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异生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使人为凡夫之本性,指所谓见惑之烦恼种子而言。唯识一曰:「于三界见所断种未永害位,假立非得,名异生性。于诸圣法,未成就故。」俱舍论四曰:「云何异生性,谓不获圣法?」述记二本曰:「异生之性,名异生性。」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之性,系指见惑的烦恼种子而言。俱舍论说:「云何异生性,谓不获圣法。」
异品遍无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学之语。于体当具三义中之第三义,谓因必望于宗之异品即异喻之物,具宗义遍无之性也。见入正理论因明大疏上二。
唯识三性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唯识观)
理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行佛性而言。佛性之理体为理佛性,可开发其佛性之行业为行佛性。以法相宗立有永不成佛之众生,违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语,故于佛性立此二义而会之也。谓理佛性者,一切众生虽具,而行佛性者不遍于一切,故有成不成也。(参见:行佛性)
行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佛性,依之而发大行,感佛果,谓之行佛性,虽有佛性,但具其理,无起行之用,谓之理佛性。是法相宗所立。彼宗言:涅槃经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者,就理佛性而言。若据行佛性言之,则有一类之无性众生。唯识枢要一本曰:「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有一。」
理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性者,以不改为义,本具之理体,终始不改,谓之理性。
【佛学常见辞汇】
万有永恒不变的真体。
欲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种种之欲望为其本性。佛说法必随此欲性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
恶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性之一。(参见:三性)
【佛学常见辞汇】
三性之一。(参见:三性)
【三藏法数】
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恶性须菩提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须菩提)附录。
善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性之一。事物性质之善者。有四类:一胜义善,涅槃之体性毕竟安稳者,胜义为涅槃之异名。二自性善,惭愧及无贪无瞋无痴之五法,身性是善者。三相应善,心心所中与彼自性善相应而起,方成善性者。四等起善,自语二业及不相应法由彼自性善相应善引起而为善性者。俱舍论十三曰:「由四种因,成善性等:一由胜义,二由自性,三由相应,四由等起。」
【三藏法数】
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菩萨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
【三藏法数】
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證菩提果,是名菩萨性也。
五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一切众生之机类,分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三、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四、不定性,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汉果之二种子者。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三、声闻缘觉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与佛果之三种子者。五、无性,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可开人天果之有漏种子者。如此五性各别,故谓之为三无二有。以配于法华经之三草二木。(参见:三草二木)。三无者:谓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与无性之三种,无佛种子而毕竟无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萨与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种子而必可成佛也。此五性各别之法门,为一宗之眼目,与华严天台之一乘家对抗者。玄奘慈恩于此,最为尽力。宋僧传四(窥基传)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见唯识枢要上本,义林章一末诸乘章,法华玄赞一,同学钞一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證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證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證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三、菩萨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證菩提果,是名菩萨性也。
〔四、不定性〕,谓遇缘熏习,修行不定,若近声闻而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而习缘觉法,若近菩萨而习菩萨法,各随所习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
〔五、无种性〕,无种者,无善种也。谓人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是名无种性也。(拨者,绝也。)
菩萨种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性之一。(参见:五性)
五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一切众生之机类,分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三、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四、不定性,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汉果之二种子者。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三、声闻缘觉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与佛果之三种子者。五、无性,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可开人天果之有漏种子者。如此五性各别,故谓之为三无二有。以配于法华经之三草二木。(参见:三草二木)。三无者:谓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与无性之三种,无佛种子而毕竟无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萨与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种子而必可成佛也。此五性各别之法门,为一宗之眼目,与华严天台之一乘家对抗者。玄奘慈恩于此,最为尽力。宋僧传四(窥基传)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见唯识枢要上本,义林章一末诸乘章,法华玄赞一,同学钞一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證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證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證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三、菩萨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證菩提果,是名菩萨性也。
〔四、不定性〕,谓遇缘熏习,修行不定,若近声闻而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而习缘觉法,若近菩萨而习菩萨法,各随所习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
〔五、无种性〕,无种者,无善种也。谓人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是名无种性也。(拨者,绝也。)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卷,宋惟净等译。
无自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诸法为因缘生,无一定之自性也。唯识论九曰:「一切法皆无自性。」
【佛学常见辞汇】
无有一定的自性。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都无一定的自性。
无自性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极无自性心之略。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九住心,以配于华严宗。
无自然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有为法依众缘而生,无自然之性也。唯识论九曰:「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