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王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恩之一。(参见:四恩)
【佛学常见辞汇】
四恩之一。(参见:四恩)
【三藏法数】
经云:国王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于其国界,山河大地尽属国王,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之福;又以正法治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七分之中,修善之人自得五分,国王常获二分,以依于王而得修善故也。王若以善法化世,诸天善神,常来守护,若有恶人,而生逆心,于须臾顷,福自消灭,命终当堕地狱,备受诸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由不知国王恩故,起诸恶逆,得如是报。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辅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现世安隐丰乐。所以者何?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常为人王,安隐快乐。以是因缘,违顺果报,其速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也。
【三藏法数】
谓出家之人,国王听许,方得出家。又蒙治化之力,无强弱陵逼之忧,而得安居山林,进修道业;兼复饮食水土,皆属国王,是为国王恩。
四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心地观经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释氏要览中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师长恩,三国王恩,四施主恩。
【佛学常见辞汇】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佛学次第统编】
心地观经云:「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浊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故开示于四恩,令入正见菩提道。」
一、父母之恩         二、国王之恩(即国家之恩)
三、众生之恩(即社会之恩)  四、三宝之恩
【三藏法数】
(出本生心地观经)
〔一、父母恩〕,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纵能一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也。
〔二、众生恩〕,经云: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亦有大恩,犹如现在父母等无差别也。(五道者,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国王恩〕,经云:国王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于其国界,山河大地尽属国王,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之福;又以正法治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七分之中,修善之人自得五分,国王常获二分,以依于王而得修善故也。王若以善法化世,诸天善神,常来守护,若有恶人,而生逆心,于须臾顷,福自消灭,命终当堕地狱,备受诸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由不知国王恩故,起诸恶逆,得如是报。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辅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现世安隐丰乐。所以者何?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常为人王,安隐快乐。以是因缘,违顺果报,其速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也。
〔四、三宝恩〕,三宝即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经云:三宝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爱流,超升彼岸,故恩难报也。
【三藏法数】
(出释氏要览)
〔一、国王恩〕,谓出家之人,国王听许,方得出家。又蒙治化之力,无强弱陵逼之忧,而得安居山林,进修道业;兼复饮食水土,皆属国王,是为国王恩。
〔二、父母恩〕,谓禀父母遗体而得成人,其生成养育之恩,如天罔极;复令出家,进修道业,是为父母恩。
〔三、师友恩〕,谓出家之人,蒙师剃度教诲,授以经业,及得善友讲明妙道,开发慧性,是为师友恩。
〔四、檀越恩〕,梵语檀,华言施。谓出家之人,凡所资身饮食衣服等物,皆由施者供给,遂得安身办道,是为檀越恩。
晤恩
【佛学大辞典】
(人名)宋慈光院晤恩。高论尊者清竦之旁出,山外宗之祖也。初就志因学三观之旨,道名大播。雍熙三年入寂,寿七十五。稽古略四曰:「初天台宗,自唐德宗建中三年荆溪尊者灭后,五传至清竦,竦有二弟子,曰义寂,曰志因。寂以教观之正脉传于义通,通传于四明之知礼,下竺之遵式,源源授受。志因传于晤恩,恩之名,著于僧史。恩传于洪敏与源清,清传于孤山之智圆与梵天之庆昭,昭传于继齐与威润,境观解行,各师其说。四明之知礼,辞而辟之,衡岳之家世斥之为山外宗。」宋僧传七、佛祖统纪十有传。
众生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恩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恩之一。(参见:四恩)
