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恶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见思烦恼,无明烦恼之称。又谓之已生恶,未生恶。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已生恶〕,谓贪瞋痴及杀盗淫等诸恶之法,已起于心,已见于事者,是名已生恶。恶若已生,速令除灭也。
〔二、未生恶〕,谓贪瞋痴及杀盗淫等诸恶之法,于心未起,于事未见,是名未生恶。恶若未起,防令不生也。
(名数)见思烦恼,无明烦恼之称。又谓之已生恶,未生恶。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已生恶〕,谓贪瞋痴及杀盗淫等诸恶之法,已起于心,已见于事者,是名已生恶。恶若已生,速令除灭也。
〔二、未生恶〕,谓贪瞋痴及杀盗淫等诸恶之法,于心未起,于事未见,是名未生恶。恶若未起,防令不生也。
十二恶律仪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法所不应作,名曰恶律仪。有十二种: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六、猎师。谓以杀心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八、魁脍。乃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囚,无慈善心。十、咒龙。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
【佛学次第统编】
杂阿毗昙心论云:「十二恶律仪。」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 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杀,是为恶律仪。
二、养鸡 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是为恶律仪。
三、养猪 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者,是为恶律仪。
四、捕鸟 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是为恶律仪。
五、捕鱼 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六、猎师 谓以杀心故,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七、作贼 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是为恶律仪。
八、魁脍 魁脍者,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是为恶律仪。
九、守狱 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囚,无慈善心,是为恶律仪。
十、咒龙 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是为恶律仪。
十一、屠犬 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十二、伺猎 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案,是为恶律仪。
【三藏法数】
(出杂阿毗昙心论)
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是为恶律仪。
〔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是为恶律仪。
〔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者,是为恶律仪。
〔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是为恶律仪。
〔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六、猎师〕,谓以杀心故,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是为恶律仪。
〔八、魁脍〕,魁脍者,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是为恶律仪。
〔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因(编者注:「因」疑为「囚」字),无慈善心,是为恶律仪。
〔十、咒龙〕,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是为恶律仪。
〔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是为恶律仪。
(名数)谓法所不应作,名曰恶律仪。有十二种: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六、猎师。谓以杀心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八、魁脍。乃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囚,无慈善心。十、咒龙。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
【佛学次第统编】
杂阿毗昙心论云:「十二恶律仪。」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 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杀,是为恶律仪。
二、养鸡 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是为恶律仪。
三、养猪 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者,是为恶律仪。
四、捕鸟 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是为恶律仪。
五、捕鱼 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六、猎师 谓以杀心故,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七、作贼 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是为恶律仪。
八、魁脍 魁脍者,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是为恶律仪。
九、守狱 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囚,无慈善心,是为恶律仪。
十、咒龙 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是为恶律仪。
十一、屠犬 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十二、伺猎 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案,是为恶律仪。
【三藏法数】
(出杂阿毗昙心论)
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是为恶律仪。
〔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是为恶律仪。
〔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者,是为恶律仪。
〔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是为恶律仪。
〔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六、猎师〕,谓以杀心故,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是为恶律仪。
〔八、魁脍〕,魁脍者,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是为恶律仪。
〔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因(编者注:「因」疑为「囚」字),无慈善心,是为恶律仪。
〔十、咒龙〕,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是为恶律仪。
