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邪性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邪性定聚之略。
邪性定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之一。(参见:三聚)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邪性定、邪定、邪定聚、邪聚等,为三聚之一。
【三藏法数】
谓四恶趣及一切边邪等见,不信正法,皆名邪性。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邪性定聚。(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以三聚该收一切众生也。一、正定聚,必定證悟者。二、邪定聚,毕竟不證悟者。三、不定聚,在二者中间有缘證悟,无缘不證悟也。此三聚之义通于大小乘,小乘之俱舍论十曰:「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馀。」预流向已上之圣者为正定聚,造五无间业者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间修七方便之行者为不定聚。大乘之三聚有多义,智度论八十四曰:「能破颠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颠倒者是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则不能破是名不定。」是通相说三聚,未判其位也。依起信论之所说,则十信已前之凡夫不信因果,为邪定,十住已上为正定,十信之人为不定性。此为实大乘之义。权大乘之相宗,则依智度论之说意,不因位而制之,依彼宗所立之五性而立之。即无种性之人为邪定,不定种性之人为不定性,菩萨定性之人为正定。又依释摩诃衍论之一说,则十圣为正定聚,三贤为不定聚,自馀之凡夫为邪定聚。是亦权大乘之意也。圭峰之起信笔削记三曰:「权教以无种性人为邪,以菩萨为正,以不定性人为不定。终教以一切异性为邪,三贤为正,十信为不定。」探玄记三曰:「若依地论,见道已上,方名正道。」
【佛学常见辞汇】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證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三聚就是三类众生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显宗论)
〔一、正性定聚〕,谓断贪瞋痴等,烦恼皆尽,心无邪伪,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正性定聚。
〔二、邪性定聚〕,谓四恶趣及一切边邪等见,不信正法,皆名邪性。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邪性定聚。(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不定性聚〕,谓此性或可为邪,或可为正,定非一向,是名不定性聚。
定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各具唯一种子之众生曰定性,具二种或三种之众生曰不定性。总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人天之有漏种子者,曰无种性。定性之中有三性,加以不定性无种性,则为五性,即法相宗所立之五性各别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只有声闻或缘觉或菩萨之一种种子的众生,如果兼具二种或三种之种子的众生则叫做不定性,如果完全没有三乘之无漏种子,而只有人天之有漏种子的众生又叫做无种性。
【俗语佛源】
佛教谓在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只具唯一种子的众生叫定性;具二种或三种的众生叫不定性。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人无有漏种子者,称无种姓。定性之中有三性,加以不定性、无种姓,则为「五性」,为法相宗所立的教义。后谓安定心神。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随手关了门,闷闷坐著,定性了一回。」又如《三侠五义》第四回:「等我家相公定性养神,二鼓上坛便了。」也指事物故有的特性。如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参两》:「阴阳有定性而无质也,故独言阴而不言阳。」亦指确定事物的成分或性质。如郭沫若《
定性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也,即五性中之前二性。
【佛学常见辞汇】
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
定性缘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缘觉无漏种子者。唯修缘觉之因,證缘觉之果,不更进求佛道。谓之定性缘觉。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参见:五种性)
【三藏法数】
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定性声闻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声闻无漏种子者。唯修声闻之因,證声闻之果,不更进求佛道,是曰定性声闻。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参见:五种性)
【三藏法数】
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證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定性喜乐地
【佛学大辞典】
(界名)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第二禅天也。此地之天之众生,住于胜妙之禅定,由禅定生心识之喜乐,故名定性喜乐地。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第二禅天,因此地的天人,住于殊胜美妙的禅定之中,因而生起心识的喜乐,故名。
空宗性宗十异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三性字二体异。四真智真知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诠表诠异。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谛三谛异。九三性空有异。十佛德空有异。见宗镜录三十四。
空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之异名。梵语舜若多S/u%nyata,译曰空性。真如为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之实体跃然而显,即依空而显之实性,谓为空性。非谓真如之体是空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言舜若,可说如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显实性。故言空者,从能显说。二空之性,依士释名。言真如空,未善理故。」同序曰:「空性了义,几乎息矣!」
【佛学常见辞汇】
依空而显的实性,即真如的别名。
【三藏法数】
空性即空大也。谓虚空藏菩萨,于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由是谛观四大无依,虚空佛国,同一虚妄,于同发明,得入圆通。故云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一卷,失译。说初修百三昧终入金刚三昧而成佛者。