【三藏法数】
经云: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亦有大恩,犹如现在父母等无差别也。(五道者,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四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心地观经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释氏要览中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师长恩,三国王恩,四施主恩。
【佛学常见辞汇】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佛学次第统编】
心地观经云:「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浊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故开示于四恩,令入正见菩提道。」
一、父母之恩         二、国王之恩(即国家之恩)
三、众生之恩(即社会之恩)  四、三宝之恩
【三藏法数】
(出本生心地观经)
〔一、父母恩〕,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纵能一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也。
〔二、众生恩〕,经云: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亦有大恩,犹如现在父母等无差别也。(五道者,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国王恩〕,经云:国王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于其国界,山河大地尽属国王,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之福;又以正法治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七分之中,修善之人自得五分,国王常获二分,以依于王而得修善故也。王若以善法化世,诸天善神,常来守护,若有恶人,而生逆心,于须臾顷,福自消灭,命终当堕地狱,备受诸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由不知国王恩故,起诸恶逆,得如是报。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辅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现世安隐丰乐。所以者何?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常为人王,安隐快乐。以是因缘,违顺果报,其速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也。
〔四、三宝恩〕,三宝即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经云:三宝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爱流,超升彼岸,故恩难报也。
【三藏法数】
(出释氏要览)
〔一、国王恩〕,谓出家之人,国王听许,方得出家。又蒙治化之力,无强弱陵逼之忧,而得安居山林,进修道业;兼复饮食水土,皆属国王,是为国王恩。
〔二、父母恩〕,谓禀父母遗体而得成人,其生成养育之恩,如天罔极;复令出家,进修道业,是为父母恩。
〔三、师友恩〕,谓出家之人,蒙师剃度教诲,授以经业,及得善友讲明妙道,开发慧性,是为师友恩。
〔四、檀越恩〕,梵语檀,华言施。谓出家之人,凡所资身饮食衣服等物,皆由施者供给,遂得安身办道,是为檀越恩。
慈恩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施慈悲之恩德于人也。无量寿经下曰:「蠕动之类,皆蒙慈恩。」【又】(人名)唐法相宗窥基,住京兆大慈恩寺,后世称之曰慈恩大师。(参见:窥基)
【佛学常见辞汇】
1。慈悲的恩德。2。唐朝法相宗的祖师玄奘,住在京兆大慈恩寺,后人叫他做慈恩大师。
慈恩家
【佛学大辞典】
(流派)唐慈恩大师窥基,以法相宗成一家谓之慈恩家。
【佛学常见辞汇】
唐朝慈恩大师以法相宗成立一家,世称慈恩家。
慈恩寺
【佛学大辞典】
(寺名)唐高宗为太子时,为文德皇后所创建,十大寺之一。在陕西长安县东南,曲江北。隋无量寺地。南临黄渠。竹松森邃。为京师最。西院浮图七级。崇三百尺。永徽三年沙门玄奘立。东有翻经院。摭言曰:「进士自神龙后,期集慈恩寺塔下题名。」按唐杜甫岑参等并有登慈恩寺塔诗。
慈恩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佛教之一派。天竺有性相二宗,性宗即三论宗,相宗则从楞伽深密密严等经流出。有瑜伽显扬诸论,而以成唯识论为最。唐玄奘至中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归译传,以玄奘住慈恩寺,故号慈恩宗。明季此宗大振,一名法相宗,又名唯识宗。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法相宗、唯识宗、相宗、有宗等,唐时玄奘到中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回来后住在慈恩寺,故号慈恩宗。(参见:法相宗)