〔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是为恶律仪。
十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十不善。(参见:善恶)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愚痴。
【佛学次第统编】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
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
三、淫 淫谓淫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 悭吝贪著。
九、瞋恚 瞋恚忿怒。
十、邪见 闇昧迷理。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瞋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杀害,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盗取,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瞋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一、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
〔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
〔三、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
〔五、两舌〕,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
〔六、恶口〕,恶口者,谓言语粗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
〔七、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
〔八、贪欲〕,贪欲者,谓于顺情之境,贪著乐欲,心无厌足也。
〔九、瞋恚〕,瞋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十、邪见〕,邪见者,谓拨无因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也。(拨者,绝也。)
(术语)又曰十不善。(参见:善恶)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愚痴。
【佛学次第统编】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
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
三、淫 淫谓淫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 悭吝贪著。
九、瞋恚 瞋恚忿怒。
十、邪见 闇昧迷理。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瞋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杀害,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盗取,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瞋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一、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
〔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
〔三、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
〔五、两舌〕,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
〔六、恶口〕,恶口者,谓言语粗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
〔七、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
〔八、贪欲〕,贪欲者,谓于顺情之境,贪著乐欲,心无厌足也。
〔九、瞋恚〕,瞋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十、邪见〕,邪见者,谓拨无因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也。(拨者,绝也。)
三品十恶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上品之十恶,堕于地狱道,中品之十恶,堕于畜生道,下品之十恶,堕于饿鬼道。见止观一之三。
【佛学次第统编】
十恶即一杀生乃至十邪见是。三品者,谓上品、中品、下品也。
上品十恶 言上品者,或所对境增上,或烦恼心增上,或所作事增上。
一、所对境增上者 如弑父母师僧,盗三宝常住物,淫净戒人及至亲,欺诳君父师长等。
二、烦恼心增上者 如极重瞋缠,猛利贪缠等。
三、所作事增上者 如数数杀生,数数偷盗,数数邪见,日积月累不改悔等。
以要言之,纯从分别见惑所发恶业,名为上品十恶,故是地狱因也。
中品十恶 言中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境中品者 夺人天命,盗人天物等。
二、心中品者 烦恼不轻,亦不极猛利等。
三、事中品者 或作再三等。
以要言之,杂从见爱烦恼所发恶业,名为中品十恶,故是畜生因也。
下品十恶 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境下品者 如杀鬼畜盗鬼畜物等。
二、心下品者 微小贪瞋等。
三、事下品者 或偶一作,或旋知悔改等。
以要言之,但从任运烦恼所起恶业,名为下品十恶,故是饿鬼因也。
(名数)上品之十恶,堕于地狱道,中品之十恶,堕于畜生道,下品之十恶,堕于饿鬼道。见止观一之三。
【佛学次第统编】
十恶即一杀生乃至十邪见是。三品者,谓上品、中品、下品也。
上品十恶 言上品者,或所对境增上,或烦恼心增上,或所作事增上。
一、所对境增上者 如弑父母师僧,盗三宝常住物,淫净戒人及至亲,欺诳君父师长等。
二、烦恼心增上者 如极重瞋缠,猛利贪缠等。
三、所作事增上者 如数数杀生,数数偷盗,数数邪见,日积月累不改悔等。
以要言之,纯从分别见惑所发恶业,名为上品十恶,故是地狱因也。
中品十恶 言中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境中品者 夺人天命,盗人天物等。
二、心中品者 烦恼不轻,亦不极猛利等。
三、事中品者 或作再三等。
以要言之,杂从见爱烦恼所发恶业,名为中品十恶,故是畜生因也。
下品十恶 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境下品者 如杀鬼畜盗鬼畜物等。
二、心下品者 微小贪瞋等。
三、事下品者 或偶一作,或旋知悔改等。
以要言之,但从任运烦恼所起恶业,名为下品十恶,故是饿鬼因也。
十恶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恶为招苦果之业因,故云十恶业。(参见:善恶)
(名数)十恶为招苦果之业因,故云十恶业。(参见:善恶)
十恶五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恶有三品,故有三途之异,五逆则必堕于无间地狱。(参见:五逆)
(术语)十恶有三品,故有三途之异,五逆则必堕于无间地狱。(参见:五逆)
五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逆罪)
【佛学次第统编】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逆罪)
【佛学次第统编】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十恶业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恶之业因,能通苦报,故云十恶业道。(参见:善恶)
(名数)十恶之业因,能通苦报,故云十恶业道。(参见:善恶)
人中三恶
【佛学大辞典】
(名数)指一阐提与诽谤大乘者,及犯四重禁者而言。
(名数)指一阐提与诽谤大乘者,及犯四重禁者而言。
