则示形 杭口 而暗进 鼇岭 。” 刘伯承 《回顾长征》:“这次, 毛主席 又成功地运用了声东击西的灵活战术,示形于 贵阳 之东,造成敌人的过失,我军得以争取时机突然西去。”
《國語辭典》:主动(主動)  拼音:zhǔ dòng
能依照自己意思进行的行为或动作。相对于被动而言。如:「争取主动」、「凡事采取主动,免得受人牵制。」
《漢語大詞典》:意计(意計)
(1).意图,心计。后汉书·朱浮传:“ 浮 密奏 宠 遣吏迎妻而不迎其母,又受货贿,杀害友人,多聚兵穀,意计难量。”
(2).意料。 清 林则徐 《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痈疽生,则以渐而成脓;鸦片来,则以渐而致寇,原属意计中事。” 胡汉民 《民报之六大主义》:“革新事业已成,邻之我附,固在意计之内。”
《漢語大詞典》:神规(神規)
对帝王意图的敬称。晋书·石勒载记上:“ 张宾 曰:‘ 晋 故 东莱 太守 南阳 赵彭 忠亮篤敏,有佐时良榦,将军若任之,必能允副神规。’”
《國語辭典》:被动(被動)  拼音:bèi dòng
受外力影响才发生行动。如:「凡事要主动些,不可处处被动!」
《漢語大詞典》:反意
(1).返归的念头。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今 建 ( 苏建 )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餘,士尽,不敢有二心,自归。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
(2).反叛的意图。资治通鉴·汉献帝兴平元年:“ 濮阳 大姓 田氏 为反间, 操 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晋剧《打金枝》:“ 唐王 :昔日里 安禄山 起了反意。”
《漢語大詞典》:意趋(意趨)
(1).意图,意向。宋书·何承天传:“ 晦 以 湘州 刺史 张邵 必不同己,欲遣千人袭之, 承天 以为 邵 意趋未可知,不宜便讨。”
(2).旨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沧州 刘太史 ……与 飴山老人 、 莲洋山人 ,皆善友,而意趋各殊。”
《漢語大詞典》:指供
审讯人员指定被告按主观性审判意图招供
证人指出案犯特征,提供有关证据。例如:指供是审判的一个重要环节。
《漢語大詞典》:诱供(誘供)
诱使刑事被告人或证人按侦查、审判人员的主观意图或推断进行供述。《人民日报》1980.7.21:“如果是指供、诱供,那同样是逼供信的违法行为,必须严禁。”
《國語辭典》:以意逆志  拼音:yǐ yì nì zhì
逆,迎、求。以意逆志指用自己的看法去揣测别人的意思。《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漢語大詞典》:主动权(主動權)
能按自己意图行事的权力。 毛泽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四章:“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
《漢語大詞典》:韬晦之计(韜晦之計)
谓收敛锋芒,隐蔽才华意图,待时而起的计谋。《三国演义》第二一回:“ 玄德 也防 曹操 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韜晦之计。”
《漢語大詞典》:修辞立诚(修辭立誠)
谓撰文要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语出易·乾:“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説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矣。”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撰述传信:“其章疏,无溢言费辞以累其实,此则所谓修辞立诚,可为撰述者法矣。” 章炳麟 《文学总略》:“气非窜突如鹿豕,德非委蛇如羔羊,知文辞始于表谱簿録,则修辞立诚其首也,气乎德乎,亦末务而已矣。”
《国语辞典》:觅生觅死(觅生觅死)  拼音:mì shēng mì sǐ
意图自杀。《董西厢》卷七:「休教觅生觅死,自推自攧。」也作「觅死寻活」、「寻死觅活」。
分类:意图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