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无上惭愧衣
【佛学大辞典】
(术语)袈裟之总名。惭愧之德,能防众恶,如衣服。宝积经九十三曰:「须衣为得无上惭愧衣故。」维摩经佛道品曰:「惭愧之上服。」注「肇曰:惭愧障众恶,法身之上服。」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的总称。
无惭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阿纥里Ahri^kata%,言作恶自心无耻也。唯识论六曰:「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俱舍论四曰:「于所造罪自观无耻,名曰无惭,观他无耻说名无愧。」
【佛学常见辞汇】
没有惭愧羞耻的心。
【三藏法数】
惭谓惭耻。比丘之心,若无惭耻,自必肆情纵欲,戒行有亏,故不可为师而授人戒也。
【三藏法数】
惭即惭天。谓人于屏处作诸过恶,不自惭耻也。
无惭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此外道计一切罪福皆是大自在天作为,非人间之所关知,自在天喜,则众生安乐,瞋则众生苦。人间之罪福,一系于大自在天之意,使全责任负于大自在天,犯罪而不惭愧,则不堕于恶道。惭愧,则却堕于地狱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善地法之一。又十一善心所之一。心所名。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之精神作用也。
【佛学常见辞汇】
心所名,即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的精神作用。
【三藏法数】
惭即惭天,谓心常知惭,崇重贤善,耻昔过恶,则能对治无惭,息诸恶行也。
惭愧
【佛学常见辞汇】
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惭白法
【三藏法数】
谓内自羞惭,不敢作恶,修习善法,止息恶行,是名惭白法。
无惭愧僧
【三藏法数】
谓若有人投佛出家,得出家已,于所受持佛之禁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不畏后世苦果,是名无惭愧僧。
见天女生惭相
【三藏法数】
谓人初生天时,见天中女,颜色羞惭,未敢正看,是为第三相。
惭愧财
【三藏法数】
惭者,惭天。愧者,愧人。谓既能惭愧,则不造诸恶业,以为成佛之资,故名惭愧财。
生大惭愧心
【三藏法数】
惭即惭天,愧即愧人。谓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而我等轮转生死,未有出期,此实可惭可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无惭无愧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愚痴所蔽,造诸恶业,上不惭天,下不愧人,虽自隐覆,是以流转生死也。
生重惭愧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剋责往昔无羞无耻,弃舍净业,习诸恶行。天见我之隐罪,是故惭天;人知我之显过,是故愧人。以此翻破无惭无愧之心也。
惭藏
【三藏法数】
谓菩萨忆念过去,不知惭天,于诸眷属,备造众恶;今为诸佛所知,而生于惭。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令修于惭,是名惭藏。
具足惭愧
【三藏法数】
谓众生具足惭愧之心,凡有所作,身口过非,而能内自羞耻,发露向人,悉不覆藏,此为有依行也。
惭力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能惭愧,故远离一切罪行,兴起种种善法,是名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