法相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八宗之一。为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此目取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之名而立。又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名唯识宗,此目取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之意。此二者为通称。更名应理圆实宗,以所诠之理离空有二边能应理,而为圆满真实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之意。又名普为乘教宗。以本宗是佛第三时之教,普被五乘之机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意。其中前二名,为约于法相门之称,次名为约于观心门之称,次为约于教相门之称。我国慈恩寺窥基,大成此宗,故有慈恩宗之名。经以解深密经,论以瑜伽论唯识论等为所依。原在印度,佛灭后一千年中,无著菩萨由阿逾陀国讲堂夜夜升兜率天,就弥勒菩萨听受瑜伽论,昼日宣说之于大众,瑜伽论百卷是也。其后无著之弟世亲,造唯识论,助成其义,彼土名为瑜伽宗。玄奘入西域受之于那兰陀寺之戒贤,传于支那弟子慈恩大成之,始有法相宗,慈恩宗之名。【又】(术语)永明所立三宗之一。(参见:宗)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八宗之一,因是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因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又名唯识宗。
【三藏法数】
谓此宗说一切有漏妄法及无漏净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识中,遇缘熏习,即各从自性而起,都不关涉真如。故于色心诸法,而建立种种名相,是名法相宗。(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即第八识也。)
慈恩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唐慈恩大师弘阐之法相宗。
慈恩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之略名。
慈恩八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慈恩大师于佛教判别八宗。我法空有宗,指犊子部等。有法无我宗,指有部宗等。法无去来宗,指大众部等。现通假实宗,指说假部等。俗妄真实宗,指说出世部等。诸法但名宗,指一说部等。胜义皆空宗,指般若等空宗龙树系。应理圆实宗,指华严法华等经及无著系之说。
【佛学常见辞汇】
慈恩大师将佛教分为八宗,即一、我法空有宗,指犊子部等;二、有法无我宗,指有部宗等;三、法无去来宗,指大众部等;四、现实假实宗,指说假部等,五、俗妄真实宗,指说出世部等;六、诸法但名宗,指一说部等;七、胜义皆空宗,指般若等空宗龙树系;八、应理圆实宗,指华严法华等经及无著系。
慈恩寺三藏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法相宗之开祖,玄奘三藏,住大慈恩寺,因名慈恩寺三藏。
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唐慧立本,彦琮笺。玄奘三藏之传记也。
隐胜彰劣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恩)
【三藏法数】
谓如来为大乘、小乘之机,而起胜应、劣应之用。如说华严,则为普贤等诸大菩萨,示现实报胜应之身。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微妙相好,无尽胜德。若说三乘之教,则隐胜妙之相,但彰三十二相劣应之身。二乘及小教菩萨,方蒙利益也。法华经云:脱珍御服,著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是为隐胜彰劣恩。(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三十二相者,足下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小教菩萨者,即小始终顿圆五教中,小教之菩萨也。)
十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欲普被于法界之群生,咸使利益安乐也。是名发心普被恩。二、难行苦行恩,如来在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剜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积如是难行苦行劫,其行之者,皆为利益众生也,是名难行苦行恩。三、一向为他恩,如来积劫修诸功德,不顾身命,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未会一念为自己也。是名一向为他恩。四、垂形六道恩,如来化身之形。垂于天人修罗等六道中。救济众苦。使得安乐。是名垂形六道恩。五、随逐众生恩,如来见诸众生无有出离生死之心,而长劫不舍,故运平等之大悲,使众生离苦得乐,是名随逐众生恩。六、大悲深重恩,如来见诸众生造恶如割支体,心生痛切,不能自安。复见众生堕于三恶道,受种种之苦,心大忧恼,即起大悲以救护之,若见作善。则生大欢喜。是名大悲深重恩。七、隐胜彰劣恩,如来为大乘小乘之机,起胜应身劣应身之用,如说华严时,为普贤等诸大菩萨。示现实报胜应之身,是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微妙相好无尽之胜法也。如说三乘教时,但示现三十二相之劣应身。于二乘及小教之菩萨,方蒙利益,是名隐胜彰劣恩。八、隐实施权恩,如来现观诸众生之根机狭劣,隐覆大乘之实教,以人天三乘之权法,诱引众生,使之成就,然后以大乘度脱之。是名隐实施权恩。九、示灭令慕恩,如来若久住世,则薄德之人,不植善根,不生难遭之想,是故示现灭度,使诸众生知值遇佛出世之难,心怀恋慕,便植善根。是名示灭令慕恩。十、悲念无尽恩,如来悲念一切众生,故留馀福,以救济之,若示同于人寿,则为住世百年,而八十即入灭,则留二十年之馀福,以荫末法之弟子。复留三藏之教法,广使众生依之修行,皆成胜果,悲悯爱念利益无穷也。是名悲念无尽恩。见大疏演义钞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发心普被恩、难行苦行恩、一向为他恩、垂形六道恩、随逐众生恩、大悲深重恩、隐胜彰劣恩、隐实施权恩、示灭令慕恩、悲念无尽恩。
