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法律制裁
广义指依据法律对违法者采取的惩罚措施。一般有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狭义指刑事制裁与民事制裁。追究法律责任,实施法律制裁,必须由国家的专门机关实行,具有国家强制性。
《國語辭典》:画地为牢(畫地為牢)  拼音:huà dì wéi láo
古时就地画一范围作为监牢,使犯人站立其中以示惩罚。《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后用以比喻只准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他每都指山卖磨,将百姓画地为牢。」也作「画地为狱」。
《漢語大詞典》:毁罚(毁罰)
谴责惩罚。墨子·尚同中:“皆欲得上之赏誉,而畏上之毁罚。”韩非子·难三:“不以姦闻,是异於上而下比周於姦者也,此宜毁罚之所及也。”
分類:谴责惩罚
《國語辭典》:不教而诛(不教而誅)  拼音:bù jiào ér zhū
平时不透过教育来防范罪行,遇有犯错立即加以处罚或判死刑。《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下》:「佞人依刑,兹谓私贼,其霜在草根土隙间。不教而诛兹谓虐,其霜反在草下。」《官场现形记》第二○回:「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利害,不忍不教而诛。」也作「不教而杀」。
《國語辭典》:大快人心  拼音:dà kuài rén xīn
使人心里非常痛快。《明史。卷二三五。余懋学传》:「自张居正蒙蔽主聪,道路以目,今馀风未殄,欺罔日滋。如潘季驯之斥,大快人心。」也作「人心大快」。
《國語辭典》:惩恶劝善(懲惡勸善)  拼音:chéng è quàn shàn
语本《左传。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脩之。」对邪恶惩戒,以劝勉人为善。汉。荀悦《汉纪。元帝纪上》:「赏罚者,国家之利器也,所以惩恶劝善,不以喜加赏,不以怒增刑。」
《國語辭典》:惩一警百(懲一警百)  拼音:chéng yī jǐng bó
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明史。卷二五五。黄道周传》:「陛下欲剔弊防奸,惩一警百,诸臣用之以借题修隙,敛怨市权。」也作「惩一戒百」、「惩一儆众」。
《漢語大詞典》:扑罚(扑罰)
笞刑。后汉书·左雄传:“‘ 孝明皇帝 始有扑罚,皆非古典。’帝从而改之,其后九卿无復捶扑者。”
谓以鞭扑来惩罚。 周 代市刑之重者。周礼·地官·司市:“市刑:小刑宪罚,中刑徇罚,大刑扑罚。” 郑玄 注:“扑,挞也。”
分類:笞刑惩罚
《漢語大詞典》:绳一戒百(繩一戒百)
谓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 元 柯丹丘 《荆钗记·遣音》:“依条按法,想绳一戒百谁不怕。”
《國語辭典》:赏善罚恶(賞善罰惡)  拼音:shǎng shàn fá è
奖赏行善的人,惩罚作恶的人。汉。贡禹赎罪〉:「赏善罚恶,不阿亲戚。」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八九。经告篇》:「行善益算,行恶夺算,赏善罚恶,各有职司,报应之理,毫分无失。」
《國語辭典》:赏同罚异(賞同罰異)  拼音:shǎng tóng fá yì
同于己则赏,异于己则罚。《韩非子。八经》:「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是谓赏同罚异。」
《國語辭典》:赏功罚罪(賞功罰罪)  拼音:shǎng gōng fá zuì
奖赏有功的人,惩罚有罪的人。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陈纲纪赏功罚罪,受黜陟同荷圣恩。」《隋唐演义》第五○回:「与死者发丧,周给其家属,赏功罚罪,以安众心,畜养锐气,再进兵伐许。」
《國語辭典》:杀鸡骇猴(殺雞駭猴)  拼音:shā jī hài hóu
比喻惩罚一个人以警告其他的人。《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俗语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也作「杀鸡儆猴」、「杀鸡吓猴」。
《國語辭典》:奖惩(獎懲)  拼音:jiǎng chéng
奖励和惩罚。如:「奖惩条例」、「奖惩制度」。
《漢語大詞典》:獍难(獍難)
谓因忘恩负义而遭受的惩罚。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通讯》:“ 禄山 已遭獍难,两京光復。”参见“ 獍梟 ”。
《漢語大詞典》:獍枭(獍梟)
传说枭鸟食母,獍兽食父,或曰亦食母。常喻不孝或忘恩负义之人。 清 徐昂发 《城南次宋五嘉升韵》之一:“ 汉 室 曹瞒 是獍梟,猘儿年少欲横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