依他自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自性之一。依他起之法,有假有似有之自性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依他起性,三自性之一。(参见:三自性)
【三藏法数】
谓所有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唯是虚妄,故名依他自性。
三自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遍计自性。二依他自性。三圆成自性。(参见:三性)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性。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参见:三性)
【三藏法数】
(出显扬圣教论)
〔一、遍计自性〕,谓众生迷惑,不了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一一执为实有,故名遍计自性。
〔二、依他自性〕,谓所有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唯是虚妄,故名依他自性。
〔三、圆成自性〕,谓真如自性,不迁不变,圆满成就,故名圆成自性。
依他起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性)附录遍依圆三性条。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法身体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论法身之体性诸家不同,先言小乘。小乘理性不论,只以戒定慧解脱知见之五分功德为法身,称为五分法身。次言大乘诸家。三论宗以实相为法身,实相者空理,真空无相,是法身之体性,真空无相,故现其无边之身相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佛身即法身。」同注:「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往生论注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胜鬘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虽谓为实相,然与台宗之实相异,虽谓为真如,然与法相之真如异,仅为空理之异名也)。法苑义林章七本曰:「法身空理,报身空智,利物所现,名变化身。清辨等师皆有此义。」法相宗于法身立二种:一为三身总具之法身,一为三身中之法身。总相之法身,以清净法界之真如与大圆镜智等之有为无为五法为法身,别相之法身,唯以无为之真如为法身。如前所言:华严天台等之一乘宗于法身立该摄分相二门,又于分相门之三身中以所證之理为法身,能證之智为报身,与法相宗同,然其理非如三论家空理之实相,非如法相宗凝然真常之真如,乃总该万有之一真法界也。华严以三千诸法为圆融之诸法实相。天台又非如法相谓法身之理无为,报身之智有为,有为无为性相各别,乃谓真如法随缘而现万德之智相,则理智本来不二,又法性之体,自具能照之智用,则理智本为一体,故理智皆法尔也,无作也,无为常住也,姑依能照所照能缘所缘之义相,而分法报之二身耳。止观五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相。(中略)智境冥一,而言境智,故名无作也。」真言宗以六大为法身,六大者,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六者,皆事法也,故法身具本来色相,有宛然之人格如显教之报佛化佛。辨惑指南三曰:「密教法身为地水火风六大,此六皆事法,故具本来色相,出言语,能说法。(中略)此法身有二种,六大常恒无碍涉入,无可差别之状,表前五大,名自性身,是理法身也(胎藏界之大日法身)。表第六识大,名自受用身,是智法身也(金刚界之大日法身)。」
法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异名同体也。性之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之。其论有四家之不同。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为三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为万法之所依也,为法所依之本体,故名法性,此万法与法性,有为无为,毕竟隔别,以不许法性随缘之义也。第二三论嘉祥家,不许彼圆成实性之实有,以真空为法性,法性即真空之异名也。诸法之性为真空,真空即妙有,妙有之性即真空,是即法性也。第三华严贤首家,谓真如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之义,变造一切诸法,虽变造,而犹保真如不变,例如水变为波,犹不变水之性也。如是真如随缘变造万法,故称真如曰法性。然此法性之真如,淳善无垢,更无染分之性,但所变之法有染净之别者,由缘有染净也。第四天台智者家,谓法性固具染净,谓之性善性恶,因性具善恶,而生染净之诸法也。六波罗蜜经曰:「众生无定性,犹如水上波。愿得智慧风,吹入法性海。」华严经升须弥山品曰:「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智度论三十二曰:「法性者如前说:各法空,同为一空,是为法性。」又曰:「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坏不可戏论,名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唯识述记二本曰:「性者体也,诸法真理故名法性。」同九末曰:「性者体义,一切法体故名法性。」嘉祥法华疏五曰:「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大乘义章一曰:「言法性者,自体名法。法之体性,故云法性。」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空同一实耳。」起信论义记上曰:「法性者,明是真体普遍义。(中略)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义。」止观一曰:「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净。如云笼月,不能妨害。却烦恼已,乃见法性。」又曰:「法性名为实相,尚非二乘境界,况复凡夫!」同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圆觉经曰:「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菩萨处胎经曰:「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證如反掌。」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的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
【佛学次第统编】
「二种法性」地持经云二种法性:法即轨则之义,性即不改之义,谓一切法性无改易,皆可轨则而修,故名法性。
一、实法性 谓一实之理,离虚妄相,本性平等,无有变易,一切诸佛,莫不轨此法性,修之而成正觉,是名实法性。
二、事法性 谓世间种种诸法,皆依于理,施设建立,所谓地水火风五阴等法,随俗所知所见,虽属于事,实不外乎法性之理,是名事法性。
二种法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界有事理二种,法性亦然,一事法性,如地之坚性,水之湿性等是。二理法性,诸法平等之实性是。止观曰:「地持明二法性:一事法性,性差别故。二实法性,性真实故。」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法即轨则之义,性即不改之义。谓一切法性无改易,皆可轨则而修,故名法性。
〔一、实法性〕,谓一实之理,离虚妄相,本性平等,无有变易。一切诸佛莫不轨此法性修之而成正觉,是名实法性。
〔二、事法性〕,谓世间种种诸法,皆依于理,施设建立。所谓地水火风五阴等法,随俗所知所见,虽属于事实,不外乎法性之理,是名事法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