善恶无记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善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恶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三、无记性,非善非恶为中容之法,亦为顺益,亦为违损,不可记别者。此中有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妄惑之势用微弱,虽无违损自他之力,然其体为妄惑,故荫覆圣道者,又与此惑障俱者,谓之有覆无记。末那识等是也。其体非妄惑,又非与妄惑俱之法,其自性微弱,曾无损益自他者。谓之无覆无记。阿赖耶识及内根外器等是也。出于唯识论五,百法问答抄三。
【佛学常见辞汇】
善性、恶性、无记性。(参见:三性)
(名数)一、善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恶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三、无记性,非善非恶为中容之法,亦为顺益,亦为违损,不可记别者。此中有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妄惑之势用微弱,虽无违损自他之力,然其体为妄惑,故荫覆圣道者,又与此惑障俱者,谓之有覆无记。末那识等是也。其体非妄惑,又非与妄惑俱之法,其自性微弱,曾无损益自他者。谓之无覆无记。阿赖耶识及内根外器等是也。出于唯识论五,百法问答抄三。
【佛学常见辞汇】
善性、恶性、无记性。(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三恶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恶道之略。
(名数)三恶道之略。
三恶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依恶业可往来之处有三所。名为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无量寿经上曰:「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狱饿鬼畜生之三道处。梵网经曰:「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道即能通之义。谓一切众生,造作恶业,而生其处,故名恶道也。
〔一、地狱道〕,谓此处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狱,即造作极重恶业众生堕于此道,故名地狱道。(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也。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二、饿鬼道〕,饿鬼道有三种。一谓罪业极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即造作恶业众生,由悭贪故,生于此道,故名饿鬼道。
〔三、畜生道〕,谓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即造作恶业众生,由愚痴故,生于此道,故名畜生道。
(名数)依恶业可往来之处有三所。名为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无量寿经上曰:「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狱饿鬼畜生之三道处。梵网经曰:「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道即能通之义。谓一切众生,造作恶业,而生其处,故名恶道也。
〔一、地狱道〕,谓此处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狱,即造作极重恶业众生堕于此道,故名地狱道。(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也。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二、饿鬼道〕,饿鬼道有三种。一谓罪业极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即造作恶业众生,由悭贪故,生于此道,故名饿鬼道。
〔三、畜生道〕,谓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即造作恶业众生,由愚痴故,生于此道,故名畜生道。
三恶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三恶道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狱、饿鬼、畜生之三处也。又曰三涂。
(名数)即三恶道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狱、饿鬼、畜生之三处也。又曰三涂。
三恶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欲觉,贪欲之知觉也。二、瞋觉,瞋恚之知觉也。三、害觉,侵害他之知觉使瞋觉增长者。一切凡夫必具此三恶觉。见无量寿经上。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并宗镜录)
觉即知觉。宗镜录云:若唯修事定,但习世禅,虽曰修行,犹生恶觉,以不制意地,未断其原故也。经云: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犹故生于三种恶觉。是也。
〔一、欲觉〕,欲即贪欲,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顺情之境,种种贪求,而生恶觉,故名恶觉。(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恚觉〕,恚即瞋恚,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违情之境,种种忿怒,而生恶觉,故名恚觉。
〔三、害觉〕,谓一切凡夫之人,常为觉观怨贼之所侵害,故名害觉。(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名数)一、欲觉,贪欲之知觉也。二、瞋觉,瞋恚之知觉也。三、害觉,侵害他之知觉使瞋觉增长者。一切凡夫必具此三恶觉。见无量寿经上。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并宗镜录)
觉即知觉。宗镜录云:若唯修事定,但习世禅,虽曰修行,犹生恶觉,以不制意地,未断其原故也。经云: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犹故生于三种恶觉。是也。
〔一、欲觉〕,欲即贪欲,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顺情之境,种种贪求,而生恶觉,故名恶觉。(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恚觉〕,恚即瞋恚,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违情之境,种种忿怒,而生恶觉,故名恚觉。
〔三、害觉〕,谓一切凡夫之人,常为觉观怨贼之所侵害,故名害觉。(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大恶象
【佛学大辞典】
(譬喻)譬恶心之狂乱。涅槃经三十一曰:「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驰骋奔逸如大恶象。」
【佛学常见辞汇】
(喻)恶心狂乱如大恶象之驰骋奔逸,既难捕捉又难调伏。
(譬喻)譬恶心之狂乱。涅槃经三十一曰:「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驰骋奔逸如大恶象。」
【佛学常见辞汇】
(喻)恶心狂乱如大恶象之驰骋奔逸,既难捕捉又难调伏。
口恶说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吉罗罪之一。谓口出妄言绮语等恶说也。见三藏法数七。
【三藏法数】
谓口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是名口恶说。
(术语)二吉罗罪之一。谓口出妄言绮语等恶说也。见三藏法数七。
【三藏法数】
谓口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是名口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