隐实施权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恩)
【三藏法数】
谓如来观诸众生根器狭劣,隐蔽大乘实教,乃以人天三乘权法,诱引众生,而令成熟;然后以大乘而度脱之,是为隐实施权恩。
十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欲普被于法界之群生,咸使利益安乐也。是名发心普被恩。二、难行苦行恩,如来在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剜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积如是难行苦行劫,其行之者,皆为利益众生也,是名难行苦行恩。三、一向为他恩,如来积劫修诸功德,不顾身命,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未会一念为自己也。是名一向为他恩。四、垂形六道恩,如来化身之形。垂于天人修罗等六道中。救济众苦。使得安乐。是名垂形六道恩。五、随逐众生恩,如来见诸众生无有出离生死之心,而长劫不舍,故运平等之大悲,使众生离苦得乐,是名随逐众生恩。六、大悲深重恩,如来见诸众生造恶如割支体,心生痛切,不能自安。复见众生堕于三恶道,受种种之苦,心大忧恼,即起大悲以救护之,若见作善。则生大欢喜。是名大悲深重恩。七、隐胜彰劣恩,如来为大乘小乘之机,起胜应身劣应身之用,如说华严时,为普贤等诸大菩萨。示现实报胜应之身,是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微妙相好无尽之胜法也。如说三乘教时,但示现三十二相之劣应身。于二乘及小教之菩萨,方蒙利益,是名隐胜彰劣恩。八、隐实施权恩,如来现观诸众生之根机狭劣,隐覆大乘之实教,以人天三乘之权法,诱引众生,使之成就,然后以大乘度脱之。是名隐实施权恩。九、示灭令慕恩,如来若久住世,则薄德之人,不植善根,不生难遭之想,是故示现灭度,使诸众生知值遇佛出世之难,心怀恋慕,便植善根。是名示灭令慕恩。十、悲念无尽恩,如来悲念一切众生,故留馀福,以救济之,若示同于人寿,则为住世百年,而八十即入灭,则留二十年之馀福,以荫末法之弟子。复留三藏之教法,广使众生依之修行,皆成胜果,悲悯爱念利益无穷也。是名悲念无尽恩。见大疏演义钞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发心普被恩、难行苦行恩、一向为他恩、垂形六道恩、随逐众生恩、大悲深重恩、隐胜彰劣恩、隐实施权恩、示灭令慕恩、悲念无尽恩。
难行苦行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恩)
【三藏法数】
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苦行恩。(剜身千灯者,菩萨本行经云:佛昔以刀剜身肉千处,注以酥油,然作千灯,求闻一偈。时婆罗门为说偈曰:常者皆尽,高者皆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是也。投形饲虎者,谓佛昔为萨埵太子,游山见虎饥饿,投身虎前以济之也。雪岭亡躯者,谓佛昔为婆罗门,于雪山修行。有罗刹唱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闻已,欲求全偈。罗刹饥渴,必得肉血食之,乃肯为说。因得后半偈,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遂遍书树石,乃以身施之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十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欲普被于法界之群生,咸使利益安乐也。是名发心普被恩。二、难行苦行恩,如来在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剜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积如是难行苦行劫,其行之者,皆为利益众生也,是名难行苦行恩。三、一向为他恩,如来积劫修诸功德,不顾身命,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未会一念为自己也。是名一向为他恩。四、垂形六道恩,如来化身之形。垂于天人修罗等六道中。救济众苦。使得安乐。是名垂形六道恩。五、随逐众生恩,如来见诸众生无有出离生死之心,而长劫不舍,故运平等之大悲,使众生离苦得乐,是名随逐众生恩。六、大悲深重恩,如来见诸众生造恶如割支体,心生痛切,不能自安。复见众生堕于三恶道,受种种之苦,心大忧恼,即起大悲以救护之,若见作善。则生大欢喜。是名大悲深重恩。七、隐胜彰劣恩,如来为大乘小乘之机,起胜应身劣应身之用,如说华严时,为普贤等诸大菩萨。示现实报胜应之身,是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微妙相好无尽之胜法也。如说三乘教时,但示现三十二相之劣应身。于二乘及小教之菩萨,方蒙利益,是名隐胜彰劣恩。八、隐实施权恩,如来现观诸众生之根机狭劣,隐覆大乘之实教,以人天三乘之权法,诱引众生,使之成就,然后以大乘度脱之。是名隐实施权恩。九、示灭令慕恩,如来若久住世,则薄德之人,不植善根,不生难遭之想,是故示现灭度,使诸众生知值遇佛出世之难,心怀恋慕,便植善根。是名示灭令慕恩。十、悲念无尽恩,如来悲念一切众生,故留馀福,以救济之,若示同于人寿,则为住世百年,而八十即入灭,则留二十年之馀福,以荫末法之弟子。复留三藏之教法,广使众生依之修行,皆成胜果,悲悯爱念利益无穷也。是名悲念无尽恩。见大疏演义钞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发心普被恩、难行苦行恩、一向为他恩、垂形六道恩、随逐众生恩、大悲深重恩、隐胜彰劣恩、隐实施权恩、示灭令慕恩、悲念无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