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惭颜(慚顔)
亦作“慙顏”。
(1).愧色;面有愧色。 南朝 齐 王融 《秋胡行》之七:“彼美復来仪,慙颜变欣瞩。” 唐 裴铏 《传奇·孙恪》:“ 恪 既被责,惭颜惕虑。” 明 李东阳 《屠兵来》诗:“死兵易,立孤难,九原下报无惭颜。”
(2).指被人羞辱的脸皮。类说卷二一引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惭颜厚如甲:“进士 杨光远 干索权豪无厌,或遭挞,略无改悔。时人云: 杨光远 慙颜厚如十重铁甲。”
《骈字类编》:久惭(久惭)
南北朝 王融 星名诗 久惭入汉客,每愧遵河影。
唐 韩愈 广宣上人频见过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漢語大詞典》:惭汗(慚汗)
亦作“慙汗”。 羞愧得出汗。极言羞愧之甚。 唐 韩愈 《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食罢自知无所报,空然慙汗仰皇扃。”《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止因王事鞅掌,未得少酬大恩。有累远临,岂不惭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仇大娘:“女乃指 福 唾駡, 福 惭汗无以自容。”
《漢語大詞典》:感惭(感慙)
感动惭愧。后汉书·列女传·姜诗妻:“姑感慙呼还,恩养愈谨。”
分類:感动惭愧
《骈字类编》:内惭(内惭)
史记蔡泽传去之赵见逐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于秦应侯内惭蔡泽乃西入秦议汉书翟方进传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 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坐长免上以方进大臣又素重之为隐讳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
《國語辭典》:羞惭(羞慚)  拼音:xiū cán
面含羞而心惭愧。《西游记》第四二回:「那妖王满面羞惭,不敢回视。」《文明小史》第三五回:「说得毓生满面羞惭,只得如数给他。」也作「羞惭」。
分類:羞惭羞愧
《分类字锦》:心惭(心惭)
见上注
分类:知耻
《國語辭典》:惭怍(慚怍)  拼音:cán zuò
惭愧。《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蜀郡男子路建等辍讼惭怍而退,虽文王却虞芮何以加!宜报告天下。」《聊斋志异。卷五。封三娘》:「然贫贱者与贵人交,足未登门,先怀惭怍,恐为婢仆下眼觑,是以不果来。」
分類:羞愧
《骈字类编》:大惭(大惭)
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
《韵府拾遗 覃韵》:且惭(且惭)
李峤为王遗恕让殿中少监表司六尚之严凝望九重之清切怀恩揆拙既惧且惭
《國語辭典》:惭恧(慚恧)  拼音:cán nǜ
心中羞愧。《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恧。」
分類:羞惭
《漢語大詞典》:惭惕(慚惕)
羞愧惶恐。《隋书·杨素传》:“昼夜迴徨,寝食惭惕,常惧朝露奄至,虚负圣慈。” 宋 欧阳修 《答李诩第一书》:“人还索书,未知所答,惭惕,惭惕!”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七章:“劳阿姊询及,惭惕何可言。”
《國語辭典》:惭恨(慚恨)  拼音:cán hèn
惭愧悔恨。《后汉书。卷二○。祭遵传》:「吾蒙国厚恩,奉使不称,微绩不立,身死诚惭恨。」《三国演义》第三一回:「刘表闻言,乃叱蔡瑁曰:『吾主意已定,汝勿多言。』蔡瑁惭恨而出。」
《國語辭典》:惭感(慚感)  拼音:cán gǎn
感激。晋。干宝《搜神记》卷五:「翁之厚意,出苇相渡,深有惭感,当有以相谢者。」
《漢語大詞典》:惭谢(慚謝)
亦作“慙谢”。 羞惭谢过。南史·臧质传:“尝诣护军 赵伦之 , 伦之 名位已重,不相接。 质 愤然起…… 伦之 慙谢。”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毂:“无赖闻之,歛袵惭谢而退。”
分類:羞惭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