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除疑怪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除盖障院八菩萨之一。一名除疑盖。密号曰巧妙金刚或功德金刚。众生有疑怪者,故此菩萨以强断其疑网为德。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俗语佛源】
谓见到似乎是怪异的现象,不大惊小怪,安然不动,自然无事。本见于禅宗典籍。如《五灯会元·泐潭英禅师法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后俗语中多用作「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如《红楼梦》第九四回:「贾政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用砍他,随他去就是了。」亦省为「见怪不怪「。如徐兴业《金瓯缺》第八章:「兄弟在东京住上三年,把棱角都磨平了,那时是见怪不怪,自然心平气和了。」(李明权)
少见多怪
【俗语佛源】
见识不广的人见到新鲜的事物,就以为怪诞,不可信,俗语谓之「少见多怪」。源于中国第一篇佛学论文,汉末牟融的《理惑论》。当时佛教传入未久,有人问: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恐怕只是说得好听,未必是事实吧?牟子用了一句俗谚回答:「少所见,多所怪,睹驼(骆驼)言马肿背。」意思是说少见多怪的人第一次看见骆驼,就说是背肿的马。如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三:「钟十六以妇六月产即云不贞,可谓少见多怪矣。」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在少见多怪的原始社会里,有了这么一个奇迹,那轰动一时,就可想而知了。」后亦作「所见少则所怪多」。如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云物各自有种,况乎难知之事哉!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又如清·程趾祥《此中人语》卷三:「三足癞蟆;可知天地之大,无所不有,人但少所见、多所怪尔。」(李明权)
怪鬼
【三藏法数】
谓此鬼宿因多贪,于物非理而取,故受此报;还托于物,即金银草木等精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