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见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日本永平道元法语谓:「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想也,众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贤圣,都无所住。故无住之性,虽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无明、非烦恼、非菩提,全无实性,觉之名为见性也。众生迷此性故,轮回于六道。诸佛觉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
【佛学常见辞汇】
见到自己的真性。
见性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见性)。
【佛学常见辞汇】
见性是见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为佛性,见自佛性者,当下与诸佛无异,禅家名之为见性成佛。
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佛学常见辞汇】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觉悟之性。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佛学次第统编】
次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一切众生,皆有通彻因果自体不改的觉悟性,谓之佛性。此之佛性,为一切众生所皆有,凡有佛性,定当作佛。
【俗语佛源】
「佛」,觉悟的意思;「性」,不变的意思。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为人人都有觉悟之性,都可以成佛。现在尚未成佛,但可以成佛的本性是不变的。究竟什么是佛性?《华严经》卷三九说:「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这两句偈文说明「佛性」也可称为「法性」。《北齐书·杜弼传》中说魏帝召见杜弼,杜弼也说道佛性即是法性。帝问:「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杜弼回答道:「佛性、法性止是一理。」所谓佛性或法性,就是佛家所说的「空理」,空寂无相,甚深微妙。了悟證得此空理,即名为佛。所以成佛既难又不难。说它难,难就难在「空」不了。若能理解万法皆空,真正證得诸法(宇宙万有)本性空寂无相,那又与佛何异?「佛性」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我国古代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典籍尚不完备时,南朝梁·竺道生即持此主张,认为阐提(断善根之人)也有佛性。他的这一大胆创见,当时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争论,道生本人遭到围攻。「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就是由他的阐提也有佛性的主张引起的。后来大本《涅槃经》流传到南方,證明道生的见解不误。一场争论才平息下来。从而道生的声望也就更高了。佛性一词在小说中也有引用,如《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无名氏)
【三藏法数】
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二佛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理佛性,不生不灭法性之妙理,名理佛性。二行佛性,大圆镜智等四智之种子,名行佛性。此中理佛性,一切有情皆具;行佛性,有具有不具,不具者永不成佛。是法相宗会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言,而成立无性有情之法门也。唯识枢要上本曰:「总而言之,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
五佛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此三者即三因佛性。)四果佛性,菩提之果也,正觉之智谓之菩提。五果果佛性,大涅槃也。以菩提之智,显涅槃之理,故云果之果。法华文句十曰:「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互本当,了、缘,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也。果性、果果性,定当得之。」
佛性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具佛性,佛性无染,离一切诸过,随顺此佛性而制戒,名为佛性戒。又此戒能显现佛性,故名佛性戒,大乘戒之都名也。梵网经下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佛性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卷,天亲菩萨造,真谛译。详论佛性之义。
佛性常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所说,有乘戒二门,乘门之所说者即佛性常住也。以见如来入涅槃而迷执为佛性无常,今化身寄于涅槃而说佛性之常住,法身之圆常,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就性而云佛性,就相而云如来,同体也。止观八曰:「涅槃寄灭谈常。」同辅行曰:「寄应迹灭度,谈法身圆常。」
【佛学常见辞汇】
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意思。
佛性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之实体,叫做真如。佛性与真如,同体异名。
佛性三摩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之戒法也。亦云佛性戒,三摩耶戒。
佛性不受罪
【佛学大辞典】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答:亦同佛性。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答:亦同入。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问:既同入,因何不受?答: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喻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佛性平等一乘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种一乘之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涅槃经之教也。
佛体色性率都婆
【佛学大辞典】
(杂语)密教之法,以率都婆为大日如来之三昧耶形,故云佛体,是为四大所成之法,故云色性。
妙真如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为万法之实性,诸相不可得,故曰妙。楞严经二曰:「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妙觉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璎珞本业经所说六种性之一。佛果之性分也。
【三藏法数】
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自觉觉他者,谓既能觉悟自己,而又觉悟他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