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惭愧(慚愧)  拼音:cán kuì
1.羞愧。《儒林外史》第一三回:「三公子满心惭愧,叫请了四老爷和杨老爷出来。」《文明小史》第四○回:「说得陆天民很觉惭愧,脸都红了。」
2.侥倖、难得。常用作自谦之词。宋。苏轼 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词:「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小生惭愧,有缘遇这个小娘子,许我明夜再会。」
《漢語大詞典》:自惭(自慚,自慙)
亦作“ 自慙 ”。自己感到惭愧。 唐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自慙居处崇,未覩斯民康。” 唐 白居易 《初罢中书舍人》诗:“自惭拙宦叨清贯,还有痴心怕素餐。” 宋 苏辙 《谢太中大夫门下侍郎表》之一:“自惭迂拙之餘,併荷宠光之及。”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自慙苦窳姿,一顾成硕果。”
分類:自己惭愧
《漢語大詞典》:无惭(無慚,無慙)
亦作“ 无慙 ”。
(1).无所惭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神之来格,所贵无惭。”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舅氏多人物,无惭困翮垂。”
(2).引申指不逊于或当得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於斧斤,事美而制於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枰中举国莫争先,女将驰名善战。玉手无慙国手,秋波合唤秋仙。高居师席把棋传,石作门生也眩。”
(3).不知羞愧。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惟孜孜以安闲不扰为务,而不肯斯须就劳者,故圣人斥之为无惭人。”
《韵府拾遗 覃韵》:何惭(何惭)
毛滂词吾道在虽不遇面何惭
《韵府拾遗 覃韵》:不惭(不惭)
礼记利而巧文而不惭疏以其尚礼本数交接往来故便利机巧多文辞而无惭愧之心也
《漢語大詞典》:怀惭(懷慙)
亦作“ 怀惭 ”。 心中惭愧。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往时 辽东 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 河东 ,见羣豕皆白,怀慙而还。”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却要:“自是诸子怀慙,不敢失敬。” 唐 张继 《春申君祠》诗:“当时珠履三千客, 赵 使怀惭不敢言。” 宋 曾巩 《上欧阳舍人书》:“ 韩吏部 云:‘诚使 屈原 、 孟軻 、 扬雄 、 司马迁 、 相如 进於是选,僕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尔。’此言可念也。”
分類:心中惭愧
《漢語大詞典》:顾惭(顧慚)
自顾而惭愧。 唐 杜甫 《北征》诗:“顾惭恩私被,詔许归蓬蓽。” 仇兆鳌 注:“顾惭,自顾惭愧也。”
分類:自顾惭愧
《國語辭典》:惭德(慚德)  拼音:cán dé
德行有缺陷、不圆满。《书经。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唐。李白 与贾少公书:「方之二子,实有惭德,徒尘忝幕府,终无能为。」
分類:言行缺失
《漢語大詞典》:惭负(慚負)
亦作“慙负”。 羞惭;惭愧辜负。后汉书·樊宏传:“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令臣魂神慙负黄泉。”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谢赐御筵表》:“方次旧闻,已叨优礼,省循非称,惭负失容。” 严复 《送沈涛园备兵淮扬》诗:“谁言死后无穷感,惭负先生远到期。”
《漢語大詞典》:惭惧(慚懼)
亦作“慙惧”。 羞愧恐惧。汉书·杜周传:“会皇太后女弟 司马君力 与 钦 兄子私通,事上闻, 钦 慙惧,乞骸骨去。” 宋 苏辙 《谢入伏早出状一》:“臣等叨尘近辅,与闻政几,庇广厦之清阴,饱素飡而终日,方慙惧於无补,何劳苦之足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湘裙:“ 湘裙 惭惧啜泣,望伯伏谢。”
分類:羞愧恐惧
《國語辭典》:惭惶(慚惶)  拼音:cán huáng
惭愧惶恐。南朝梁。简文帝 答徐摛书:「竟不能黜邪进善,少助国章,献可替不,仰裨圣政,以此惭惶,无忘夕惕。」隋。炀萧皇后〈述志赋〉:「虽沐浴于恩光,内惭惶而累息。」
《國語辭典》:惭色(慚色)  拼音:cán sè
羞愧的脸色。《晋书。卷七七。何充传》:「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分類:羞愧脸色
《漢語大詞典》:兢惭(兢慚,兢慙)
亦作“ 兢慙 ”。 惶恐惭愧。 前蜀 杜光庭 《大王本命醮葛仙化词》:“况荷殊荣,久叨重寄,循涯省分,常切兢慙。” 宋 曾巩 《襄州岳庙祈雨文》:“麦田苦於旱乾,民室忧於病癘。永惟责任,内集兢惭。”
分類:惶恐惭愧
《骈字类编》:增惭(增惭)
于邰谢赐银器疋帛等表恩私荐及跪捧增惭 冯审谢奖谕表揣循涯分木石增惭
《國語辭典》:惭悚(慚悚)  拼音:cán sǒng
惭愧惶恐。南朝梁。萧统〈谢敕赉看讲启〉:「惭悚交并,寝兴无寘。」《醒世恒言。卷三二。黄秀才徼灵玉马坠》:「黄生身对老翁,心怀幼女,自觉应对失次,心中惭悚。」
分類:羞惭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